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孤独·死亡·灵动——评樊忠慰的诗歌意蕴

孤独·死亡·灵动——评樊忠慰的诗歌意蕴

来源:星星旅游
第33卷 第4期 Vo1.33 NO.4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2011年8月 Aug.2011 ●昭通作家作品研究 孤独・死亡・灵动 ——评樊忠慰的诗歌意蕴 崔 昭通 尹宗义, (昭通市第一中学, 云南摘要:对樊忠慰诗歌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其诗歌的内容充满了孤独、寂寞、死亡;诗歌的风格又具 有纯洁、唯美、灵动的意蕴。他独特的想象,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奇幻之感。 关键词:樊忠慰; 诗歌; 孤独; 死亡; 灵动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322{2011)04—0034—04 1990年以来,樊忠慰在《诗刊》共计发表诗歌 游泳的海/只能以骆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 70多首,是当代中国诗坛六大顶尖人物之一。全 国诗歌大奖获得者,2004年“第七届王中文化奖” 获得者。2001年,出版的诗集《绿太阳》在全国引 起的反响出人意料,被评论为“中国近年来诗歌 的水”。(《沙海》)以诗治病的孤独诗人,以诗解 渴,却要渴死成沙。一个“渴”字了得,把诗人的孤 独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自序《炼丹的人》中说: “只有诗歌使我们发现精神的浩渺,空间的辽远, 艳 ∞ 创作的顶峰之作”。2004年1月,樊忠慰因《绿太 阳》获得云南省文学奖二等奖。云南作家潘 只有诗歌,才能使我们找到自己,触摸时间。”在诗 歌的国度里,诗人获得了暂时的慰藉,但这份虚拟 灵说:“就凭那句‘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他就 该获奖。他写诗就像炼丹,去掉了所有的杂质。 的精神大餐,越吃越让人感到饥饿、干渴。一回到 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来,等待的就是无以言表的孤 独。所以诗人也说:“诗人在诗中追赶真理,太阳 和少女,我不知我要去哪儿?”他原本是那样的自 信,却又变得那样迷茫。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 实,似乎又是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永无休止的 延长,那就是孤独。 他的诗是生命之骨炼成的丹。” 从他的《炼丹的人——个人诗集《绿太阳》之 自序》中,不难看出他的诗歌风格:灵动纯净。从 内容上看,孤独与死亡贯穿其中。 一、唯美的孤独 诗人热爱诗歌、美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先来看看《玫瑰和少女》:“三朵玫瑰在叫/一个少 女用刀锋笑//美摘下美/美让美去死/我的诗和 樊忠慰的孤独,不仅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小 县城里,受地域拘囿而感到孤独,更多的是因疾病 产生的隔阂而情感的孤独。在“王中文化奖”颁奖 蜜蜂一起嚎啕。”象征爱情的玫瑰在“叫”,表面是 花被采摘被摧残而叫,深层次的是爱情被嘲笑,因 为采摘玫瑰的是“一个少女”,她在“用刀锋笑”,表 会上,人们争着用各种方言朗诵他的诗。人们根 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极度内向的年轻诗人,竟然 当众大声地说出:“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姑娘,心甘 现了她对爱情的伤害、残忍。多美的爱情被多美 的少女无情地摘下,只能“美让美去死”。于是,爱 情愿地嫁给我,让我不再孤单和慌张。” 樊忠慰最爱诗歌、孩子和美女这三样东西。 情缺位的诗人,变得“嚎啕”,美好甜蜜如蜜蜂的一 切,都只能一起嚎啕。生活的挫败,受伤的情感, 酿造的是一杯只有自己去品尝的孤独浊酒。 除了诗歌,他还得到了什么?他也很清醒,诗歌换 不来金钱和权力,也换不来爱情和女人。