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比知新更重要,精做精讲重视知识的整理与分析比题海泛舟更有效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一)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昼长;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太阳高度(即纬度);天气状况;地势;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纬度;地形、地势;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
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
(1)流域广,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二)
1、人文地理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尤其是基础知识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必修三的复习应该淡化教材,重视案例研究的思路。必修三的三个核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评价的一般方法;重视整体性思维的培养。
2、在作答说明、简述、分析类习题时往往需要前推一步。例如,在简述某地水能资源丰富,回答降水量大、干支流汇水面积大,径流量大;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即结论前推一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3、回答描述事物分布问题时,要分析出被描述事物和图示那些事物有联系,把对应的事物状况描述清晰即可。
例如,描述塔里木盆地城市分布特点,结合所给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图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分布与地形、河流、交通有联系,从上述点进行整理答案城市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冲积扇);沿交通线分布。
4、针对区域类试题,在回答区域问题、对其意义等此类问题时,把握先谈本地问题、
本地状况,再谈系统内的问题,即对整体性影响进行描述。例如,说出甲区域过度发展棉花生产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整理答案(本地问题)造成水资源短缺;(对系统整体性影响)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5、重视对题干中信息的提取与理解,需要的可以在试卷上画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例如,资料2009年11月26日,广东商企投资环北京园区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共话“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道路,共谋“环渤海”产业承接的方向。由于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广东省原有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被誉为“京津冀新星”的固安工业园区位于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恰好位于中国的“咽喉地带”,可辐射中国北方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给相对饱和的广东经济圈带来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1)分析“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答案整理劳动力成本较高;工业用地紧张(低价高)
;市场变化;资源(能源)短缺。
(2)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工业类型有 劳动力指向性 ,
市场指向性 等。
6、用十字分割法描述区域总体分布,例如描述事物的空间分布。例如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7、可持续发展把握三个内涵作为思维模板即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三个入手点。例如请结合M地(南方低山丘陵)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答案整理(经济上)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社会上)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生态上)退耕还林还草;走立体农业道路(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渔业;缓坡土层较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果园等);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最终形成发散性思维,学会回答开放性试题。
8、(河流待整理)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秦岭-淮河南北)①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②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指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影响下,不同地区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生产活动和居住、饮食、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差异。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山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区域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地区,自然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而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可以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荒漠化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① 干旱的自然环境a.地处内陆,高原山地阻挡,降水少;b.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c.植被稀少,以荒漠和草原为主;d.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丰富。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过度放牧(草原牧区);过度农垦(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农业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①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 利用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铺设草方格沙障)构筑防护体系
③ 调节农林牧用地的关系
④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能源问题
⑤ 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①夏季多雨,降水集中;②地形破碎,沟谷发育;③土壤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④植被稀少,覆盖率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过牧放牧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轮荒(不合理耕作)、开矿、(开挖地面,破坏植被,滩地开矿,排弃土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耕地减少、沟壑加剧、河湖泥沙淤积、旱灾加剧、水源匮乏、生态恶化
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保持水土①压缩农业用地,科技兴农②扩大林草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质量④开展土地复垦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水平梯田、兴修水库
③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作
【森林与湿地】
1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③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热带雨林中有机质分解和盐分再循环旺盛,加之高温多雨的淋溶使雨林地区土壤贫瘠;一旦雨林植被被毁,地表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地表植被难以恢复,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4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方式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方式过度的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等
5热带雨林的保护①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建立国际基金
⑤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⑥建立自然保护区
6湿地的生态功能①调节气候、减小温差,增加湿度;②陆地蓄水池和水源地,可净化水质、调蓄洪水;③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④沿海湿地具有防浪护堤、减弱风暴潮、防止盐水侵入作用等。
7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②气候变干,土壤盐渍化;③动植物资源减少;
8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①存在的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过度农垦等导致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②保护的措施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综合发展;退耕还湖、还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等。
三、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考点解释内容阐释(山西为例)
评价资源开发条件(1)资源质量(2)运输条件和市场距离(3)市场前景区位条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华北、华中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地理位置适中,输电、输煤交通较便利
资源条件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埋藏浅,开采条件好。
市场条件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仍在增加;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为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1)人均能源资源量少(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3)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4) 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5)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能源基地建设措施加快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采取的措施(1)扩大煤炭开采量满足全国对
煤炭的需求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形成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并输出焦炭。
资源与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①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相关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②加快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③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④促进了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⑤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⑥为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等。
区域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这种经济结构不仅效益低,而且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大面积开挖表土,排弃大量土石,处理不当则导致生态破坏问题
(2)燃煤发电、洗煤、炼焦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区域发展的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产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化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重化工的发展方向和比重。
(3)做好“三废”的治理
四、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序号考点内容阐释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开发条件开发方向
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地形起伏较大,河床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且河流航运对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作用很大。利于开发水能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利于发展旅游业。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水热条件优越。适宜农业多种经营和旅游业的发展。
水文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河流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水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径流季节变化较明显,洪涝灾害较频繁。利于开发水电、发展航运、发展高能耗工业、发展旅游业、水产养殖业等。需治理洪涝灾害。
植被条件气候及地形条件适宜植被生长,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气候及地形条件利于植被生长,有利于发展林牧业、旅游业。需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
矿产资源煤、有色金属等矿产丰富利于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
2流域早期开发带来的后果19世纪后期,对流域大规模掠夺式开发,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口贫困,生态环境恶化。
3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①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
③以河流梯级开发为核心,对流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
4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在田纳西河干、支流建设一系列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益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促进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治理和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
五、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运用原理 内容阐释(东北为例)
农业发展 的自然条件农业自然区位因素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日照长,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低温冻害不利农作物生长。②平原广阔、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地形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③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有机质含量高,
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社会区位因素①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工业对农业原料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及农产品运输方便③人均耕地多,利于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④环境、资源较优,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大农业⑤国家政策的一贯扶持
农业布局特点因地制宜,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种植业松嫩、三江、辽河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畜牧业西部内蒙古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马、牛畜牧生产基地
商品粮基地建设生产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商品率高①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②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③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优势,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④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草原退化、灾害频繁、环境污染。
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原则①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②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方向①平原区面向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②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③山区保护天然林,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六、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措施
考点内容阐释
工业化概念工业化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转变。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互相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方式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起步早晚,以及水平高低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
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与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