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资料

来源:星星旅游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资料(总

2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地质灾害临灾处置和应急救灾

第一节 防灾预案及明白卡

什么是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要求: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二要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明确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地具体要求,临灾抢险救灾措施;四要是明确标注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颁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2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

主要对省内重要城市、重点矿山、重要交通干线等灾害作出初步评价预测,对其防治提出原则建议;对影响特别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隐患点,尽可能提出较为具体的预报意见,提出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建议;作出汛期突发灾害隐患巡回检查计划。

市(地)、县级防灾预案

主要应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1)简要说明上年度地质灾害的灾情(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重要设施的破坏情况),汛后各隐患点的稳定性变化情况。

(2)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

(3)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

(4)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

3

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

预案落实后,要及时向群众宣传普及,通过分发资料、张榜公布、利用广播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等形式,增强群众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并积极主动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展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地质灾害应急防范“明白卡”

根据已圈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由政府部门填制简易的卡片,统称为“明白卡”,将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诱发因素,危害人员及财产,预警和撤离方式,以及政府责任人等。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并向村民详细解释具体地质灾害防治内容。

5

第二节 临灾前兆

地质灾害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常识,及时扑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

6

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表明即将发生较为深层的整体滑动,滑坡规模也较大,具有整体滑动的特征。通常伴随前缘建筑物的强烈挤压变形,甚至错断。

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

7

这种情况可能会使滑坡失去支撑而即将发生整体滑动,但是,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稳。应该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及时查看滑坡前后缘和两侧的变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

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

滑坡表层修建的池塘或水田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上出现了深度较大的拉张裂缝,并且水体渗入滑坡体后,加剧了变形滑动,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

滑坡前部,甚至中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时,表明滑坡体向前推挤受到阻碍,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8

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滑坡后缘的裂缝急速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9

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

滑坡体裂缝或变形观测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说明出现了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

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

动物出现异常现象

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

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淘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

10

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暴雨期间沟谷堵塞时,随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险的。 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临灾前兆的综合判定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的前兆,单一由个别的前兆来判定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发现某一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做出综合的判定。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第三节 临灾处置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前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因为“有备”,才能“无患”。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

11

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12

13

14

15

落实公布责任人

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

16

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

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夜晚夜深入睡时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暴雨期间,夜晚不要在高危险区内留宿。

第四节 灾后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即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17

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讯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18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制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

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

第五节 应急抢险处置

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

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

在未稳定的滑坡、崩塌堆积体上修砌排水沟渠时,注意基础的稳定情况,还需采取夯实、铺填塑料布等防渗措施。否则,反而将地表水引入到滑坡体中,加剧滑坡的变形滑

19

动。

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滑坡后缘出现裂缝时,应及时进行回填或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闭,也可利用混泥土预制盖板遮盖。

20

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

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

21

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22

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当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危房,设置清除部份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清除的土石可堆放于滑坡前缘,达到压脚的效果。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