“这无法 收稿日期:2011_06—16 作者简介:尹宗义(1977一 ),男,云南永善人,中学高级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昭通作家作品研究。 ・ 34 ・ 尹宗义,崔艳 孤独・死亡・灵动——评樊忠慰的诗歌意蕴 第4期 《》一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有多少 热血男儿做了英雄/就有多少痴情女儿做了新 娘。”诗人还是有着美女配英雄、英雄找美女的传 统情结。虽然诗人是那样的热爱向往,“我听见鸟 鸣和星光/垂下黑夜和吟唱”,“我梦里把他揽人胸 怀”,但是“醒来他就把我遗忘”。两相对比,孤独 寂寞失落不言而喻。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河流》:“两条相交的河 流/像把弹弓,我使劲儿拉/鱼射向江海/鸟射向天 空//我握住的河流/不是时间的河流/是江海与 天空的疼痛/和上帝的一些想法”诗胆独特地 想像自己握住了两条相交的河流,像握住了一把 弹弓一样,于是,诗人使劲儿拉,让“鱼射向江海/ 鸟射向天空”,自由的天使们都找到了它们自己的 归属,开始自由自在的欢快生活。而留给诗人自 己的,不是时间的河流,而是江海与天空的疼痛和 上帝的一些想法。鱼儿在江海自由遨游,鸟儿在 天空自由飞翔,而诗人自己却只能紧握着自由的 疼痛。至于那些上帝的想法,应该是关于诗歌艺 术的追求。 诗人的孤独体验,“促使他们将触须伸向无限 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 人生社会,时空合理转换展现内在丰富的美感质 素。” 0古代诗人的孤独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政治上 失意而孤独,使得孤独难免潜藏着愤慨之情。樊 忠慰的孤独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因疾病不被人理 解的孤独,也有生活于小地方被压抑的孤独,还有 诗歌艺术追求上的精神孤独,但更多的是爱情缺 位的孤独。因此,他所表现的孤独,没有愤懑,只 是淡淡的愁绪,是一种唯美伤感的心情。他的这 种孤独美,总让人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 二、生死之内的诗歌 樊忠慰,1991年患上了精神病,经常出现幻 听、思维鸣响,身体不适,已病休多年,在生活上都 需要人照顾。 他说,是诗拯救了他,写诗的过程是他治病的 过程.可以缓解他精神与现实、生理与心理的矛 盾,以及焦虑和冲突。但是,疾病对他的困扰,是 无法拒绝的。他对生死的感悟也是深刻的、独到 的,表现在他的诗歌里,那就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他在《炼丹的人——个人诗集《绿太阳》之自序》中 说:“幽灵的观念产生灵感,鬼的诞生是死亡的复 活。”生死顿悟,便是艺术灵感的火花。他还说: “诗歌在生死之内。” “诗歌在生死之内。”就是从幽灵中产生诗歌 灵感,在死亡复活中诞生诗歌。“文学作品越伟 大,它就越具有幽灵性。”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 灵》一书中说:“依据定义,一部杰作如同一个幽 灵,时刻都处在运动之中。”杰作是“一部天才的作 品,或者说似乎完全是设计自身的幽灵性产 品。”[ 】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幽灵是一种精神,表现 幽灵,就是对我们人的思考。“幽灵”既处于“人类 感觉之外又位于人类感觉之内”,是“对人的否定 或动摇”。I- 0 樊忠慰的生死之内的诗歌,书写生死,是如何 表现其幽灵性的?是如何“对人的否定或动 摇”的? 《初谒悬棺》中说:“站在悬棺下/我是一只耳 朵/聆听到死神/山泉般清澈的脚步声。”面对祖先 的死亡,诗人只是“一只耳朵”了,一个完整的人被 消解成为能感悟历史长河的器官。就是对“对人的 否定或动摇”。他所描写的死亡,却是“山泉般清 澈的脚步声”,死神这一幽灵,不是恐惧,而是像大 自然一样亲切自然的存在。这一表达,体现了作 品的伟大。 再看他的《悬棺》:“一个死去多年的人/他想 飞,他在岩石堆起的天空/咀嚼盐粒和木头/像所 有的梦睡在一起/他不知道自己死了多久。”同样, 诗人把死亡写得很唯美,死亡是一种飞翔,哪怕只 能用岩石堆起飞翔的天空,也要飞翔。虽然死亡 在别人的眼睛里是“咀嚼盐粒和木头”,是恐怖的, 但诗人认为死亡像睡梦一样。没有疼痛,只有美好 的梦境。