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芩栽培密度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河北旅游职业孛院学报第1 7卷第2期20 1 2年口日月 JOURNAL OF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VOI 17 NO.2 JUNE.2012 黄答裁培 霞 、 | I ≯ “ 孙鹏’,王珍珊’,马秀琴 (1.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2.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河北兴隆067300) 摘要:根据黄芩在不同密度下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确定其适宜密度,经试验证明密度为7万株/亩的黄芩产量较高、品质 优良,是较其他四个处理更适合大田推广的栽植密度。 关键词:黄芩;密度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2)020079—03 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是河北承德的地道药 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血安胎的功效。现今野生 资源贫乏,黄芩用量供不应求,人工栽培迅速扩大,急 需适宜的栽培方法。据查证目前大田生产上并没有黄 芩最适宜的推广密度。故于201 1年对黄芩适宜的栽 培密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校区北侧。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有良好的灌溉 排水条件,前茬为豆科植物大豆,土壤为中性沙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底施复合 ̄IE30公斤/亩。 1.3实验设计 2011年4月25日从材料中随机取样移栽,试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长 10米、宽2米)每个小区开6个沟,沟深lO厘米,行距 33厘米,共5个处理(①2万株/亩:每行20株,株距 10厘米②5万株/亩:每行50株,株距4厘米③6万 株/亩:每行60株,株距3.3厘米④7万株/亩:每 行70株,株距2.8厘米⑤9万株/亩:每行90株,株 距2.2厘米)3次重复。按株行距摆放均匀后覆土3厘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河北旅游 职业学院试验田中进行,选用本试验田中2010年种 植的黄芩秧苗。 1.2试验条件 试验田位于承德市开发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新 米,用脚踏实浇透水。在不同时期调查各性状并做记 录。 收稿日期:2o12—03—09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结果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孙鹏(1981--),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在读硕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 囫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2012年0B月(总第64期) @ 处理 ② 4.25 6.4 6.13 表1物候期结果比较表 果实 终花期 收获期 生育期 (天) 9.15 10.11 l29 物候期 移栽期 分枝期 现蕾期 始花期 开花期 直花期 果实 始熟期 立熟期 6.28 7.17 7.2O 8.5 8.18 ③ ④ ⑤ ① 4.25 4.25 4.25 4.25 6.5 6.5 6.7 6.2 6.15 6.15 6.16 6.17 6.28 6.27 6.28 6.29 7.18 7.16 7.16 7.13 7.22 7.20 ● 8.6 8.5 8.5 8.6 8.13 8.13 8.16 8.15 9.12 9.7 9.17 9.5 10.1l 10.1l 10.11 10.1l l28 l28 126 131 7.23 7.18 由表1分析得出:2万株/亩在分枝期、开花期、 从表2看出:株高性状上2万株/亩居首位,7 盛花期都早于其他处理,终花期最早,7万株/亩始 花期、果实始熟期、盛熟期居首位,终花期较早,因此 万株/亩居第二位,9万株/亩居第三位,6万株/亩 居第四位,5万株/亩居第五位。单茎鲜重上看7万株 /亩居首位,9万株/亩居第二位,6万株/亩居第 三位,2万株/亩居第四位,5万株/亩居第五位。 2.3产量性状比较 2.3.1根长性状 从黄芩的物候期可得出黄芩在大田生产中适宜密度 为7万株/亩和2万株/亩。 2.2生育性状比较分析 2.2.1株高与单茎鲜重 经F测验后,株高的F值<0.05,说明各处理间 株高差异不显著。单茎鲜重的F值<0.05,说明各处 理问单茎鲜重差异也不显著。