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来源:星星旅游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几个假定

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在一个只有家户部门与厂商部门的两部门经济也就是经济关系最简单的经济社会中,家户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消费与储蓄,厂商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投资与生产,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自主投资。

2.二是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I在数量上都相等。

3.三是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品大量积压,工批失业。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增加,就业也有所增加,或者使积压产品售出,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所有居民和全体厂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水平上。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y = c + i。

小写的y、c、i分别表示实际产出、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同时,c和i分别代表居民、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就等于零。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实际收入一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若用E代表总支出,y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E = y。E = y也表示总支出即总需求决定总收入。 这一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1

E

B· 100

· C· AAE 45╮ 0 O

100 支出决定收入

oQ

图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100,图中的A点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

相等,都是100,A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总额正好等于总需求;B点表示总收入大于总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反之,C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生产额小于社会需求量,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由于计划支出用E = c + i表示,生产创造的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和,即 y = c + s ,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E = y ,即

i = s , (2.2) 这表示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当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时,国民收入就达到均衡状态。

2.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

什么因素决定消费呢?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函数就是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用代表c消费,用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f(y)

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PCc y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会被经常用到,为书写方便,就用代替MPC,于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表达为另外一种方式:c, y2

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消费倾向又可以表达为: MPCcc 或  yy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多,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

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引起总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 y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故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由于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于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小于1。

2.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消费曲线表示,消费曲线包括线性的消费曲线与非线性的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存在线性关系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y

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被称为自发消费,即与收入没有关系的消费,即使

收入为0时借债或者动用过去的储蓄也要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与y之积是引致消费,这是边际消费倾向既定条件下与收

cy的经济含义是:入相联系的消费。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加上引致消费。如果= 200,

= 0.8,则c = 200 + 0.8 y,即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的80%就被用于消费,只要知道了收

入y,就可以计算出消费者的全部消费量了。

下图为线性消费曲线图。

c

B c=f(y)

· E

A y b · F G

H

y y

╮45 0

O yb y ya ye

线性的消费曲线



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消费等于收入。c

o= f(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E点是消费曲线与45线的交

3

o点,表示此时的消费等于收入。位于消费曲线上E点左下方的点比如A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而位于E点右上方的点比如B点则表示消费小于收入。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OF或Gyb为自发消费,BG为引致消费yb,Byb为消费总量即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显然,消费曲线上某一段或某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所以,线性的消费曲线上任意一段或一点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数值不变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是与该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延长,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从图中还可看到,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比线性的消费曲线的斜率大,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即使从公式看,APC>MPC也是成立的。因为:APCcy,由于和y 都是正数,因而>0,yyyy所以APC>MPC。当然,随着收入的增加,

会越来越小,表明APC逐渐接近于MPC。 yo下图为非线性消费曲线。同样,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消费等于收入。c = f(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消费曲线上某一段或某一点的斜率,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曲线上的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也是与该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E点是消费曲线与45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的消费等于收入。消费曲线上的点,比如A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从图中也可以看到,随着非线性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延伸,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比消费曲线的斜率大,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亦即APC>MPC。

c E

c=f(y)

A ·

H

45╮ 0

O ya ye y

非线性的消费曲线

但是,与线性消费曲线相比,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殊性在于: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非线性消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平缓,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小,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减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的递

o 4

减。这一点在图上也能看得出来:随收入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在E点和45线相交之前,与45线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在相交之后,与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

由于y = c + s,所以s = y-c,故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剩余部分。储蓄函数表示的是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其公式是:s = f(y)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MPCoooc, y 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储蓄倾向又可以表达为:MPCdc dys y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APS2.储蓄曲线

与消费函数一样,储蓄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曲线包括线性的储蓄曲线与非线性的储蓄曲线。

