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实验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来源:星星旅游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实验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不随意倾倒填埋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避免污染水体

B.使用新能源,减少燃烧煤、石油 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2.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B 实验操作 用小木条蘸少量浓硫酸 向燃着的纸箱浇水 将装有40mL氧气的注射器,端口C 密封,挤压活塞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D 加入活性炭 A.A

B.B

C.C

D.D

红棕色消失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气体被压缩 氧气分子体积变小 现象 小木条变成黑色 火熄灭 结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某小组用石蜡做“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此实验说明液态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 B.如果导管太长,会使蜡烛蒸汽在导管中遇冷而液化 C.此实验说明,点燃石蜡蒸汽,石蜡蒸汽会继续燃烧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喝汽水的时候容易打嗝,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饱和澄清石灰水受热后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是分解反应 D.只有化学反应才能释放或吸收能量

5.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以下做法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 ) A.加快海底可燃冰开发——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B.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有效防治酸雨 C.鼓励回收各种废旧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质污染 6.下列有关水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硬水与软水可以用肥皂水鉴别 B.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不同类型的变化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D.用量筒取50mL水配制溶液,若俯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7.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C.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8.下图所示反应,有关说法的错误的是( )

A.铝丝需要砂纸打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金属活动性强弱:Al>Cu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uSO4=Cu+AlSO4

9.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硬度都很大 B.都是黑色固体 C.都能导电 D.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10.中考期间,小芳妈妈为她制定的早餐食谱是:馒头、煎鸡蛋、牛奶,从膳食平衡角度看,你认为最好还应补充( )A.豆浆

B.牛肉

C.蔬菜

D.米饭

1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A.A

事实 八月十五桂花香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 B.B

C.C

D.D

解释 分子不停地运动 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分子的质量很小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12.将铝、铁组成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生成氢气0.1g,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0.8g

B.1.4g

C.2.8g

D.3.7g

13.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储量约占2.53%,但是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0.1% B.石油分解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

C.可燃冰是乙醇水合物,外观像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D.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又可以节约化石能源 14.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可适量补充的元素是 A.铁

B.硒

C.碘

D.氟

15.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氢气分子________; (2)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 (3)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___;

(4)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在室温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下图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 ℃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室温时,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溶

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上图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填“a”、“b”或“c”,下同), 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到t1 ℃时,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强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 g。需要量筒规格为__________ml(填“20或50或100”),该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按B量取所需的水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若上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 g,游码为2.5 g,则称得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_____克 18.(8分)我国古代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熄的历史。 ①东晋《抱朴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

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皮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涉及的两种反应类型是_________和________。将“灰”溶于水实际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_(填物质的俗名),该变化中明显的实验现象是放出__________。工业上用“灰\"溶于水后制得的碱液与纯碱反应,可得到烧碱,写出用纯碱制烧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的“银”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合金。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 (填字母序号)。

A合金不是单质 B合金中一定不含非金属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D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熔点升高 E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硬度增大某工厂欲从只含有溶质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简要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操作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这两种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A物质是___________。

③写出上述流程中加入适量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金属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除防止金属的锈蚀外,还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I.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II.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III.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 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7,证明猜想二成立。 [提出问题]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一:Na2CO3 [做出猜想] 猜想二:Na2CO3和NaOH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_,证明[实验验证] 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A、垃圾分类回收,不随意倾倒填埋,可以防止水土污染,符合绿色发展主题,故A正确; B、使用新能源,减少燃烧煤、石油,可以防止污染,符合绿色发展主题,故B正确; C、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故C不正确; 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D正确。故选C。 2、D 【解析】

A、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用小木条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条变成黑色,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木材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选项A错误。

B、向燃着的纸箱浇水,利用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的原理,选项B错误。

C、将装有40mL氧气的注射器,端口密封,挤压活塞,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选项C错误。

D、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D 【解析】

A、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石蜡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因此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液化,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因此,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石蜡蒸气属于可燃物,当从导气管导出时,与空气接触,点燃后会继续燃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所以导气管口可以燃烧,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 4、B 【解析】

A、汽水是气体溶于水的,打嗝是气液分离的现象,故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溶解度减小,固体析出,则溶液浑浊,B选项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是利用空气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是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溶解、凝固、气化、熔融等物理现象也可释放或吸收能量,D选项错误; 故选B。 5、A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可燃冰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加快海底可燃冰开发,不能避免二氧化碳排放.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能有效防治酸雨.故B不符合题意;

C、鼓励回收各种废旧塑料,能有效防止白色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能减少水质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白色污染与防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C 【解析】

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的特征、粒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的电解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产,是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各种粒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大的因素(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溶液的特征、粒子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C

【解析】A. 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有单质生成,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都是化合物,错误;B.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错误;C.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

合物的反应。故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复分解反应,错误。故选C。 8、D 【解析】

A.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需要将其表面的氧化物及污物清除,因此铝丝需要砂纸打磨,正确; B.铝置换出硫酸铜溶液里面的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正确;

C.由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可知,铝置换出硫酸铜溶液里面的铜,故金属活动性强弱:Al>Cu,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 Al2(SO4)3,故错误。故选D。 9、D 【解析】

A、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是自然界中最软的物质,故选项不正确; B、金刚石是透明的正八面体结构,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片状结构,故选项不正确; C、金刚石不导电,石墨能导电,故选项不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选项正确。 10、C 【解析】

馒头中含有淀粉、煎鸡蛋中含有油脂、蛋白质、无机盐,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所以还缺少维生素,在水果蔬菜中富含有维生素.

