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的病痛。在实施射频消融术的过程中需进行充分的 术前准备,经验丰富的术者、熟练配合的护士、多科室 的共同合作、各种必要的监护手段,以及伴随全程的心 理护理以保障孕妇的身心安全。参考文献
[1]付佳青,李立,韩立红,等.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的护
理配合[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4): 620-1622.
,
,
[2] MONTOYA ME , KARNATH BM , AHMAD M. Endocarditis during
pregnancy[J]. South Med J,2003,96( 11 ): 1156-11157.[3] 周栋,郭涛.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现状[J].心血管病学
进展200728(5): 696-1699.[4] 夏野,居维竹,陈明龙,等.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解
剖分布及长期随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 = 231-1236.[5] 郑丽如.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三维射频消融术
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6(3): 15-16.
(收稿日期=2017-06-07修回日期=2017-08-02)
,
,
,
替比夫定引起多发性肌炎1例
黄彬青1,李晋芳2,龚胜兰1,虢周科2A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33;2.深圳 市中医院脑病心理科,广东518033)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心肌/酶学;药用制剂/副作用;病例报告
DOI: 10.3969/j.issn. 1009-5519.2018.01.0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519(2018)01-0152-03替比夫定是被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类治疗乙型病 毒性肝炎(乙肝)的药物,其于2006年得到了美国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现已在我国上市近9年,该药 在治疗乙肝方面与其他药物比较,显示出了疗效优势, 拥有高病毒反应率,对降低转氨酶也较优秀,还有较高 的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化率,所以,在临床上受 到广泛好评。但其不良反应却不容忽视,其中肌病更是 少见的不良反应。现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 院2017年1月诊治的1例替比夫定所致多发性肌炎 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四肢乏力半年,加重2个月于 2017年1月7日收入院。既往慢性乙肝病史20余年, 当时为“大三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 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未治疗。于2015 年3月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升高,肝 功能受损,开始口服替比夫定片0.6 g,每天1次,抗病 毒治疗,现已转为“小三阳”(HBsAg、抗乙肝病毒e抗 体、HBcAb阳性),复查HBV DNA未见升高。
患者于2016年6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对称性 四肢乏力,时有肌肉酸痛,无晨轻暮重、吞咽困难、言语 不利、运动迟缓、发热、咽痛、腹泻等,当时未予重视。上 述症状逐渐加重,患者考虑可能为糖尿病所致,遂于 2016年6月25日至外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入院查肌 酸激酶(CK)37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2.5 U/L,△通信作者,E-mail: szzyygzk@126.com
肌红蛋白(皿“137叩/〇[,高敏肌钙蛋白丁(1«-〇化幻 0.087 ng/mL。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肌电图:下肢周围 神经感觉阈值测定双足底触压觉及双足背温凉觉减 退,双足底痛觉正常,左下肢振动感觉阈值为12 V,右 下肢振动感觉阈值为32 V,可见肌源性损害电生理表 现,考虑为冠心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遂于2016年 6月28日转至该院心内科进一步诊治,冠状动脉造影: 左前降支近段狭窄50.00%,左回旋支近段狭窄 30.0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60.00%;左心室造影:左 心室压 120/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主动脉压 120/70 mm Hg,收缩期无压力阶差,左心室壁运动未见 异常,舒张、收缩功能未见异常,诊断为冠心病。服用阿 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并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冠状 动脉循环(包括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口服速效救心丸 等)、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改善心肌代谢等治疗后症状 未见明显好转,出院后多次复查心肌梗死、心肌酶谱等 指标,CK、CK-MB、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最后1次 复查时间为2016年9月27日,当时LDH 1 059 U/L,
CK 1 344 U/L,CK-MB 47.4 U/L,未诉心慌、胸闷、胸痛等 不适。2016年11月上述症状加重,患者自觉活动欠灵 活,步态不稳,上肢抬举困难,端碗、系纽扣均欠灵活, 下蹲、站起困难,全身肌肉开始出现萎缩,以四肢为甚, 未及时就诊。2016年12月30日觉四肢乏力、肌肉疼痛 等加重,遂于2017年1月7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 临床医学院就诊,拟肢体乏力查因收入院。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年 1 月第 34 卷第 1 期 JModMedHealth,January2018,Vol.34,No.1•153.