储蓄与收入存在线性关系的储蓄函数可表示为:

s(1)y 这是因为s = y-c,cy,故: sycy(y)(1)y

s

s =-+(1-)y

·C O y B ·  —D — A 线性的储蓄曲线

上图表示了线性的储蓄曲线。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OA为-,表示收入为0时储蓄的减少量,即储蓄是自发

 5

消费的来源。B点是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收入为OB时全部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此时的储蓄为0;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上的点比如C点表示存在正储蓄,而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下的点比如D点表示存在负储蓄。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储蓄倾向,所以,线性的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数值不变的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平均储蓄倾向。

下图为非线性的储蓄曲线。与线性的储蓄曲线相比,非线性储蓄曲线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即非线性储蓄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陡峭,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大,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增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状况。图2-6中,随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B点与横轴相交后,与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s

O

By

A

非线性的储蓄曲线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从y = c + s、s = y-c中可以看到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消费与储蓄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由于cy,s(1)y,故而

cs(y)(1)yy

消费与储蓄的这一关系还可用下图表示。

c,s

c =+y

A

s =-+(1-)y

—

 

45╮ 0

O y0 y

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

6

图中,消费者的收入等于Oy0时,消费曲线与45线相交于A点,储蓄曲线与横轴相交于点,此时消费等于收入,储蓄等于0;A点左下方、在45线以上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有负储蓄;A点右上方、位于45线下方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上,有正储蓄。

第二,由于APC、MPC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相应地,APS、MPS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MPS。这一点在图2-7上表现为: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同时,y0点右上方的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小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第三,APC与APS之和恒等于1,MPC与MPS之和也恒等于1。这两个恒等式可以证明如下:

y = c + 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oooycs,即: yyy APC + APS = 1

由上式可得:1-APC = APS,1-APS = APC

同样,由于△y=△c +△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y△c△s △y△y△y ,

即 MPC + MPS = 1

由上式可得:1-MPC = MPS,1-MPS = MPC

根据以上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可以推算出来。 四、社会消费函数

在以上分析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基础之上,可以得出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也就是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毫无疑问,社会消费函数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之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社会消费函数的形成除了受消费者消费函数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国民收入的分配平等程度。社会成员因拥有的财富数量不同,便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与储蓄能力。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富有者拥有的社会财富越多,其储蓄能力越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社会消费曲线的位置就较低。反之,国民收入分配较为平等,社会成员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较高,社会消费曲线的位置也就较高。

的税收。如果实行的是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富有者一些可能的储蓄就会转化成税收,将这部分税收以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花费掉,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消费,最终使得社会消费总量增加。这样,社会消费曲线就较高。

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数量。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少,意味着股东得到了更多的红利,从而消费就多,社会消费曲线位置就较高。反之,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多,社会消费数量就少,社会消费曲线就靠下。

尽管社会消费曲线并非个人消费曲线的简单相加,但社会消费曲线与个人消费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

7

五、其他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 = 60-20 = 40年,生活年数NL = 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 = 24 000元,则终生收入yH = 24 000×40 = 960 000(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 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

cT96000040216000WyW2400024000(元) 60NL6032,3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24 000元)的

21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40年)占生活年数NL(60年)的比例;另外的年工作收入3311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于yW =·24 000 = 8 000(元),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

33额达到8 000×40 = 320 000(元),320 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

期年消费16 000元计,320 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20年没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

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WWrYMyW c仍然为年消费额,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富,

yw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W为年工作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等等。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

8

分析。

(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收入不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能够预计到的、较为固定的长期收入。可以运用加权平均方法来计算出持久收入,所用权数的大小由时间的久远性决定,离现在越近,权数越大,离现在越远,权数越小。可用下面的式子表达某消费者的持久收入:

ypy(1)y1

式中,yp为持久收入,为权数,y为当前收入,y-1为持久收入。假定0.8,y=25 000元,y-1=20 000元,则:

yp = 0.8×25 000 +(1-0.8)20 000 = 24 000(元)

