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终文化概论 - 副本

最终文化概论 - 副本

来源:星星旅游


1、传统的中国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地理空间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从复杂的地形与多元的地理单元,到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再到中国境内各族群的迁徙、分布,等等,诸多因素都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地理的封闭性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中国西部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南部是浩瀚的大海,北部是西伯利亚山脉,因此形成了中国相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农耕文明类型的文化形态。

其次,中国文化地理又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在先秦时代,文明的先人就通过南海开辟了东南亚的贸易交流,没有停止过中外文化的交流,汉代以来又在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欧亚的贸易大门,并取得了杰出成果。

在此后两千年,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出现,这其中出现了两次高潮:1印度和佛教文化的传入成就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2西方文化和教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中国超稳定结构的文化地理空间对中国文化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可以说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唯一原因。而且文化的不断交流为中国文化注入新血液,使中国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创新,从而保持着强大活力。

3、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的政治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之制等,从理论到实际其完善程度都是世界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主义严密。中国自国家产生之日,尽管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段、地主阶段等不同的统治,但其确实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不但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一脉相承的政治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就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形成的以汉民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建构起来的人群结合体。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现在中华民族形成了既是多元又是一体的格局。

1

5、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概念

中华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主导是民族的大融合。民族的融合是持续不间断进行的,规模较大的几次民族融合有以下几次:1春秋战国时期;2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4满清时期。从先秦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开始,经历了漫长的两三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6、家国同构?

指家族、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伦常原则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影。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使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亲为基础、以君主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

即使在国家分崩离乱的时候,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系统,这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7、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

(1)中华民族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以汉族主体构成集合其他各民族共同建构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2)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无数次民族融合。其中先秦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和满清都经历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3)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汉民族的传统来看,其呈现了鲜明的多样化的特征,其他各民族也贡献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由此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中华民族文化又是一体性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传统均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

8、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从中国文化的历程从学术思想层面来看,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先秦的诸子学,两汉时期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近现代的西学,成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题,每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都体现其阶段性的意义。而此前时代的学术、思想文化又为今后新的时代新的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或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各种学术、思想文化彼此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交融。 每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都体现出具有阶段性的意义。(还可以再结合多样性的总论部分说一下)

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1) “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

(2)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

10、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的理念

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的理念源于孔子,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即德治思想。

以德治国需发挥三种作用:1)带头示范作用: 执政者以典范的行为引导人。2)人格魅力

2

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3)道德感化作用:以道德启发教育人。

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的理念,包含着对奴隶政治的尖锐的批判,包含着对的同情与尊重,但是实行德政的是帝王,权利具有腐蚀权力执掌者的趋向,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我们今天讲的德治和儒家的德治有本质不同,中国古代德治是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着想的。我们现在的德治是对历史上德治的一种批判的继承,在内涵和性质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德治”思想在我国古代史上渊源流长 以德治国的德即指道德,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主要是指一种普遍的最高原则,并引 申为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 “德”是指人们对所谓最高原则有所得,“道”、“德”二字连用,始于春秋时期。在《管子》《庄子》《荀子》诸书中,都使用了“道德”一词,并赋予了确定的意义,即道德意识、道德修养、道德行为原则和规范等,我们现在所说的“道 德”是指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信念 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德治” 顾名思义就是以道德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哲学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天人之际、性命之原;境界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逻辑分析和辩证综合;直觉体悟;知行动态统合。

11、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的理念

(1)中国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最高智慧隽永深澈,韵味无穷。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2)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3)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4)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12、中国哲学追求的人生境界的理念(参考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1)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

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2)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抽象一番划分几个等级,大体上可以分为: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 有什么样得人就有什么样的境界,人境之间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复杂,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

13、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不同侧重点(侧面) 中国哲学的本质是人生哲学,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各有侧重,显示中国哲学思想智慧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儒家正大、道家幽玄、佛家精微。 (1)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

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宽容的精神。儒家的理想就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

3

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知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2) “道”是一个终极是在的概念,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同

时又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3) 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

本真。禅宗教人“了生死”,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禅宗以创造性的生活和自我觉悟的日常途径来揭示人生的秘密,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于平淡,极大地张扬了人得主体意识。

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人生侧面的不同侧重点?

答:从儒家产生以来,其后两千五百年,儒学在学术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核心是孔子倡导的“仁”和“礼”。因此,中国是以道德为主导的社会,社会个体在中国社会的功能和价值,首先必须体现他的伦理道德及要求我们做一个道德的人。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人身的哲学。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个有侧重,显示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所能达到的高度,儒家正大、道家幽玄、佛家精微,三家思想对中国各个时代的人群,尤其是社会精英分子,如士大夫阶层,都发生了显著影响。

14、中国宗教方面:(①时间地点人物②思想学说的宗旨③价值与意义)

宋明理学/朱熹: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道、佛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中理气论是主要思想观点。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以理气为主干吸收禅宗的学说,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是对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发展,故此被称为“新儒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宋明理学。其对于以后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六祖/慧能:禅宗是中国重要宗派,在唐朝时六祖慧能于岭南曹溪开创了曹溪顿悟教,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全真道: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属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道教两大教派之一。全真学说强调“性命双修”,摒弃“飞升炼化之术”。全真派主张“内丹”;同时,反对饮酒茹荤,反对娶妻生子,故被称作“清修派”。全真道士的方式主要是居静室,隔绝世事,澄心静虑,除却人间情欲,以达返本还真、得道成仙的目的。

正一道: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正一教为道教分支,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正一教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15、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派是以理气为枝干,吸收禅宗的心性学说。以朱熹为

代表的宋命理学家是对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的改造与发展,因此被称为“新儒家”及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宋命理学家,对中国以后的思想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16、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融摄佛道的

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并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

4

的影响。

17、学术问题:从学术问题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找到一条主线,就是先秦的诸子哲学,两汉

时期的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隋唐五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现代的西学,每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都体现出了他的阶段性意义。(参照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论纲)

18、评述中国近代文化变迁

(1)从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中国迈入近代社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内忧是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老大帝国时期,忧患重重,外患是西方列强的入侵,自此至1919年新文化运动,因中国社会的极大动荡引发了巨大的文化变迁,在短短的七八十年时间里,从物质层面的变革到制度层面的变革,再到观念层次的文化变革,引导中国社会走向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 (2)下面分三个方面重点阐述:

①物质层面:19世纪60年代,清发起“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李鸿章建立的北洋,以强大的物资力量与西方抗衡,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②制度层面: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 ,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的潮流;辛亥后,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这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还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观念层面: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变革也就进入了观念层面近代化的阶段,国民性的改造归根结底是革除旧的价值和道德观念,根本之点在于“重人的价值”树立“人格”,因此提出了:个性主义、科学、民主三个口号。同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主要着眼于富国强兵和改造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而新文化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近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到导致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变化,体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学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从上述的三大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自此近代化现代化的主题成为中华民族的世纪性主题。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文化,汲取西方文化之长并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建立起兼容中西文化之长的新形态的中国文化。

19、如何理解文化是具有合理性的?

20、(以一种文化比较的观念来谈,可谈我的文化观、宗教文化观、比较文化观,多神论,无

神论)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合理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大量中国文化事实中我们可看到,只有认识文化合理性,才能够保有一颗宽荣、宽恕的心,能很好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以平等的姿态他民族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因为承认文化的合理就是能以一种文化表比较的观点与吸收另外的长处,以一种宽容宽恕、平等、尊重的文化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创造一种融合中外文化之长的新形态的中国文化。(以上是理论观点,事实由我们补充)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