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四十七)
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海拔为100~700m,多丘陵和低山。保护区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9℃,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年降雨量1860mm,年均蒸发量1115mm,年均相对湿度82%。保护区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岩和赤红壤,保护区内植被由马尾松人工林向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再向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下图示意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垂直变化。
(1)指出影响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主要因素。 (2)简述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说明保护区内植被的变化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答案:(1)降水量;蒸发量;土壤性质;凋落物;植物根系。
(2)总体上,林型间同一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30cm土层(表面)最为明显;垂直方向上,季风常绿阔叶林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快(或先降低快,后降低慢);马尾松人工林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较慢。
1
(3)地表植被恢复,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地表植被组成与结构变得复杂,有利于提高土壤体积含水量;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砂粒含量降低,腐殖质层增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 解析:
本大题以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三种林型下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变化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材料“年降雨量1860mm,年均蒸发量1115mm”、“砂岩和赤红壤”、“砂岩和赤红壤”,说明影响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土壤性质;凋落物;植物根系。 (2)
读图可知:垂直方向上,马尾松人工林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较慢,季风常绿阔叶林随着深度增加,土层深度在30-45厘米以上,土壤含水量降低快,土层深度在30-45厘米以下,变化不大。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在30厘米土层以上:土壤体积含水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3)
根据材料保护区内植被由马尾松人工林向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再向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根据上题分析:三种林型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在30厘米土层以上:土壤体积含水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说明地表植被恢复,植被郁闭度增加,地面温度降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地表植被由尾松人工林到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再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组成与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土壤体积含水量;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砂粒含量降低,腐殖质层增厚,土壤蓄水能力增强,提高了土壤体积含水量。 小提示:
2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境内,境内高山林立,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为4295m,最低海拔1899m,属亚热带气候。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垂直变化较大。
(1)云岭土壤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____。有机质主要来源于____。 (2)指出云岭黄红壤、黄棕壤、棕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小,并说明其原因。 (3)云岭山麓土壤与山坡相比厚度较____。 答案:(1) 成土母质 生物
3
(2)黄红壤<黄棕壤<棕壤 (3)大 解析:
本大题以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垂直变化为材料,涉及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因此云岭土壤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补充给土壤,因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和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成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不同,因此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之一是生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低还取决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偏少,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由图可知,云岭属亚热带气候,黄红壤分布在海拔2100米以下,黄棕壤分布在海拔2500米-2800米,棕壤分布在2800米-3100米,植被差异不大,海拔较高的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较缓慢,因此有机质含量大小是黄红壤<黄棕壤<棕壤。 (3)
云岭山麓土壤与山坡相比厚度较大。原因是山麓起伏较小,有利于土壤的沉积,土层较厚,而山坡坡度陡、垂直高差大,雨水冲刷较为严重,导致土层偏薄。
3、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
(1)在森林和草原土壤中,除了母质层以外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层和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____(多选)
5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西欧地区 D.华北地区
(4)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多选)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沙尘暴 答案: 腐殖质 淋溶 A AC AD 解析:
本大题以土壤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的分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读“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以看出,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图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和西欧地区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江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形成的土壤与草原土壤不同,A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故选AC。 (4)西北地区的土壤厚度较小,有机质含量少,因为西北地区多大风,比较干旱,易受沙尘暴、寒潮的侵袭,因而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沙尘暴、大风等,AD正确。台风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受不到台风影响,B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C错误。故选AD。 小提示: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6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1)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
(2)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3)“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4)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答案:(1)特征:全年干旱少雨。
(2)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4)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解析:
7
该题主要考查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1)根据图中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全年干旱少雨。
(2)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3)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4)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会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无土栽培会排放大量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养料的源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能提高土壤微粒的胶结力和土壤的抗风蚀能力。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划分为砾石、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粉粒、黏粒。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附着在土壤细颗粒中,形成较稳定的团聚体,而砂粒吸附有机质的能力较差。下图示意毛乌素沙漠地理位置,下表为毛乌素沙地不同种类土地表层(0~5Cm)和亚表层(5~10Cm)有机质含量表。
8
样地类型 留茬地 翻耕地 草地 半固定沙丘地 深度/cm 0-5 5-10 0-5 5-10 0-5 5-10 0-5 5-10 有机质含量平均值/g·kg 11.30 13.05 11.53 12.67 18.75 13.36 8.13 7.73 -1(1)指出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2)与翻耕地相比,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分析主要原因。 (3)请为改良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成土母质;气候;植被覆盖度;微生物活动;人类耕作方式。
(2)草地能减轻风蚀作用,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草地结皮层较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草地植被枯落物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草地对降尘和细颗粒物质具有截流效应,有利于有机质在表层积累。
(3)实施休耕制度,减轻人类活动对沙地的耕作强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牧还草;植树种草,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采用铺设草方格措施治理风沙。 解析:
本题以毛乌素沙地不同种类土地表层和亚表层有机质含量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的原因以及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合理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规律的能力。
(1)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可从成土母质,植被覆盖度、微生物活动以及人类耕作方式进行思考。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