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比如cPyp,p为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仅为p·,低于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p。当前收入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原因是,在短期内,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消费者却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会一直持续下去,故而不会立即增加消费;相反,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也不能断定收入会持续减少,故消费者也不会马上减少消费。当然,如果消费者能够判定收入的增多或减少的变动是持久的,其消费最终就会调整到与变化后的收入相对应的水平上。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事业很有前途,这项事业将来会有更大发展,今后他会挣到更多的钱,他就会在当前不多的暂时收入之外借债消费。又如,经济繁荣时期,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由于不能断定今后的收入会持续增长,故居民基本上按照持久收入来消费,消费不会增加太多,所以,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反之,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不会减少太多的消费,此时消费倾向是高的,高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以上所述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主要从消费者个人对自己收入的预测方面来分析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工作收入与储蓄在内的财富对消费的影响。由于都认为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即单个消费者对今后的收入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决定自己的消费,因此,这两个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消费既与当期收入有关,又主要与一生的收入或持久收入相联系,当期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依据。

第二,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萧条时期的暂时性收入变化,只对消费产生较小的影响,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甚至接近于零,而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接近于1。

第三,如果的税收是临时性的,就不会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消费变化就很小;持久性的税收才会影响持久收入,从而影响个人消费。

(三)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对保持高水平收入的人来说,消费水平会随着自己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增加消费是容易

9

的;当收入减少时,因较高的消费水平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使得消费具有惯性,降低消费水平就有一定的难度,不太容易把消费水平降下来,消费者几乎会继续在原有的消费水平上进行消费。这就是说,消费容易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仅就短期而言,在经济波动的过程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时,其消费会增加至高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但收入减少时,消费的减少则相当有限。因而,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理论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C

y C=L

C2 C—2 Cs2 C1 C—1

Cs1 y1 y—2 y2 y Oy—1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消费。当收入逐步增加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较为固定,

长期消费函数表示为CLy,CL是长期消费曲线。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状况。例如,当收入为y1时,消费为C1。当经济因衰退或萧条而使收入由y1减少到y-1时,消费不会沿着CL曲线减少,而是循CS1的路径减少,即消费不是沿CL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是沿CS1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移动到C-1的水平。显然,CS1曲线表现出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CL曲线表现出的平均消费倾向,即

C1C1,y1y1这说明相对于收入的减少,消费减少得不是太多。如果经济逐步复苏,收入由y-1恢复至原来的y1水平,消费就由C-1沿CS1路径向右上方移至C1的水平。经济由y1再继续增长时,消费就沿着CL曲线增加。如果经济在收入为y2的水平上又发生衰退或萧条,收入由y2减少时(比如减少到y-2),消费沿CS2路径向左下方移动(比如移动到C-2),消费仍然表现出减少得不是太多(

C2C2)。如此反复的结果,实际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长期消费函数y2y2与短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就是CLy,短期消费函数可以表达为:

CsC0GDtyt, yt其中,CS 为短期消费,C0为短期消费路径在纵轴的正截距,CD为短期消费与C0的差额,t表示时期,t=1,2,„ n。

短期消费函数的正截距的产生,是因为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特别是决定经济衰退或萧条

10

时期的消费时,相当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景气时期消费习惯(或者说是消费支出水平)以及当期收入的影响。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核心在于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消费量“上去容易下来难”的“棘轮效应”。

另外,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论述了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者因攀比心理、提高社会相对地位的愿望等因素而使自身的消费处于和收入不相称的较高水平,在社会收入增多的情况下自然就提高了短期消费水平。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如果假定投资为自发投资,即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或者说投资i是一个常数,则可以分别依据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来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一)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由于收入恒等式为y = c + i,cy,将这两个方程联立并求解,就得到均衡收入:

yi 1根据(2.18)式,如果已知消费函数与投资,便可求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例如,消费函数为c = 600 + 0.8y,自发投资为200亿美元,则均衡收入:

y

下表也说明了消费函数c = 600 + 0.8y和自发投资为20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决定情况。

