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其中诗画成就最高。苏轼称其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晚年诚奉佛,世人称“诗佛”。
二、内容理解:
1、这首诗从形式(格律)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押an韵。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首联中“单车”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人于定景之中流露失意情绪。 4、颔联中写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征蓬”“归雁”自比?谈谈你的理解(或说说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此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既是实写,又是比喻,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微难言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5、颈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试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赏析。 “大”写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6、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展示的景象。
一望无际折茫茫的大漠之中,一缕青色的孤烟袅袅升起,直入蓝天;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空,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洒下余晖。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一“大”一“长”一“直”一“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恰似几何图形的天地,大气浩瀚而沉寂壮美,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8、本诗的末尾写到“燕然”,暗用一个典故,这一典故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是赞扬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立功,二是暗示自己建功立业之心。
9、小结:
首联:写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10、练习:
(1)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透露内心感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诗中与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写出两组有关描写边塞景象的诗句。
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泊秦淮》 一、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文学家,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所以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诗集》,我们他的《赤壁》、《清明》、《江南春》。
二、内容理解:
1、诗人选择了哪些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物? 轻烟,淡月,寒水,细沙。
2、展开联想的想象,描写第一句诗所展现出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充满寒意的河水,笼罩着两岩沉寂的沙滩,很是凄冷孤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
3、作者在诗的首句中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等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有何好处?)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的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最后两句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晚唐统治者沉迷于声色歌舞,醉生梦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顾国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的忧虑。
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运用了曲笔,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沉迷于声色歌舞,醉生梦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顾国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的忧虑。
8、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景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三)《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著名诗人,和杜牧齐名。他擅长写爱情诗,语言优美,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成就很高,我们学过他的《夜雨寄北》。
二、内容理解:
1、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认为作者是用一个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为什么?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从“晓镜但愁云鬓改”中可以看出。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不一样,第一个“难”是困难,有难度之意,指求见不容易。第二个“难”是难过,痛苦之意,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
4、描述“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画面,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感受。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本来为离别而忧愁,面对此景,内心更加悲伤。
5、本诗以“别”字统领全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表现是指:春天将逝。实为写:美好年华将逝。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千古名句,请任选角度(内容、写法、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等)进行赏析。
例1: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以“丝”喻“思”,以烛泪喻人泪,表明爱情的追求至死不渝和无尽的思念。
例2: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等修辞,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写什么?
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人在外夜读时会被寒气所侵。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蓬山”和“青鸟”各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蓬山”指对方的住处,“青鸟”指信使,表达强作安慰,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感情。
9、主旨: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有不忍分别,分别之后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对至死不渝爱情的赞颂。
10、练习:
(1)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常引用《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意思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四)《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晏殊:宋代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少年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以写词著名,他的词多表现富贵、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讲究意境,语言凝练、自然。
二、内容理解:
1、从季节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春季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诗人过着富足闲适的生活? 一曲新词酒一杯。小园香径独徘徊。
3、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夕阳、落花、归燕。
4、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怀人伤时之情的作品。本词在创作上属于婉约派。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天然奇偶”,试分析其妙处。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6、分析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7、“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8、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
9、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一例,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例1:“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的是唱新词,“旧”的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无限怅惘之情。 例2:“来”“去”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五)《水调歌头》 一、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有,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词人代表,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他和辛弃疾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合称苏辛。
二、内容理解:
1、本词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作缘由,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弟弟苏辙。
2、上片开篇从词人问天开始,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3、下片第一句就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然后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词人又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发出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后世称誉本词是最好的一首中秋词,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满着浪漫情怀,又抒发了现实感受,流露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情绪,后世的许多中秋不能团圆之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
“弄”字有“做出”之意,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表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
6、上阕问天,直接问天的句子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下阕问月,直接问月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