A、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故A错; B、牛肉中富含蛋白质,故B错; C、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C正确; D、米饭中含有淀粉,故D错. 故选C. 11、D 【解析】

分子的特性包括:分子是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详解】

A.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故解释合理;

B.物质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物质遇冷收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遇冷变小,故解释合理; C.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故解释合理;

D.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氧气装入瓶子的过程中,分子的间隔缩小,而分子的体积没有改变,故选项不合理。故选D。 12、B 【解析】

解:设若固体中只含有铝,则产生0.1g氢气消耗铝的值为x。

2Al+H2SO454x=Al2(SO4)3+3H26

0.1g546 x=0.9g, x0.1g设若固体中只含有铁,则产生0.1g氢气消耗铝的值为y。

Fe+H2SO456y=FeSO4+H22

0.1g562 y=2.8g y0.1g混合物的质量应该介于0.9g与2.8g之间; 故选:B。 13、D 【解析】

A、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储量约占2.53%,但是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1%,选项A错误;

B、从石油里提炼柴油、汽油、煤油的过程叫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它是根据不同的烯烃的沸点不同,然后蒸馏让它们分离开来,而不是分解,分解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错误;

C、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化石能源,而不是乙醇水合物,选项C错误; D、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又可以节约化石能源,选项D正确。故选D。 14、C 【解析】

缺铁易患贫血症,缺硒易患癌症,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缺氟易患龋齿。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可适量补充的元素是碘。故选C。 15、A 【解析】

A、将注射器活塞向里推,导管口出现气泡,也不能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错误;B、将导管伸进水中,用手握住试

管外壁,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C、将注射器活塞往里推,长颈漏斗的导管内出现液柱,则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D、将弹簧夹夹住,通过长颈漏斗加水形成的液柱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3H2 3Fe2+ NaHCO3 Al2O

3【解析】

(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3个氢气分子表示为3H2,故填:3H2;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3Fe2+; (3)医疗上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是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显+3价可表示为:Al2O ;

333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乙 C c>b>a 50、 偏小、 搅拌,加快氯化钠溶解速率 , 2.5 【解析】

(1)甲、丙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而乙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室温时,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根据升温到80℃时,发现乙固体析出,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c; (3)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b>c,所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4)小强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氯化钠的质量=15%×50g=7.5g,需要水的体积为42.5mL,所以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取所需要的水;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故按B量取所需的水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溶解速率;若上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5g−2.5g=2.5g。

18、CuSO4+Fe=FeSO4+Cu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熟石灰 热量 Na2CO3+Ca(OH)2=CaCO3↓+2NaOH 属于 ACE 过滤 蒸发 烧杯、玻璃棒、漏斗 铁 Fe+H2SO4=FeSO4+H2↑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解析】

(1)由“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可知该反应的反应为硫酸铜和铁,反应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故答案为CuSO4+Fe=FeSO4+Cu;

(2)由“煤饼烧蛎房成灰”可知发生了如下化学反应:C+O2

点燃 CO2,属于化合反应,CaCO3

高温 CaO+CO2↑,属

于分解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生成物的俗称叫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

会升高,是放热反应,纯碱是碳酸钠,烧碱是氢氧化钠,纯碱制烧碱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熟石灰;放热;Na2CO3+Ca(OH)2=CaCO3↓+2NaOH。

(3)这里的“银”是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合金是由金属与金属或者金属与非金属混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金属材料,属于混合物,合金与其组成金属相比,熔点降低、硬度增大,故选项A、C、E符合题意。故答案为不属于;ACE。 (4)

①经过操作a能得到固体和液体,故a操作为过滤,从液体中得到晶体可以通过蒸发溶液得到,故b是蒸发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漏斗;故答案为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

②铁的金属性比铜强,可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为使硫酸铜全部反应必须加过量的铁,所以过量的A是铁;故答案为铁;

③铁能溶解于酸,所以加稀硫酸可除去铜中的铁,所以加入适量酸是稀硫酸.通过操作a后,可以得到单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关反应的反应方程式:Fe+H2SO4=FeSO4+H2↑。故答案为Fe+H2SO4=FeSO4+H2↑。

(5)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除防止金属的锈蚀外,还可以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故答案为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要回收铜得到硫酸亚铁,可以加入铁;铁能溶解于酸,所以加稀硫酸可除去铜中的铁.然后据此解题.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甲组)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或=) 2NaOH +CO2= Na2CO3+H2O 不能; 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解析】

[实验验证] (甲组)根据Na2CO3与BaCl2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pH≤7解答;【反思交流】(1)根据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实验验证] (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乙组)(2)7,(1) 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或<或=)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和水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实验步骤] 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实验步骤] I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比B装置压强小,且A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