株高与单茎鲜重比较结 果如表2: 经F测验F值>0.01,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多 重比较结果如表3: 经表3分析:7万株/亩在根长性状上极显著高 表2株高与单茎鲜重比较结果 处理 ① ② ③ ④ ⑤ 于5万株/亩高出1.866厘米,显著高于2万株/亩高 出1.030厘米,其他处理问差异不显著。说明密度大 根细长。 2.3.2根粗性状 株高:哪 48.532 39.150 41.345 44.122 43.037 住次 单茎鲜重:g l 5 4 2 3 7.450 6.950 7.500 8.233 7.633 位次 4 5 3 1 2 经F测验,F值>0.05,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 到达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 经表4分析:2万株/亩和9万株/亩在根粗性 状上显著高于7万株/亩,分别高出0.272厘米、0.192 厘米,其中2万株/亩居首位,9万株/亩居第二位。 表3根长性状多重比较结果 处理 I ④ ⑤ ③ ① ② 22.65 21.32 21.35 20.0 19.3 单位:cm 位次 l 2 3 4 5 根长性状 II 17.6 20.65 18.3 18.65 19.05 平均数 III 22.4 20.55 19.96 20.9l 18.7 20.883 20.840 19.870 19.853 19.017 差异显著性 1% a a ab b b A A A AB B 说明2万株/亩在根粗性状上最好。 2.3.3一级倜根数 经F测验后一级侧根数性状的F值<0.05,各处 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平均数比较表如表5: 囫 第1 7卷第2期表4根粗性状多重比较结果 处孙鹏。王玲珊单位:cm 黄芩栽培宙度研究 理 根粗性状 I II III 总计 2.630 平均数 0.987 位次 1 差异显著性5%水平 a ① 1.075 0.645 0.910 ⑤ ② ③ ④0.905 0.870 1.080 0.660 0.520 0.595 0.585 0.505 0.450 0.945 0.603 1.000 1.875 2.410 2.268 2.165 0.625 0.817 0.756 0.712 5 2 3 4 b a ab ab 表5一级侧根数平均数比较表 单位:个 处表7地下产量多重比较结果表 地下产量 I II ⅡI 单位:g 差异显著 理 总计 平均数 位次 l 性5%水平 a ⑤ 855 597 790 2242 747.333 ④ 655 721 789 2165 721.667 ③ 675 605 570 1850 616.667 2 3 ab ab bc C ② 640 465 692 1790 599.000 4 ① 558 462 495 1515 505.000 5 从表5可看出:5万株/亩的一级侧根数最少, 说明5万株/亩根直、美观、品质好。 2.3.4单根鲜重比较 3.讨论与结论 9万株/亩因密度过大造成根细长, 根鲜重最 小、侧根少细长、地下总干重居第首位且显著高于2 万株/亩; 经F测验后单根鲜重性状的F值<0.05,各处理 间差异都不显著。各处理平均数比较表如表6: 表6单根鲜重性状综合比较表 单位:g 处理 单根鲜重性状 I II III 7万株/亩在生育性状上居首位,根长性状上极 显著高于5万株/亩,显著高于2万株/亩根细、侧根 较少、单根鲜重居首位、地下产量居第二位且显著高 于2万株/亩; 1 总计 平均数 位次 ④ 9.800 8.550 8.750 27.100 9.033 6万株/亩一级侧根最多其它各性状一般居三 至四位较其它四个处理没有特别优势; 5万株/亩,跟短粗一级侧根最多单根鲜重居第 三位。地下产量重居第四位。 2万株/亩在物候期的株高,根粗两个性状上居 首位,根最短侧根较多和单根鲜重居第二位地下产量 居第五位。 ① ② ③ 9.75 9.900 7.150 26.800 8.933 6.500 25.850 8.367 6.25 24.900 8.300 2 3 4 10.100 9.25 9.900 8.75 ⑤ 6.200 6.75 6.65 l9.6 6.533 5 从表6可看出:7万株/亩的单根鲜重居首位, 高出9万株/亩2.5克,其次是2万株/亩高出9万株 /亩2.4克。说明密度大不一定单根鲜重也大,合理 的密植能增加产量;稀植也能增加产量。 2.3.5地下产量 综合以上各性状的分析结果,7万株/亩在单 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三个性状上居首位,地下产量、 单根干重居第二位,为最佳密度;其次2万株/亩在 株高、根粗和单根干重三个性状上都居首位,单根鲜 重居第二位;再次5万株/亩,一级侧根最少单根干 重居第二位。 故得出最后结论,黄芩在大田生产上最适宜推广 的一个密度处理为:7万株/亩。 本试验只是初次进行尚无经过反复验证,其结 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责任编辑:纪欣) 经F测验,F值>0.05,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 到达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如下表7: 从表7可看出:9万株/亩的地下产量显著 高于5万株/亩和2万株/亩分别高出148.333克、 242.333克,7万株/亩显著高于2万株/亩高出 216.667克9万株/亩仅高出7万株/亩25.666克。 说明密度大产量也大。 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