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不仅是“对 人的否定或动摇”,更是对死亡的否定。 通过分析樊忠慰的成名作《红草莓》中的“草 莓”意象,也可以解读出诗人的生死意念。“草莓” 的象征意义是:“当人死去时,他的灵魂尚有意识, 向死人之国飘去,一直飘到一只大草莓处。”“如果 死者的灵魂尝了这只草莓,他将忘记活人世界,就 不可能复活与返回人间。如果灵魂拒绝这只草 莓,死者将保留返回人间的可能。”I-1 _诗人“喜爱微 笑着奔跑的红草莓”,因此“红草莓醉得我的手指 ・ 35 ‘ 第33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总第137期) 发颤”,即使它“要什么天空”,诗人“都捧给你”。 这份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即使“我的牙 是水做的/我死了也想尝一口红草莓。”因为喜爱, 所以很坚信。即使是“大风吹落晚霞,吹落血”,也 “吹不落我的红草莓”。诗人这么坚信的爱,却又 顾虑起来:“红草莓,我多穷啊/为何我的皮肤是黄 金的颜色。”如果从草莓的意象含义来看,诗人强 烈希望忘记现实世界,如果死亡了,就不想复活返 回人间。诗人之所以厌弃现实生活,可能与他的 孤独寂寞相关。 《谁来埋我》中诗人写到:“温暖的石头要融化 我/锋利的阳光想刺死我”,“最亮的一颗少女/嬉 笑着骑走我多病的瘦马”。这并不是“谁来埋我” 的问题,而是“我为何而死”的阐述。除了多病这 一因素外,应该还有“少女”的因素。她是那样的 美,是最亮的一位,但她却“嬉笑着骑走我多病的 瘦马”,不仅离去,还带走了“我多病的瘦马”。 “没有爱写爱是无病呻吟/没有死写死是虚伪 造作/爱情渺小如蚂蚁/死亡真实如大象”。(《坦 白》)两相对比,爱情再美好,也渺小如蚂蚁;只有 死亡,是最真实的,大如大象。诗人为什么这样肯 定,因为他对爱情与死亡都有比较深的理解,不是 无病呻吟,也不是虚伪造作。 毕达哥拉斯说:“死亡是灵魂暂时的解脱。”他 从宗教和哲学宗教唯心主义立场出发,“高扬灵 魂,贬抑肉体,高扬宗教精神生活,贬抑世俗物质 生活”。于是,他断言“肉体是灵魂的监牢”。死亡 对灵魂、精神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对肉体、 物质束缚的一次解脱。【 0樊忠慰的生死之内的诗 歌,不仅表现死亡幽灵赋予他的诗性灵感,还表达 出他对“对人的否定或动摇”,对现实的否定或 动摇。 三、独特想象中的灵动与纯净 诗人樊忠慰是“独行于故乡的山水天地间,近 于喃喃自语地与自然和山外的世界对话,追求着 情感的真实”。《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说:“读樊忠 慰的诗,我总感到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 种向上飞的力量。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沉于 幻想,而饥饿和疾苦又给他带来身心的创伤,使他 更能清楚地触摸到生命的颤动。”有评论认为“对 于当下的生存,樊忠慰仿佛完全是不在场”。他游 ・ 36 ・ 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他“那些针芒一样有穿透力的 生命激情,那种剔出了时尚和尘嚣的纯洁,对于每 一个有过诗性体验的人,无疑是一道注入心灵的 彩虹”。“在文学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 天,当一些平面的语言技巧在炒作中日渐占上风 的时候,樊忠慰是一个用生命的寂寞和孤单保卫 着诗歌贞操的斗士”。【 他的这种诗歌风格,应该就是他在《炼丹的 人——个人诗集《绿太阳》之自序》中说“灵动,纯 净,奇幻是我的追求”。他主张的“灵动”“纯净” “奇幻”,可以理解为诗歌是“神赐的空气,食物和 语言,它进人身体又从身体出来,不断地沟通和交 换,成为世界”,应该是“诗的技巧在于不要刻意”, 应该是“诗歌是人类最后的童话,最初的预言,是 天真的沉醉,崇高的昭示”。从形式看,他主张“短 诗比长诗高明”,短诗更能“灵动”地表情达意。 “神话是最有力度的诗篇。”“现代诗需要神话,才 能触摸生命的本原。”这一点表现了他诗歌的奇幻 一面。 云南诗人朱霄华说樊忠慰的眼睛是成人世界 里最清澈的一对。而云南诗人泉溪说樊忠慰是 “孩子般纯真的诗人”。他清澈、深邃的眼睛会使 人安静下来,俗世的种种烦嚣一一散去,世界变得 明亮的,开阔的,温柔的。他远离尘世,游离时代, 游离社会,看似不在场,却写出了最真实的在场诗 篇。