9
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题目主要要求指出因素,因此无需对其进行分析。
(2)其主要原因可从草地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为土壤提供的枯落物以及对降尘和细粒物质的藏流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思考。草地表层有草覆盖,水蚀风蚀较轻,表层有机质保持较好,同时植物枯萎也补充了表层的有机质;而翻耕地地表没有有机质补充,同时作物生长消耗了表层有机质,所以与翻耕地相比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
(3)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合理化建议可从实施休耕制度、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增施有机肥、治理风沙、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等方面进行思考。土壤改良的目的在于,增加土壤厚度,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创造适合根系生长的良好的土壤环境。具体措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该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有机质含量;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恢复土壤肥力。 小提示: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岸植物群落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物作用对河岸生态系统发挥调节作用。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河道蜿蜒,下图示意黄河源区某河湾处植被及土壤的分布状况,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逐步向高级演替。
10
(1)指出判断该河湾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
(2)描述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的成因。 (4)简述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植被生境类型。 (2)变化特征: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原因: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距河越远,地势越高,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土层厚度增加。
(3)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内,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但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由于土层增厚,土壤含水,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改善;河岸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 解析:
11
本题以河岸植物群落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判断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是植物种类,植物种类能够指示植被演替阶段,植被覆盖度,能够表明植被演替阶段,植被生境类型,能够体现植被演替阶段。 (2)
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河流向远处延伸的过程当中,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能够降低地表径流与风的速度,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能够促进土壤的发育,并且距河越远的地方地势越高,所以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进一步导致土层厚度增加。 (3)
要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河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则要从地下水位以及蒸发两种角度来分析。从地下水位的角度来分析,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从蒸发的角度来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土层增厚导致土壤含水,能力增强,所以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
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要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的角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与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土壤对植被的影响的角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促使植被数量增多
7、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2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只要答出4点即可) 解析:
题目通过土壤野外实习活动及土壤分层示意图,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野外实习注意事项的知识应用能力。
(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选D。
13
(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
(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城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1)比较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异同点。
(2)与南坡相比,同一土层深度的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 (3)经调查发现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北坡高于南坡,变化幅度北坡大于南坡。
(2)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晨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多,
14
北坡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
(3)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入,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的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1)相同点:根据上图可知,无论南坡还是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跟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不同点:北坡的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而且南坡变化比较平稳,北坡变化大。
(2)根据材料,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北坡是祁连山的阴坡,太阳辐射比南坡少,所以气温低,不利于有机碳的分解;但祁连山北坡土壤含水量比南坡高,所以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
(3)沟谷地带土壤水分含量高,有机质生产的多,容易积累;而且沟谷地带因为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会增加有机碳含量。 小提示: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
15
(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 (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4)2016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2014年明显变大,请解释原因。
答案:(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哀牢山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森林茂密,树叶面积大且冬季不落,积雪多时,树冠易被大雪压断。
(3)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土壤降温。
(4)大雪导致林冠大面积受损,森林覆盖率减小;(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快;夜晚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温度下降快。 解析:
本题以我国哀牢山地区2015年发生的极端降雪事件为情境,结合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主要考查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6
(1)
森林对林下的土壤保温作用显著,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低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远,说明温度差异大,秋冬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小。同时,通过保温作用,森林对土壤温度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
由材料信息可知,哀牢山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该地森林异常茂密,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树冠大,落叶少,枝叶繁茂,发生极端降雪事件后,树冠极易积雪,当树木上的积雪不断积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压断树枝,对树木造成破坏。 (3)
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大量降雪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下降;积雪融化过程中吸收了土壤和空气中热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也会使土壤温度下降。 (4)
由图可知,森林对林下土壤的保温作用显著,但2015年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使树冠受损严重,进而导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土壤获得的光照增多,地温上升明显,夜晚地面又缺少树冠的保温作用,导致土壤温度降温又快,从而使土壤的日较差增大。 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成土因素学说。该学说认为,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1)将下列部分成土因素、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通过直线连接。
17
(2)请对下面提供的观点判断正误(在括号内填正确或错误)。
观点一:形成土壤的五大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单独影响,互不干扰。( ) 观点二:森林生物量比草地多,所以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地土壤。( ) 观点三:土壤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一般呈黑色。( ) 答案:(1)
(2)错误 错误 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1)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气候通过水热条件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分布规律;生物的生命活动积累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以形成并逐步发展,生物是土壤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使不同坡向的土壤发育有差异。综上分析,
18
连线如下图:
(2)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形成土壤的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割裂,观点一错误;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观点二错误;土壤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积累所形成的暗色土层,观点三正确。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地球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9
