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的成就感去哪了

来源:星星旅游
 大学生的成就感去哪了?

——“大学生成就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成就感”,一个或许不会时常听到,但是绝不陌生的一个词汇。在大学之前,也许

成就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解决一道数学题,是突破内心的紧张去结交一个新朋友,是独自一人完成老师布置的卫生任务,是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小小事件。而到了大学,我们的成就感似乎在一步一步的改变,我们开始轻视学科作业,开始高呼“60分万岁”,开始一次又一次的逃课,甚至开始认为,“努力学习只是书呆子的事”“学习会让人变傻”,相比初高中单纯的以学习以成绩为目的,大学生的成就感似乎更多的来自爱情、金钱、事业、名声等因素。近日,为了更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我到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淮南分院,对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对于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什么是成就感?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成就感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在我看来,成就感来源于对价值的肯定,当你坚信你所做的与这件事所具有的价值相符甚至超过时,那么,你的内心就会充斥着成就感,也许只是一件随手可及的小事,但你却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无与伦比的大事件。成就感对于内心的激励,像是一种催化剂,它使得一个人对于成功的追求更加的强烈,使得一个人更加的趋于完美。

一个人成就感的强与弱,更多的取决于自己所选择的参考系。当你将现在的自己与十年前所对比,一件事发生大的突破,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因为这之间有着十年岁月的痕迹,自己在不断的成长,成就感也就相对较弱。而当你将现在的自己与一个月前的自己对比时,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的进步,你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成就感也就随之上升。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是对于一个迟迟未能突破,或者说一个在内心积淀已久甚至隐约形成障碍的一件事,当你迈过这道坎,你的内心会随之升华,成就感当然也会无比高涨。

与此同时,外界也对一个人的成就感造成不小的影响,比如他人的评判。通过我对一些实习大学生的采访和调查,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男生的成就感要普遍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要高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就男生的成就感高于女生这一点来看,就是他人评判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感的影响。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存在着差异,男性更加的自我,或者说是对于外界的评判存在的一定的忽视性,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对于一件事的感知与判断,在男性眼中,如果他认为这件事是值得的,是有回报的,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那么外界对此事再怎么抨击,可能也难以对男性的想法造成改变。女性则相反,女性对于周边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她们往往更加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非自己的看法。在当下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根除,对于女性的一些存在不平等的看法依旧经常出现,在这些元素的重重包围下,女生的成就感自然要弱于男生。同理,城镇学生成就感强于乡村学生也有着相似的原因——农村与城镇学生在身份、地位、价值观以及文化形态上有着巨大差别,社会上的诸多看法使得农村学生往往过于自卑,对自身评价不高,因此也有着较弱的成就感。

从上一段的调查结果的其他方面来看,高年级学生的成就感高于低年级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要高于非学生干部,这两点其实是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践与经验对于成就感的影响。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课业时间减少,有着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而

学生干部也比非学生干部接触的事务更多,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自信心随之提高,从而有更强的成就感。一个人对于价值的肯定上,对社会的贡献是一个相对比重较大的方面,高年级学生与学生干部经历的事情更多,他们的技能与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从而在内心中对于自己能够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了较高的肯定,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成就感的提高。

在调查当中有一个有趣的一点,理科生的成就感与文科生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就不得不谈一下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个个体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约翰·威廉·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追求成功的意向,一个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文科生更为感性,思维更加的发散,所以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但同时对失败的担心也随之加重。理科生的逻辑更加缜密,在看待事件上,他们能够更为客观的去分析去解决,但这也意味着,一些事对于理科生失去了挑战的价值。一些研究认为,场独立性人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比场依存性的人有优势,理科生更偏向于场独立性,而文科生更偏向于场依存性,在自我评价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理科生更强于文科生。因此,两者之间各有千秋,成就感相差不大。

当下提倡素质化教育,旨在使得新一代人能够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政策的未完善,现在的大学生依旧更多的专注于书本,缺乏动手能力,心理素质不高。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我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成就感普遍不是很高,缺乏自信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人督促后自学能力往往丧失,成功的体验减少。我想,大学是社会与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应当更加积极的投身各类活动,增加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不再将成就感局限于小小的“不挂科”“不重修”,免得在不远的未来有了遗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