(1)收入y (2)消费c (3)储蓄s (4)投资I 6002004000

10.81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6 000 7 000 1 400 2 200 3 000 3 800 4 600 5 400 6 2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上表数据表明,y = 4 000亿美元时,c = 3 800亿美元,i = 200亿美元,y = c + i = 3 800 + 200 = 4 000(亿美元),说明4 000亿美元是均衡收入。在收入小于4 000亿美元时,c与i之和都大于相应的总供给,这意味着企业的产量小于市场需求。于是,企业增加雇佣工人

11

的数量,增加生产,使均衡收入增加。相反,收入大于4 000亿美元时,c与i之和都小于相应的总供给,这意味着企业的产量比市场需求多,产生了存货投资,这会迫使企业解雇一部分工人,减少生产,使均衡收入减少。两种不同情况变化的结果都是产量正好等于需求量,即总供求相等,收入达到均衡水平。

均衡收入的决定还可用下图来表示。

c+ i c,i F E c

A

800 600

400

200 i 0

45╮

O 1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y(亿美元)

消费加投资决定国民收入

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投资。消费曲线c上加投资曲线i就得到总支出曲线c+ i,因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总支出曲线c+ i与消费曲线c是平行的,两条曲线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的垂直距离都等于自发投资200亿美元。总支出曲线与45线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E点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4 000亿美元。如果经济处于总支出曲线E点之外的其他点上,就出现了总供求不相等的情况,这会引起生产的扩大与收缩,直至回到均衡点。比如,A点的总需求为2 400亿美元,比总供给2 000亿美元多出400亿美元,这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F点的总需求为4 800亿美元,比总供给5 000亿美元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就会减少,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

(二)储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由于y = c + i,y = c + s,得:i = y-c= s

而s(1)y

将以上两个方程联立并求解,就得到均衡收入: yoi 1上例中,c = 600 + 0.8y ,s= -600 +(1-0.8)y= -600 +0.2 y, i=200,令i= s,即200 = -600 +0.2 y,得y=4 000(亿美元)。这一结果在表2-3中也体现出来,即y=4 000亿美元时,投资i与储蓄s正好相等,从而实现了均衡。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使用消费决定均衡收入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12

储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下图表示。 i,s s

E

200 i O

1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y(亿美元)

― 200 400 ― ―600

储蓄与投资相等决定国民收入

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储蓄。s为储蓄曲线,由于储蓄随收入增多而增多,故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i代表投资曲线,由于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又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其值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投资曲线是一条平行线。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于E点,E点为i= s的均衡点,由E点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即4 000亿美元。如果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量为2 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大于储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存货投资为负,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就会增加,直至均衡水平。反之,实际产量大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量为5 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小于储蓄,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品过剩,产生了非计划存货投资,企业就会缩小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因此而减少,直至均衡水平。只要投资与储蓄不相等,社会收入就处于非均衡状态,经过调整,最终达到均衡收入水平。

由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互补关系,无论使用哪种函数决定收入的方法,最后得到的均衡收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可以将分别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与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在一个图中表示出来。试一试自己能否画出。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购买支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储蓄、税收组成。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

c + i + g = c + s + t

消去等号两边的c,便得到:

i + g = s + t式是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在此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

收入。

2.不同税收形式下的收入决定

税收可以分为定量税与比例税两种,定量税是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税收,比例税则是与收入变动相关的税收,定量税与比例税对均衡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先看定量税的情况。