另外,“只活在想象中的童话般的爱情,使樊 忠慰的爱情诗篇特别的干净纯粹,读着让人心 疼”。[ 《家园》中说:“乡情醉了溪水和田园/蛙呜叫 颤茅屋的星天/当阳光点燃大地/石头和游子也温 暖”诗人所描绘的故乡,是那样的充满温情,乡情 可以陶醉溪水和田园,田里的蛙的呜叫可以让茅 屋的星天也激动起来,阳光温暖的不仅是石头,还 有游子孤独的心。身处这样一个乡村,自然会感 觉到那份纯净、清澈,世俗的烦恼都会统统抛在 脑后。 “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骆铃解渴/每一粒 沙/都是渴死的水”。(《沙海》)写得很灵动,很有 才华,有想象。“比眼睛深邃的海/我走了/你蓝给 谁看”。(《海》)让读者看到了诗人最纯净最深邃 的眼睛。“谁让时间浓缩成一滴/一滴星光在黑 夜干涸/一滴海水咬死盐/一滴风沙吹灭敦煌的 尹宗义,崔艳 孤独・死亡・灵动——评樊忠慰的诗歌意蕴 第4期 诗篇”。(《末El幻觉》)“干涸”“咬死”“吹灭”,都饱 王中文化奖评委会曾这样评价:“樊忠慰是我 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在文学 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当一些平面的 语言技巧在炒作中El渐占上风的时候,樊忠慰是 一受着伤悲,但忧郁的气质并不能掩盖诗人的灵气, 独特的想象,让他的诗歌飞跃了现实,有了一种远 离尘世之感觉。同样,“一腔血扑灭天空/一捧沙 垒起敦煌/风吹落El,黄沙洗脸/细碎马蹄踩乱野 花”。(《水从峡谷走过》)真可谓同出一辙,一脉 相承。再如,“花的声音剥开鸟语/石头的声音滴 个用生命的寂寞和孤单保卫着诗歌贞操的斗 士。“总之,拜读樊忠慰的诗歌,会为之忧郁起来, 但心灵却变得宁静、纯净。诗人保卫诗歌的贞操, 是孤独的,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呈现给读者 的,是一片最蔚蓝、最纯洁、最唯美、最灵动的天 空。飞过的天堂鸟,留下了永远不会消褪的飞行 下流水/我幻听多年的声音/命运让我独享精神磨 砺”。(《那颗星》)其中“花的声音剥开鸟语”,不 仅写得唯美,而且灵动,所蕴含的情感又是那样的 纯净,一尘不染。并且独特的想象,使得他的诗歌 具有了奇幻之感。 参考文献: 痕迹,这种纯粹的飞行,一直延伸到读者的心里, 永远飞行下去。 [1]钱剑平.论古代诗人孤独体验的审美范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1—75. [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3]安德鲁・本尼拉,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1 28一l31. [4]《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编写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82. [5]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50—51. [6]张文凌.樊忠慰:用生命寂寞保卫文化贞操[N].中国青年报,2004一¨一o7. [7]冉隆中.孤独的写作者IN].昭通日报・五尺道副刊,2010—04—16. Loneliness,Death and Intelligence YI Zong—yi, CUI Yan (Zhaotong NO.1 Middle School,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Fan Zhong—wei’S poems has shown his poems contains the contents of loneliness,solitude and death and the implication of pureness,aestheticism,and intelligence.His unique imangination also adds a speicial sense of mystery tO the poenms. Key words:Fan Zhong—wei;poems;loneliness;death;intelligence ・ 3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