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外婆的日用家当》浅析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浅析文化遗产的传承

来源:星星旅游
文艺传媒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浅析文化遗产的传承

王语嫣

(南昌大学

江西·南昌330031)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优秀短篇小说,作者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黑人民权运动高涨时期为大背景,围绕一个家庭内部三个个性迥异的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这篇小说传达出的文化传承观的研究动态,并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与探究。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民权运动

文化遗产

传承

ABriefAnalysisoftheInheritanceofCulturalHeritagefrom\"EverydayUseforYourGrandma\"//WangYuyanAbstract\"EverydayUseforYourGrandma\"isanexcellentshortstorybyAliceWalker,anAmericancontemporaryblackwomanwriter.TheauthorfocusesonthebackgroundoftheriseoftheBlackPeople'sRightsMovementfromthelate1960stotheearly1970sintheUnitedStates.Theconflictbetweenthethreewomenwithdifferentpersonalitiesbegan.Thispapersummarizesandanalyzestheresearchdynamicsoftheculturalheritageconveyedbythisstoryathomeandabroad,andattemptstoanalyzeandex-ploreitfromadifferentperspective.

KeywordsAliceWalker;civilrightsmovement;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

1艾丽斯·沃克与《外婆的日用家当》

艾丽斯·沃克1944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61年前往亚特兰大在斯拜尔曼大学就读,从此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中去,被公认为70年代美国非洲妇女文学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创作于60年代黑人寻根热潮,故事围绕黑人母女三人对外祖母留下的两床破旧的百纳被的争夺而展开。母女三人对被子的不同态度代表着她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点,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均认为,沃克就此表明了她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观点:民族文化遗产不是仅供观赏的无生命和使用价值的玩物,只有对其不断充实,具体到日常生活,为我所用,才能永葆生机。

2历史背景: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与寻根热潮

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结束,是美国黑人为争取与白人同等地位而发起的群众性斗争运动。而“黑即是美”的寻根运动是由非裔美国人于20世纪60年代发

作者简介:王语嫣(1990—),女,南昌大学研究生在读。

160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5.072

起的一场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后来扩展到大部分黑人世界里,他们不再通过在外貌上改变自己向白人靠拢,而是重拾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装束。Dee回到家中衣着、语言上的种种改变正是这一社会趋势的具体表现。

3三位主要人物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态度

3.1母亲

3.1.1独立黑人女性的代表

母亲有着典型非洲妇女所拥有的强健体魄和直爽性格,是典型的传统黑人女性:善良,诚实,正直,宽容,勤劳。作为一名独立的传统黑人女性,母亲对黑人寻根热潮所知甚少,但她还是努力去理解自己的女儿。这从侧面反映出黑人公众有意愿了解黑人寻根热潮,同时也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诉求。

3.1.2黑人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Dee所持的价值观使母亲头疼,但母亲还是尽力去理解她。但是在对于被子,其实也就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她并不赞同Dee的观点。对母亲而言,那被子的每一块布都代表了家族的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家庭成员间感情与关系的重要纽带,它们绝不能作为传统艺术作品被展示。3.1.3酒香仍怕巷子深

母亲代表了一种简单、满足、务实的生活方式的黑人人群,沃克在文中借着母亲表达了遗产的继承既不是名字的改变更不是外表的变化的观点。但是母亲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消极,或者说不太积极的方面。

文章以母亲的角度作为第一人称,以对家庭院子的描写开篇。在这里,“院子”其实就象征着黑人的生活环境。母亲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并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虽然对于“外人”母亲是持欢迎态度,但是,她只是欢迎“外人”主动进入,而非邀请,且从“从来吹不进屋内的微风”可以看出,院子内的房门还是紧锁的,也就是说,存在于屋内的“被子”,即黑人传统文化遗产,在母亲看来还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母亲虽然尊重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热爱黑人生活,但她并没有看见文化遗产广泛传播的重要性。不主动邀请外界进入,不对外展示文化遗产,只是单纯地在族群内小范围传承,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是自己民族内部的事情,这样故步自封,文化遗产很容易步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总第421期2018年5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21

May2018(A)

3.2Maggie

3.2.1黑人伤痛历史和文化的代表

与姐姐Dee相比,Maggie显得更加胆小和传统。她害羞守旧,继承了母亲传下来的文化。Maggie的个人特征是黑人艰辛生活和历史的缩影。她身上的烧伤代表着美国非裔黑人悲惨的历史和经历的困难,它们深深植根于黑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

3.2.2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文本中,Maggie丑陋自卑,没受过什么教育,过着贫穷却又平静的生活,但正是过惯了普通生活的人才能发掘出生活的真谛,而这正是作者沃克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将之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以确保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两个女儿之中,只有Maggie知道怎样缝制百衲被,她能够继承缝制百衲被的传统文化。被子在家族的博物馆中年复一年地传递下去,日常中的艺术才是真的艺术。