假定有消费函数c=1 000 + 0.8yd ,yd为可支配收入,定量税t=50,投资 i =100,购买性支出g = 150,以上数字的单位均为亿美元。

13

根据以上条件可得:yd = y-t = y-50,

又由于s(1)yd

=-1 000 +(1-0.8)(y-50) = 0.2y-1 010

将已知和已求出的变量代入经济均衡的公式i + g = s + t中,即: 100 + 150 =(0.2 y-1 010)+ 50,求解,得出均衡收入: y = 6 050(亿美元)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形式由定量税改为比例税,税率为0.25, 则税收t = 0.25 y,可支配收入yd = y-t = y-0.25 y =0.75 y,相应地, 储蓄s(1)yd

=-1 000 +(1-0.8)·0.75 y =0.15y-1 000

此时也将已知和已求出的变量代入经济均衡的公式i + g = s + t中,即: 100 + 150 = 0.15y-1 000 + 0.25 y,求解,得出均衡收入: y = 3 125(亿美元)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定量税下的均衡收入大于比例税下的均衡收入。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是开放经济,国家之间通过对外贸易等形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经济联系。所以,一个国家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决定于国内的消费、投资、购买支出,还决定于其净出口,即:

y = c + g +(x- m)

把上式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解:

cyd

yd = y-T+TR,其中,T为总税收,TR为转移支付 T = T0 + ty,其中T0为定量税,ty为比例税收量 i =i——假定投资既定 g =g——假定购买既定 TR =TR——假定转移支付既定 x =x——假定出口既定

m = m0 +y,式中:m0为自发进口,即不受国民收入变化影响的进口,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引致进口 y 经整理,得到四部门经济的均衡的国民收入:

14

y

1(igT0TRxm0)(2.22)

1(1t)第四节 乘数论

不论从总需求看,还是从总供给看,组成国民收入的任何一个因素(比如投资、购买、税收等)在数量上的变动都会对国民收入数量的变动产生影响。乘数理论就是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某一因素变动量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

一、投资乘数

1.投资乘数的概念与公式表达

投资乘数就是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如果用ki 表示投资乘数,用y表示收入的增量,用i表示投资的增量,则投资乘数的公式可表达为:

kiy i由于收入与投资是同方向变动关系,故ki>0,即投资乘数为正数。 2.为什么投资增加会带来收入成倍增加呢?

因为增加的100亿美元投资,是用来购买生产所用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于是,100亿美元就相应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成为要素所有者即居民的收入而流入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就增加了100亿美元。居民收入增加了100亿美元后,因=0.8,故居民会有80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生产部门相应得到出售产品的80亿美元。生产部门用此80亿美元购买80亿美元的生产要素,80亿美元就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居民手中,即社会收入增加了80亿美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0.8的条件下,居民会有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生产部门就相应得到亿美元,而生产部门又用此购买亿美元的生产要素,亿美元便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流回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因此而增加了亿美元。在不变的=0.件下,居民消费会有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得到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再购买51.2亿美元的生产要素——51.2亿美元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再次增加,增加了51.2亿美元。这样的过程不断持续下去,投资、收入、消费就一轮一轮地增加,最终的社会收入会增加500亿美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出收入的增加:

100 + 80 + + 51.2 + „

= 100 + 100×0.8 + 100×0.82 + 100×0.83 + „ + 100×0.8n 1

= 100(1 + 0.8 + 0.82 + 0.83 + „ + 0.8n 1)

100

1 = 500(亿美元)

10.85005就是投资乘数。 100 很显然,根据以上例子,投资乘数公式又可写为: ki

1 115

又由于1MPS,投资乘数又可表达为: ki1 MPS可见,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且ki>0,亦即收入的变化量与投资变化量成同方向变动。

3.投资乘数效应的图示

下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与投资,c+i表示原有的总支出曲线,相应的均衡收入为y1;c + in 表示新的总支出曲线,in =i+△i,相应的均衡收入为yn ,yn — y1 =△y = ki·△i。当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即△i =100时,收入增加500亿美元,即△y = 5×100=500(亿美元)。

c,i

c + in E c+ i

i y 0 45╮ O y1 yn y

乘数效应

4.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

以上例子和图示说明了投资增加对收入成倍增多的影响,但是,如果投资减少,收入则成倍减少。这就是说,无论是增加的投资还是减少的投资,都具有乘数作用,都会对收入产生或增加或减少的作用,因而,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