入院症状见:对称性四肢乏力,肌肉酸痛,全身多 处肌肉萎缩,双上肢抬举困难,自觉活动笨拙,走路不 稳,下蹲、站起困难,无胸闷及呼吸困难,纳眠可,大便 干,小便正常。
查体:体温37.3丈,脉搏84次汾,呼吸频率19次/分, 血压106/68 mm 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身多处肌 肉萎缩,四肢肌肉容积减少,肌肉压痛。四肢近端肌力 4+级,远端肌力5_级。步态不稳,不能直线行走。双足痛 触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 能力更强,治疗2年HBeAg消失率为42.00%[2]。在中国 进行的015研究同样证明了替比夫定治疗52、104周 时血清HBV DNA较基线减少值比拉米夫定大,说明替 米夫定的疗效优势突出。
但替比夫定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得到人们的重 视,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腹痛、恶心、胃肠胀气、腹泻 和消化不良等,其所致的肌病是较为少见的不良反应, 临床中不足1.00% (5/847)的使用替比夫定单药治疗的 患者被诊断为肌病或肌炎,而多发性肌炎发生率则更 异常。
入院后查谷丙转氨酶(ALT)72.8 U/L,谷草转氨酶 (AST)93.6 U/L,直接胆红素 9.5 |xmol/L,CK 926 U/L,
LDH451 U/L,羟丁酸脱氢酶(HBD)365 U/L,hs-cTnT 36 pg/mL , Mb 240 ng/mL , CK-MB 8.4 ng/mL , HBsAg 1 214.70 U/mL, HBcAb 9.88 S/CO, HBV DNA<2.0x 10-1 U/mL。血、尿、大便常规,抗核抗体谱,风湿3项指 标,抗核抗体(1: 100、1: 320、1: 1 000),抗线粒体抗体 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B型脑钠肽,糖化血红蛋 白,以及甲状腺功能、体液免疫、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指 标,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血清反应素等检查
均未见异常。心电图:(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胸 部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1)周围神经传 导功能轻度异常,累及感觉纤维;(2)可见肌源性损害 电生理表现。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考虑冠心病可能性 小,替比夫定片所致多发性肌炎可能性大,故请肝病科 会诊,给予停用替比夫定片,改为恩替卡韦片1片,每 天1次,加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每天3次,五醋片0.93 g,每天3次,护肝治疗,并给予肌内注射甲钴胺注 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营养神经等治疗。
2017 年 1 月 11 日复查 LDH304U/L,HBD234U/L,
CK已降至正常。CK-MB 8.7 ng/mL。心肌酶、心肌标志物 相关指标均较前降低,考虑患者此次发病为替比夫定 不良反应所致多发性肌炎。2017年1月18日复查
LDH 251 U/L,HBD 201 U/L,CK-MB 6.5 ng/mL,hs-cTnT、 Mb、AST、ALT均降至正常。患者心肌酶、心肌标志物均 较2017年1月11日复查结果降低,肢体乏力、肌肉疼 痛、活动困难等症状较前进一步好转后出院,继续给予 护肝、维生素B,、甲钴胺片治疗。
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心肌酶标志物均降至正 常,肝功能未见异常,四肢乏力、肌肉疼痛等明显好转, 肌肉萎缩亦有所恢复。2
讨
论
替比夫定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疗效突出,较拉米 夫定、阿德福韦醋具有优势。GLOBE研究表明,替比夫 定抗HBV作用的反应率比拉米夫定更高,抑制病毒的
低,只有 0.30%~0.88%[3]。
而本例患者是典型的替比夫定所致的多发性肌 炎。既往慢性乙肝病史20年,于2015年初开始服用该 药单药治疗乙肝,服药史近2年,在服用药物1年后开 始出现四肢乏力,肌肉疼痛、压痛,无感觉障碍,收入本 院2个月前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行走及抬物等日常活 动受影响,期间在外院查心肌酶等血清酶均升高,因 此,被误诊为冠心病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进行肌电 图检查可见肌源性损害,收入本院后检查结果与入院 前一致,多发性肌炎诊断明确。而在停用替比夫定,改 用恩替卡韦配合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治疗 后复查血清酶逐渐下降,至出院前已明显下降,接近正 常,而患者肢体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亦逐渐好转,可 见该患者此次发病就是替比夫定少见的不良反应。在 临床上替比夫定引起CK升高较为常见,对其引起CK 升高的报道较多。但对该药引起多发性肌炎的文献报 道较少,研究不多,因此,临床医生很少能考虑到这点。
对替比夫定引起多发性肌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明了,但以往曾开展了一项针对替比夫定所致CK升高 患者的肌肉活检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患者肌肉中的线 粒体形态发生了改变,且线粒体DNA在所有DNA的 占比减少(542.45±382.14)%,而正常组为(1 891.76士 8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4]。所以,考虑替 比夫定导致多发性肌炎的机制可能与该药引起线粒体 异常改变有关。ZOU等[5]的观点也倾向于与线粒体的能 量代谢受阻密切相关,主要是替比夫定抑制了线粒体
D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线粒体酶合成。
在本例患者中,心肌酶等血清酶升高是肌炎的重 要辅助诊断指标,而外院心内科仅将其局限于冠心病 的相关分析,而按冠心病治疗并未获得疗效,未考虑到 肌肉病变,因此,临床医生应拓展临床思维,同时,应警 惕替比夫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引起CK等酶学升高的原 因众多,需仔细排查,切记询问患者是否剧烈运动,充 分了解用药史以明确是否服用了相关药物,排查甲状 腺功能障碍等继发因素等,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进一 步了解患者病情以便鉴别诊断。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
•154-现代医药卫生 2018 年 1 月第 34 卷第 1 期 JModMedHealthJanuary2018,Vol.34,No.l
资料可见,CK、CK-MB等升高是可逆转的,在停用替比 夫定,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后,患者四肢乏力、肌肉疼 痛等症状均逐渐好转,同时,给予营养肌肉的治疗可促 进病变恢复,且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一般不需要 采取特殊的治疗手段。
总之,对替比夫定的使用,应特别注意其可能影响 血清酶,甚至引起肌病的问题,在使用该药过程中应留 意患者的肌肉情况等,定期检查血清酶。参考文献
[1]陈丽,陈碧翠,张继明,等.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的研究进展[J].中
国临床药学杂志,2016,25 (1): 64-68.
