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18:04,证券时报旗下“券商中国”刊发“重磅独家!招商银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事涉大业信托5亿‘无抵押’项目!华夏幸福雷暴余波仍在”,将招商银行代销信托计划违约的消息率先披露,此前的17:,新浪财经已经提前转发了这一消息。一时之间,诸多媒体纷纷跟进,招商银行代销信托违约成为媒体热点话题。彼时正值招商银行8月13日发布2021年半年报之际,虽然招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2.82%,但是8月16日受此违约消息影响,开盘时招行的股价大跌3%以上,但在当天收盘时基本收复了失地。
事件基本信息
8月15日,由招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君睿15号”)未向投资者分配2021年第二季度的利息。这只信托计划已于8月14日到期,投资者尚未收到明确兑付方案。君睿15号规模5亿元,目的是为华夏幸福间接全资子公司——九通基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流动性资金,该项目属于担保贷款,由华夏幸福提供担保。
媒体关注情况
从8月15号晚间到8月18号,短短三天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第一财经、
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财联社、中国基金报、中国银行保险报、新京报等有影响传统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行长要览、AI财经社、科技金融报道等自媒体也纷纷报道,新浪财经还做了一个专题“招商银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相关报道总计40多篇,招商银行遭遇了重大声誉风险。
媒体为何对此事件如此关注,简单讲三个原因:
首先,事件牵涉到招商银行、大业信托和华夏幸福三方,其中,招行是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明星,一举一动深受媒体关注,出了风险事件媒体自然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涉及到华夏幸福的违约,更会引发关注——华夏幸福今年年初已经让平安集团深陷其中,这次又把招行拖下水,媒体自然不会放过。
其次,这是房地产信托违约,两万多亿元房地产信托的风险和违约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华夏幸福的房地产信托计划违约了,其他大型地产集团的信托计划安全呢?在“房住不炒”的下,会不会陆续有房地产信托计划违约?
第三,这是招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这些自然人是招行的私银客户,招行在半年报中刚刚披露私银客户资产超过3万亿元,私人客户超过11万户,在中国银行业都排名第一,面向私银客户代销产品违约,这对招行意味着什么?媒体自然会进一步追问和深挖。
声誉风险分析
在有关招行代销信托计划违约的众多报道中,给招行产生最大声誉影响的是三篇,分别是:8月15日晚间券商中国刊发的“重磅独家!招商银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事涉大业信托5亿‘无抵押’项目!华夏幸福雷暴余波仍在”、8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的“非标‘破刚兑’考验受托与代销孰来担责 招商银行与大业信托回应5亿产品违约”、8月17日中经金融(中国经营报)刊发的“招行代销大业信托违约背后:私行客户和家族信托也成了‘韭菜’”。其他报道或者描述招行代销信托的违约,或者报道招行和大业信托的回应,或者把此事件与招行之前的行政处罚和半年报的一些“隐忧”联系在一起,并未提供独家的有价值信息,也未对招行的声誉造成太大损害。
券商中国8月15日的报道属于“重磅独家”,让外界了解到招行代销的“君睿九号”信托计划违约,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是招行此次声誉事件的“始作俑者”。
21世纪经济报道8月16日的报道,内容不仅限于招行和大业信托的回应,开始探讨“刚兑确实是违约的”之下的“非标‘破刚兑’谁来担责”问题,开始关注招行是否对代销产品进行尽职调查和大业信托的受托责任问题,进而就当前信托公司普遍遇到的信托产品逾期如何解决进行了探讨。
8月17日中经金融(中国经营报旗下)的报道则从项目风险争议、招行是否仅仅是代销、银行的私银板块代销房地产信托的风险问
题、招行是否做好了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等方面做了采访和分析,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引发了各界对于这一信托违约“为什么会发生、是否普遍存在、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考和追问。通过这篇报道,外界认识到,实际情况绝非招行所说的“本公司为代销机构,该信托计划的发行方及主动管理人为大业信托”那么简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