5.影响投资乘数作用发挥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即投资乘数作用,与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着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第一,经济中为零或较小的过剩生产能力。如果经济中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过剩的生产能力较小,增加投资只会引起总需求的增长,却不会或难以使生产增加,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水平上升。只有在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大、社会的闲置资源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更多地增加国民收入。第二,投资与储蓄的关联性。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第三,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第四,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

二、购买支出乘数

如果税收为定量税,三部门经济的总支出或总需求为:

ycig(yTTR)ig

16

整理,得定量税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公式: yigTTR

1其中的税收T是定量税。

如果定量税之外再加上比例税,三部门经济的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公式会有一些变化。 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可支配收入为: yd = y— T— ty + TR = y(1— t)— T + TR

ycig 则: (yTtyTR)ig

y(1t)TTRig

整理,得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公式: yigTTR

1(1t)下面就运用以上两个公式,分别分析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等。

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收入变动的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用kg表示购买支出乘数,△y表示收入变动,△g表示购买支出变动,则:

kgy g定量税下的购买支出乘数的另外一种表达式。

假定除g之外,组成收入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购买支出从g1变为g2时,收入分别为:

y1ig1TTR

1ig2TTR

1g2g1g 11 y2 y2y1y 整理得:

y1kg g1可见,购买支出乘数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由于1—>0,故kg>0,即收入变动与购买支出变动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定量税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购买支出乘数。

17

同样假定除g之外,组成收入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购买支出从g1变为g2时,收入分别为:

y1ig1TTR

1(1t)ig2TTR

1(1t)g2g1y 1(1t)1(1t) y2 y2y1y 整理得:

y1kg g1(1t)可见,购买支出乘数与比例税t成反比。

显然,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购买支出乘数小于仅有定量税的购买支出乘数。

三、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收入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用kT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收入变动,△T表示税收变动,则:

kTy TykT为定量税下的税收乘数的另外一种表达式。试着自己推导出来。 T1可见,税收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之比的负值,kT<0表明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定量税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税收乘数是:

kT

1(1T)这一公式自己也可推导出来。

可见,税收乘数与比例税t成正比。 显然,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税收乘数的绝对值小于仅有定量税的税收乘数的绝对值。

四、转移支付乘数

转移支付的增加,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因此而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所以,转移支付也具有乘数作用。

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收入变动的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用kTR表示转移支付乘数,△y表示收入变动,△TR表示转移支付变动,则:kTR定量税下的转移支付乘数的另外一种表达式为:

y TR 18

y kTRTR1可见,转移支付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转移支付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且转移支付乘数为正值,表明收入变动与转移支付变动成正比。

定量税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转移支付乘数可表示为:

kTR

1(1t)可见,转移支付乘数与比例税t成反比。 显然,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的转移支付乘数小于仅有定量税的转移支付乘数。

五、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支出和收入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收支变动的比率。

用kb表示平衡预算乘数,△y表示支出和收入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则:

ykggkTT1gT 11由于支出和收入相等即△g = △T,所以: y11gggg 11111TTTT 111同样得:y因而,

yy11kb gT1上式是定量税条件下的平衡预算乘数,可见,定量税条件下的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在定量税、比例税并存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则小于1,即:

kb1

1(1t)由于11(1t),故而:kb<1。 六、对外贸易乘数 上一节曾推导出公式: y1(igT0TRxm0)

1(1t)19

则对外贸易乘数为:

dy1 dx1(1t)对外贸易乘数表明,在与t既定的条件下,对外贸易乘数取决于,二者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由于m,即增加的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于进口而未用于国内需求,对外贸易乘y11—t)数就小于购买支出乘数1—(。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