[2] LIAW YF, GANE E, LEUNG N, ct al. 2-Ycar GLOBE trial results : tclbi-
vudinc Is superior to lamivudinc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Gastroenterology,009,136(2) :486-495.[3] MATTHEWS SJ. Telbivud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Ther, 2007,29( 12) : 2635-2653.[4] XU H,W^ANG Z, ZHENG L,et al. Lamivudine/telbivudine-associated
neuromyopathy: neurogenic damage,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mitochondrial DNA depletion[J]. J Clin Pathol ,2014,67(11): 999-1005.[5] ZOU XJ, JIANG XQ ,TIAN DY.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cre
atine kinase elevations and 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telbivudine[J]. J Viral Hepat,2011,18(12) :892-896.
(收稿日期:2017-05-14修回日期:2017-07-19)
住院患者猝死2例引发的护理管理思考闫亚琼(忠县中医医院,重庆404300)
【关键词】猝死;护理/组织和管理;住院病人;病例报告
DQI:10.3969/j.issn.1009-5519.2018.01.061 文献标识码:B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并迅速致死的严重事件,即患 者表现出急性症状后立即死亡或6 h内意外死亡的情 况[1]。由于机体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 致的意外的突然死亡,具有死亡的急骤性、意外性、疾 病的潜在性等特点'有关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的报道 不多,王金萍等[3]报道,住院老年人猝死占同期死亡的 13.79%,内科病房发生猝死占内科死亡人数的 17.24%,说明猝死在住院总死亡人数中占很大比例,加 之猝死发生突然,给抢救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在 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猝死患者多数时候更是回天乏术。 2013—2016年本院收治的2例住院患者术后病情稳 定,无任何征兆出现猝死,家属难以接受,发生医疗纠 纷,引起医院管理层及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同 时,引发了护理管理者的思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1患者,男,70岁。因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 10年余于2013年6月24日以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收 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 .7丈,脉搏84次/分,呼吸频率 胸 20 次/分,血压 142/92 mm Hg(1 mm Hg=0.133 kPa)。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 心律齐,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提 示深静脉通畅。于2013年6月2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 行双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患者术后生命体征 平稳,下肢无肿胀,足背动脉搏动良好,2013年于7月
文章编号:1009-5519(2018)01-0154-02
1日(术后第5天)13:5蹲厕所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大汗淋漓,迅速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 亡。家属不同意尸检,以赔偿平息纠纷。
1.2病例2患者,男,54岁。因便时疼痛伴便血1年 余于2016年11月28日以肛裂、混合痔收入院。入院 查体:体温36 .0丈,脉搏85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 血压132/84 mm 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 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于 2016年11月29日上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肛裂切除、 外剥内扎术。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3天已 解大便,肛门坠胀及疼痛感明显减轻。于2016年12月 4日(术后第5天)11: 45起床小便时突然晕倒,面色苍 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查体:脉搏细弱(131次/分), 血压76/42 mm Hg,血氧饱和度60%,迅速出现自主 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尸 检结果:右肺大动脉干粗大红色血栓性栓塞,呈骑跨型 完全阻塞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栓长7.5 cm,右心 室及肺动脉扩张,右心室壁有出血点。2讨 论
2.1案例分析本文2例均为术后患者,入院时原发 疾病并不复杂,精神面貌均良好,手术均顺利,均于术 后第5天出现病情变化,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家属无 法接受这一事实而引发医疗纠纷。病例1出现病情变 化时当天各项治疗已结束,医生诊断为急性肺栓塞、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