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充分体现该项习作能力的典型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课文主要是围绕“幸福和希望”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组成。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紧密。《麻雀》本课描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重点是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教学时引导学生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并懂得这样写有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爬天都峰》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运用小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重点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学会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写作方法。
3.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感受生活的快乐,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感情变化。 教学重、难点:
培养习作能力,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6麻雀》 2课时 《17爬天都峰》 2课时 习作 2课时
16麻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62-64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自 主 质 疑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那只麻雀不仅战胜了庞大的猎狗,而且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麻雀》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而与想吃小麻雀的猎狗,准备搏斗一事。)(出示板书) 二、初读感知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自 主 1.提示: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 教学活动 备注 探 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准究 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 “煞、奈”是上下结构; “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自 主 应 用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扎煞(shā sā) 嘶哑 (sī shī) ..嗅到(xiù xòu) 拯救(zhěnɡ zěnɡ) ..二、读拼音写汉字。 身(qū)______ (bó)________斗 牙________(chǐ) (pánɡ)____大 (yòu)________儿 无可(nài)_______何 三、选词填空,组成词语。 撕 嘶 搏 博 ( )咬 ( )开 拼( ) ( )士 板书 设 计
16 麻雀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自 主 发展
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2-6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些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自 一、复习生字、新词 主 质 疑 1.听写。 2.认读词语。 嘶哑 拯救 扎煞 奈何 嗅到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自 主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 教学活动 备注 探 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究 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
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板书:吃) 指导朗读: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板书:救)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自 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 主 告诉我们什么呢? 应 用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一起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自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
主 读一读。 发展 板书 设 计 16 麻雀 小麻雀 救 吃 老麻雀 强大的爱 斗 猎狗 教学反思
17.爬天都峰(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64-6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学习单。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备注 自 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主 质 疑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 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自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主 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探 究 2.认读词语 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假(jià)日 似(sì)乎 白发(fà)苍苍 ...照相(xiàng) 应(yīng)该 ..
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自 四、识记生字。 主 应 用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 2.识记字形。 自 主 发展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 板书 设 计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4-6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备注 17. 爬天都峰 辫 辩 辨 1. 自学生字表里的生字,描红,思考怎样记住。 2. 交流各自的识记方法。
自 主 质 疑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 tiě liàn pān dēng biàn zi chàn dòng 铁链 攀登 辫子 颤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 学生讨论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4.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人生畏的气势。 5.读了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优美的词语。 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自 主 探 究 三、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自 主 应 用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自 主 发展 17.爬天都峰 板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想象一下“我们”下山时的情景: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想一想,把你在学习了《爬天都峰》后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习作例文
教学内容:p68-7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两篇习作例文,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3.学写习作提纲。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备注 一、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找出课文中与题目有关的表示时间的词。(每年、这一年、自 今年……) 主 质(2)在这些时间里,杏儿熟了的时候,作者各写了什么事? 预设:①每年麦收时节,“我”家大杏树上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疑 儿;②这一年杏儿熟了的时候,邻居的小孩子“偷”杏儿时从树上摔 下来,“我”说看“我”奶奶怎么收拾你们,而奶奶却打下杏儿分给“偷”杏儿的孩子吃;③今年杏儿熟了的时候,“我”挑熟透的杏儿送给乡亲们。 二、再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自 主 1.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儿又多又好? 2.邻居小淘淘“偷”摘杏儿摔下来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 探 想的?奶奶又是怎么做的? 究 3.找出文中表示人物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你认为哪句话究说得最好?为什么? 4.文中两次出现“香甜”这个词,把它们所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1)学生读文,讨论交流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纠正。 问题一:围绕树上结果、路过的人说、“我”数这三个方面来回答。 问题二:“我”说“看我奶奶怎么收拾你们”,心里非常生气,奶自 奶扶起了淘淘,并给孩子们分杏。 主 (3)课件出示问题四的相关句子。思考:“香甜”这个词在每个 探 句子中各是什么意思? 究 课件出示: 1.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2.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 预设:第一句中的“香甜”意思是又香又甜,津津有味;第二句中的“香甜”一语双关,既指又香又甜的杏儿,又指快乐、幸福。 3.讨论“我”前后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三、学习《小木船》 1.相信同学们都有过做手工的经历,你都做过哪些手工? 2.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好的手工作品被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你会怎样?指名回答。 3.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习作例文《小木船》,学习作者是如何 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注意批注。 4.如果不写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文章是否完整?这两段在 自 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主 预设:(1)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说明朋友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要应 互相谅解,多进行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增进友谊。 用 (2)作者选择了“小木船”这件事来写。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件小事,但却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要说明的道理。 (3)作者首先写“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围绕小木船在“我”和陈明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最后写“我”珍藏着小木船。 (4)不写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文章也是完整的,开头一段点题,引起读者兴趣——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诉读者陈明确实随家迁到外地了,又呼应了开头一段。 自主四、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体会作文提纲的作用。刚才同学们围绕
发这篇课文所进行的讨论学习,正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所思考的,展 考虑成熟后,一一列出,就是作文提纲。 板书 设 计
习作例文 起因 经过 结果
习作5
教学内容:p7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学写习作提纲。
3.留心身边生活,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变成自己的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学会互相修改习作。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活就像万花筒,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听说的。我们这次作文的主题就是“生活万花筒”。 自 主 质疑 2.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哪些事让你感动不已?哪些事让你捧腹大笑?哪些事让你羞愧难当?现在请同学们想想,哪些事给了你很深的印象? 指名两名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平时收集的一些班级内的活动照片) 4.比如写拔河比赛,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部分所占的篇幅都一样吗?(不一样)哪个部分应该写得详细一些?(经过应该写得详细一些) 二、写习作提纲 1.那么咱们就以拔河比赛为例,写一写习作提纲。 (右边一列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显示) 事情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活动 备注 3.刚才同学们已经讲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可 拔河比赛 学校组织,增强班级凝聚力 十分激烈 赢得了比赛
自 主 探 究 2.习作提纲写好了,那么开头应该怎么写?用什么样的方式写比较好? 生:开门见山、设置悬念。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老师这里有几个开头,大家看一下哪个开头比较好。 究课件出示: 开头一:星期五,我们班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 开头二:前天上午,我们四年级举行了拔河比赛,第一场就在我们班和六班之间进行。想到以前我们之间进行了七次比赛,我们班只赢过一次,我便紧张了起来,担心这次比赛会输。 自 开头三: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主 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连午饭都没吃好,感觉这个探 中午似乎比以往漫长了许多…… 究 3.开头我们已经找到了方法,那么接下来该写什么了?(事情的经过) (1)我们刚刚说“经过”部分应当详写,应该让读者看到当时的激烈情形,那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有一个思维导图,也许会给你们不一样的想法。 自 主 应 用 (2)在描写拔河这个过程中加入细节描写,也就是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可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当时现场的氛围。 4.根据自己的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三、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自主发展 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3.展示优秀习作和进步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注意对事情的叙述顺序、细节描写进行评价。
板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习作5 起因 经过 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