3.2.3足不出户带来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只是像Dee那样浮于表面、虚张声势、无视过去,做一些浮夸的表面文章,但是仅仅像Mag-gie这样墨守成规、画地为牢,也是不可取的。Maggie确实做到了入木三分的钻研和原汁原味的继承,但是她永远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里,由于自己的创伤和自卑,羞于与外界接触,长此以往,被子再美丽,却不被世人所知,未尝不是一个遗憾。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好的东西不仅仅需要继承,更应该被分享,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3.3Dee

3.3.1民族斗争的代表

黑人民权运动除了要求黑人权利外,还提出了“黑人觉醒”、“黑就是美”、“文化民族主义”等口号,黑人的穿着打扮也在那一时期发生了改变,开始回归传统,Dee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外貌上,为了表明对非洲文化的推崇和追随,原本热烈追求美国白人文化的她刻意打扮成非洲人的模样。Dee代表着众多投身于民权运动的年轻非裔美国人: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人不再甘受凌辱与奴役,他们接受教育,思想独立,向往平等自由;但另一发面,却又在思想和行为上过于激进,对平等地位的极度渴望使他们极力回避自己的过去,将以前充满痛苦的生活视为奇耻大辱。3.3.2非洲黑人文化的拥趸

总体来说,Dee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都是浅薄的,这突出表现在她对两床百衲被的执著上。百衲被是非洲文化的一大特色,缝制手艺世代相传,但是Dee根本不会缝被,对它们的历史亦是一无所知。她只想着把被子挂起来当装饰,这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盲目崇拜。不理解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是盲目跟从民权运动中提出的种种口号,很难使文化正确地传承下去,民权运动在这一方面也是不成功的。

3.3.3开放才能带来火花

Dee是受白人民族文化冲击最强的一个女性,在行为表现上,Dee确实属于浮夸类型,但她开放的态度却能为文化

遗产的传承带来更多火花。

Dee是第三次非裔美国黑人复兴的代表性人物。虽然她并不了解百衲被的制作工艺,但是她能够发现百衲被的美丽和艺术价值。朴素的劳动人民一般都把文化遗产的传承视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传承的是文化遗产,而只是觉得自己是在继承家族的一门手艺。纵观人类文明史,很多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因为不接受外人介入,有很多都因为找不到继承者而在历史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不为后世人所知,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损失。但是如果能够像Dee那样,将以“百衲被”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精心包装并展示出来,可能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从而招徕众多志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道人,传统文化得以成倍地发扬光大,并在交流过程中剔除糟粕,让精华更加大放异彩。

4结语

文化遗产并不是浮于表面的临时表演和浮夸装饰,真正拥有文化遗产的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并代代相传。同时沃克也质疑了黑人民权运动的意义,批评了部分激进分子不承认、不尊重他们曾经饱受屈辱的美国文化历史遗产。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仅仅是保守局限地在小范围内继承文化遗产,墨守成规、画地为牢,也是不可取的,一旦继承链断裂,这些带有强烈民族性的文化遗产将会后继无人,逐渐走向灭绝。我们在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除了要尊重文化、正视历史、日常运用,也应对其广泛传播的必要性予以重视,善于发现其艺术特质并予以发扬光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乐于分享和展示,走出去,引进来,这样才能使文化遗产永葆生机、薪火相传。参考文献

[1]文培红.另一种呐喊———试析爱丽丝·沃克小说中“被子”的象

征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103-112.

[2]张峰,赵静.“百纳被”与民族文化记忆[J].山东外语教学,2003

(5):16-19.

[3]杨家宇.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民权运动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认

识的缺陷[J].考试周刊,2013(97):20-21.

[4]曹颖哲,尚关祎晴.新历史主义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J].天

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1).

[5]张翼.从文化遗产视角看《外婆的日用家当》[J].考试周刊,

2014(62):21-22.

[6]杨家宇.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民权运动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认

识的缺陷[J].考试周刊,2013(97):20-21.

[7]Benberry,Guesta.TheThreadsofAfrican-AmericanQuil-tersAreWovenHistory[J].AmericanVisions,1994,8(6):14-18.

[8]Buchman,Rachel.TheSearchforGoodHair-StylingBlack

WomanhoodinAmericanWorldandI,2001,16(2).

[9]HelgaHoel.PersonalNamesandHeritage:AliceWalker’s

EverydayUse[J].AmericanStudiesinScandinavia,Vol.31-No.1Denmark:OdenseUniversity,1999.

编辑李前锋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