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星星旅游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方芳

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0年第6期

文/方?芳

目前高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我国提倡的大学生积极创业仍然没有广泛引起高职生本身及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生创业可以说是廖若晨星。笔者认为只有认清高职生创业的困境,才能找到高职生创业的脱困之法,从而为高职生开辟广阔的创业之路。

一、高职生创业的困境

1.创业意识淡漠,创业信念不坚定

目前很多高职生从未听说过国家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理念和政策,从不关心国家出台的各种支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信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创业的前提条件。创业意识淡漠,则意味着既无创业的欲望,更不用说创业的理性认知了。通过调查得知,在高职生中,渴望毕业后创业、计划创业的人,不到受调查人数的5%。

2.创业知识贫乏

除了专业及其相关知识以外,创业本身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卫生、货币金融、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大部分高职生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而仅凭心血来潮之时大喊创业口号者甚多,根本没有脚踏实地的摸清创业当中的各种困难和解决之道。

3.创业资金困难,创业技能水平低

一般地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刚毕业,手里根本没有投入创业的资金,技术上面又缺乏经验。创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经营,由于缺乏指导和实战,部分学生在行业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及交往渠道等方面基础薄弱,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4.家庭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创业的信心

目前,中国很多父母的就业观念仍然处在传统消极的状态当中。很多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在外吃苦受累,认为找一个比较体面累不着的稳定的工作才是比较实际的,觉得在学生在外创业的是寒酸低下的工作方式。这样狭隘的想法不仅会让学生出现就业的懒惰依靠思想,更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积极创业的进取心。

二、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困难

1.创业教育

很多学高职院校既无创业指导的组织机构及其专门人员,也无其他部门的此项兼职职能,更不用说系统而全方位的创业指导了。创业指导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高职生创业成为纯粹的自我行动。创业教育未成气候,创业教育大多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尚未有正确的态度和要求来面对。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就业教育和服务指导的日常工作外,还须重视创业教育和服务指导的内容与功能,使之成为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高职就业教育与指导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或谋取相关职业、还包括毕业生自己为自身和他人创造职业岗位。

2.因材施教

高职生各自的家庭教育和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都有不同,创业取向亦不会一样。高校要善于发现那些有自主思想、个性突出、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较强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观念。不能对班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作统一的要求。学院要给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和实站基地,例如在学校建立高职院校创业活动中心,开辟场地建立各种经营便利窗口,让学生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训练自己的创业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

3.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指导意识

辅导员是高职生创业知识的启蒙者,要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尤其在对学生创业的理念培养和帮助上不能是自以为是、信口开河。要辩证的给予学生对别人创业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总结,谨慎提供“参考”意见,而非决定意见。否则很可能导致创业者血本无归的不良结果。目前很多高校都每年派出优秀辅导员进行国家职业指导师的研修,这些辅导员要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心理指导和问题针对性指导。

4.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项目为龙头,任务驱动”的原则,不是单单说教式的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创业,而是要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开设创业模拟课堂,对成功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回访和案例式引入,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主体。

5.依靠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

服务于高职生创业的体系构建,应包括学校、社会和政府三方,缺一不可。政府应在高校中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让有成功经验的创业学生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介绍自己的创业之路,有效地发挥榜样的作用,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园基地,为高职生创业提供场地、机会以及其它创业指导与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在目前高校就业难的情况下,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发挥其职业理论过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勇于展现自我价值、充满信心的开辟创业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