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第18卷第03期 43 ·l 床研究· 观察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 比较 俪希稚村 (内蒙 治区域辽 庳伦旗 院,内蒙 洒辽j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腹 股沟疝患者6O例,针对患者治疗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3O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干预,对照组3O例,采取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与并 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更为良好,能够降 低机体损伤,促进患者快速恢复,避免术后复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t8.03.030 本文引用格式:色希雅拉吐.观察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U】.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o18,18(03):43,48. 0引言 现代研究指出,腹股沟疝属于腹腔及邻近薄弱组织受腹 部内压经由腹股沟缺损点位外突所形成,也就是俗称之为 表1两组滔j来指标对比( ±s) “疝气”『l】。病理学调查报道,该病症主要患病群体为男性,可 分为先天性与后天因素(前列腺疾病、慢性咳嗽等)所致腹腔 内外压力异常引起腹股沟疝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 年1月至2017年l0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对比观 察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价值。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见表2。 表2麟缝患者并发瘫及复发率对比}H(%)l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腹股沟疝 患者6O例,均明确诊断符合《外科学》关于腹股沟疝的诊断 标准 ]。针对患者治疗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30例,男性17 例,女性13例,年龄27—65岁,平均(49.37±6.14)岁,实施 无张力疝修补术干预;对照组3O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 年龄28—65岁,平均(50.34±5.93)岁,采取传统疝修补术。 两组对比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o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首选手术方式处理,其 中传统疝修补术因手术操作步骤繁琐,操作难度较大,加之 对病人机体损伤较严重,造成不小的痛苦。因此众多患者对 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疑虑,易导致患者病程的延长,贻误治 疗时机,增加患者复杂疝或疝气嵌顿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 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众多学者研究指出,腹股沟疝的病 因机制主要与机体腹横筋膜损伤、缺失所致,尤其随着患者 年龄的增长,其发生腹股沟疝的风险也将不断增长 】。 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传统疝修补术需通过对患者 腹股沟腹横筋膜做层层重叠性修补,使腹股沟组织产生极大 的张力效应,组织牵拉可引起患者术后疼痛,加之术后组织 收缩的生物特性导致患者术后再次复发腹股沟疝。而无张 力疝修补术则是近几年临床医学与材料学研究所形成的一 种新型技术,能够借助特定的疝修补片或疝修补网来妥善处 理病患组织退变而找不到合适填补组织的难题,同时无张力 疝修补术在处理中参考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及生物特性,消 除了传统疝修补术的腹横筋膜的过度牵拉,形成无张力修复 目的,因此有效避免了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另外患者在操作 中对机体损伤较少,也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而本次研究中实 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与 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 疗腹股沟疝更具优势,能够降低病患损伤。 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开展无张力疝修补 (下转第48页) 投稿邮箱:sjzxyx77@163.corn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取硬膜外麻醉,选择腹股沟韧带中点至上 方2cm点位作为切口,切开皮肤后,对暴露的疝囊进行细致 游离,并结扎疝囊,注意当疝囊体积较大时可视情况做横断 再给予结扎处理。缝合缩小内环口后选择适当补片进行修 补,应用缝合线将腹股沟韧带、腹直肌鞘和耻骨结节腱膜做 缝合固定。对照组患者则开展传统疝修补术,游离疝囊后横 断,然后将疝囊内的内容物回纳后自疝囊颈部结扎,最后行 Bassini修补术后关闭腹腔,缝合。 1.3观察指标 记录病患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住院天数、患者术后复 发率及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I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 比较采用z 检验,表示为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 为均数±标准差。若(P<O.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对比无统计学 意义(P>O.05 o见表1。 4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Electronic Version)2018 Vo1.18 No.03 有效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涛,黄加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U].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4I.42. f2]李殿光,马京平,朱振流.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 临床观察Ⅱ].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159—159. 前囊。但使用该方式进行手术的患者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眼睛疼、流泪、恶心、头痛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则具有创 口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世界公认 的先进、成熟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时,对术眼角膜或巩膜的 小切口处伸人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 后,通过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还能保持前房 为充盈的状态,最后植入人工晶体,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 的改善。本研究就采用了超声乳化技术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 疗,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395例(9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0例(85.00%),且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 后的角膜散光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可比性。故超声乳化技术真正达到了切口 小、无痛苦、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手术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且手术的切EI较小,其疗 效显著,还能加快患者的视力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 【3]李志胜.闭角型青光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39.40. [4]张哲,张素华,曹伟芳,等.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2.2mm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早期临床效果对比Ⅱ】.中华眼视光 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5,17(11):679—684. [5]银泉,汪玉川.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艋床观察Ⅱ]l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151—152. [6]袁海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Ⅱ].中国 实用医药,2016,11(25):130—131. (上接第43页) 术效果更为良好,能够降低机体损伤,促进患者快速恢复,避 免术后复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周凌阳,陈伦宽,陈侃松,等.三种不同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案的临床 有效性及安全性对照探究Ⅱ】.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4):619—622. [2]丘敏梅,钟德许.腹股沟疝的病因学研究进展U].现代生物医学进 展,2010,10(14):2773—2775. [3] 陈孝平.外科学(上下)(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f4]黄胜兵,陈世莲,李铁.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田.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6,32(3):618-619. (上接第44页) 广泛应用于化学、药物毒素的解毒中。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 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血 磷、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具有确切的疗效。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治疗血液透析 患者CRF,可增加血钙水平,降低血磷和PTH水平,具有临 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洪梅.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应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效 果分析U].吉林医学,2017,38(10):1824-1825. [2]陈晓凤.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疗 效分析D】l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9):63—64. [3] 王晓辉,李学英.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 性骨病的临床效果Ⅱ】.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18·119. (上接第45页) 损伤的发生率,对产后母体恢复以及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志宇,张殿尧,党翠玲,等.产时合理选择分娩体位及自然娩肩对妊 娠结局和母体产后恢复的临床研究t1].河北医药,2016,38(8):1215—1219. [2]喻莲香,贾金平.自由体位分娩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Ⅱ] 国际医药卫生 导报,2015,21(8):1103—1105. 【3】于利红.自由体位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U Jl 中国实用医 药,2016,11(15):266—267. [4]朱晓慧,吴雅.自由体位分娩与自然分娩的关系研究Ⅱ].现代养 生,2015,31(10):274—275. 投稿邮箱:sjzxyx77@16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