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总结2
2012年7月29日到8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中西部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在这近半个月的学习中,我听取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讲座和报告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一:收获
1. 通过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关于《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的讲授使我对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在钟明教授讲解化学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以此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跟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要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3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
要把握好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
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注意联系实际,纠正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避免繁琐的数算。化学实验技能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予以落实,防止形式主义或过高的专业化要求。
5.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6.在探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如分组完成\"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
7.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8.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
9.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二:感触
1.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它需要财政的大力投入,把打造高效课堂的任务只压在教师头上是不合适的。
2.半个月的培训期间,通过教授和一线教师们的讲座和报告可以看得去他们是花了大量心血的。但在实际的实践中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化学实验设施不完备、不齐全,无法开展探究实验。二是现行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对领导的、对学生的评价还以笔试成绩为标准,这样就逼一线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学。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愿意搞素质教学,因为这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农村教师工资低,花了大量的精力而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好,要搞好素质教育难度很大。
3.通过本次的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但是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不足,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我并没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与同行们的差距太大了。化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也要不断地更新,我要和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 因为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必须做的事!学习是永远的主题!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将会对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012年8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