(1)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答案:(1)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
(2)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原因等相关知识。热带雨林系统中,土壤贫瘠的根本原因是:(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2)高温多雨的气候,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因此土壤很贫瘠。第2小题要注意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分析。
(1)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地
20
质稳定,无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补给少。所以土壤贫瘠。
(2)冰期时,全球气温低,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大。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露出海面,即大陆桥显现。 小提示: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不同坡向的热量、降水、光照、坡地面积等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 材料二 湖南省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图、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海拔范围 <100 100~300 300~500 500~700 700~900 900~1100 1100~1300 1300~1500 >1500 面积(km2) 51407.8 53971.5 74440.0 8641.8 7338.5 12217.8 1572.8 1138.8 1097.3 (1)描述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2)指出湖南省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21
(3)分析湖南省1500米以上海拔段物种丰富度低的原因。
(4)湖南省大多数山地南坡物种丰富度高于北坡,试从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500米(或6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500米(或6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500米(或6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若答出随海拔高度增加先增多,后减少,可得分)
(2)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300~500米。依据:表中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米,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
(3)该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也低。
(4)南坡为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物种丰富度高;冬季,南坡为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条件好。 解析:
该题以湖南省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图、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为材料,考查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物种丰富度低的原因、山地南坡物种丰富度高于北坡的原因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要从变化趋势、最大值两方面。规律是呈单峰曲线变化。或随海拔高度增加先增多,后减少。海拔500米~6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500米~6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500米~6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2)表中数值海拔高度间隔相同,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米,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300~500米。
(3)1500米以上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所以物种丰富度低。 (4)从气候角度分析,主要是气温、降水因素。南坡为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22
因此物种丰富度高。冬季,南坡为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条件好。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状况,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
材料二:下图是新疆某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压砂”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常见的农业手段,利用河湖沉积或沟壑冲积产生的卵石、砾石和粗砂混合体,在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以发展农作物而创立的一种抗旱种植模式。地表覆盖砂石能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旺盛。下图是4月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3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大风对植被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地表压砂石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在近地面,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大风造成土壤侵蚀,使得土壤变薄(肥力流失);大风加剧了土壤的水分蒸发,加剧土壤干旱。
(3)降低近地面风速(或砂石压住土壤),减少表层土壤的侵蚀;增加雨水的下渗,使土壤更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增多;夜晚温度低,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可抑制杂草生长和蔓延。 解析:
考查热力环流、外力作用和农业生产条件相关知识。 (1)
读图可知,甲地有大面积绿洲分布,而乙地为沙漠,绿洲和沙漠比热容不同,沙漠比热容小。夏季,沙漠增温快,气温高,气压较低,而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会由绿洲流向沙漠,形成西北风。 (2)
土壤肥力和土壤的含水量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大风会加剧对土壤的侵蚀,使土壤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同时大风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更加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 (3)
此地大风干旱降水少,地表压砂石有利于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同时减弱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增加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砂石还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品质;夜晚降温快,温度低,可减少病虫害;地表压砂石可抑制周围杂草生长和蔓延,避免与农作物争水争肥。 小提示:
24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多年来对黑土资源采取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答案:(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
25
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解析:
本题以松嫩平原为背景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影响土壤肥力的原因、保护土壤肥力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2)
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采取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
26
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3)
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输入数量及其氧化分解速度、流失等因素,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其主峰黄岗山海拔高2158米,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高山草甸带有机碳含量最丰富。
材料二: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27
(1)说出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特征并分析高山草甸带有机碳含量最丰富原因。 (2)从流失角度判断武夷山同一海拔东西坡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并分析原因。 (3)举例说明能够使武夷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人类活动。
答案:(1)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高山草甸由于容易腐烂,有机碳的输入数量较多;海拔高,气温低,氧化分解慢。
(2)东坡少于西坡;东坡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流失多;西坡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流失少。 (3)秸秆还田;免耕制度(休耕制度);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 解析:
本题以土壤有机碳为背景,考查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特点、成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读析图文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横轴表示土层深度,纵轴表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图例表示海拔。无论是哪个土层深
28
度内,海拔越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多;无论哪一个海拔高度,土层深度越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少。由所学知识可知,高山草甸地区草类茂盛,且容易腐烂,有机碳的输入数量较多;由于高山草甸分布海拔高,气温较低,微生物的分解弱,所以高山草甸带有机碳含量最丰富。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从气候方面来分析。武夷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东北——西南走向;武夷山同一海拔处,东坡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土壤有机碳被流水带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而西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少,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东坡少于西坡。
(3)由所学知识可知,要使武夷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借鉴东北平原的秸秆还田,美国的免耕、休耕制度;红壤改良中的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培植绿肥作物;还可利用利用沼渣、沼液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小提示: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