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我就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置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接着再提醒课题:长方体外表积的变化。
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整节课的目标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应用外表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开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由表及里,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课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教案设计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外表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猜想、说理后,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
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外表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外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猜想、简单说理、计算验证后,通过观察并得到结论。接着,可以进一步进行反面验证。即:用原来两个长方体的外表积之和减去减少的两个面的面积,看看是不是和新长方体的外表积结果一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