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 1838・ 西部医学2012年9月第24卷第9期 Med J West China,September 2012,Vo1.24。No.9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温晓燕 ,孙晓通 (1.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二科,河北秦皇岛066000;2.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对医院应急管理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提高医 院的急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中日医院的急救信息、医院的支撑和协作、医院的急救部门和人才认证、医院参 与急救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在借鉴和参考日本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我国医院的急救能 力,探索适合我国医院急诊能力的措施提供线索。 【关键词】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急救信息;支撑协作;急救部门;人才;急救活动 【中图分类号】R 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m 1672-35l1.2012.09.074 中国应急体系始建于2003年,2006年正式成立 应急办公室和“一案三制”。我国的医疗应急 所、国立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国立研究所、医疗卫 生研究所等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医院应急提供物 质支撑,消防、、通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在应急处 救援由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从各类应急专业 人才库中抽调人员组成临时专家组,参与应急救援工 作,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管理和认证机制。所以,借鉴 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完善中国医院应急体系的 必要一环。 置中也有明确的法律义务和责任[3]。还有与急救相 关联的三个团体,也就是日本急救医学会,日本临床 急救医学会,日本急救医疗财团。这三个团体成立了 “急救医疗综合研究机构”,形成了急救应援的一个专 有网络,主要是针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急救问题进行 1 中日医院急救信息的来源与比较 日本的急救应援信息可以称得上是“畅通无阻”。 首先,日本的急救电话是一致的,即119,这样的统一 协商调节,然后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日本的医院认识到为了更好地救助并治疗应急 性大大缩短了急救车出动的时间和各急救部门的沟 患者,需要与其他医院合作,正在建立地区内医院和 地区间医院的应急协作关系网,见图1。 通时间。还有,防灾无线网、固定通信线路、卫星 通信线路、移动通信线路等大规模的技术支持和信息 向导,应急系统的情报共有,让医院的急救应援工作 更加具有时效性L1]。 中国医院的急救电话是“120”,接通医院的急诊 部门,随之出动急救车到达事故发生地。急诊科设有 急诊通讯装置,如电话、传呼、对讲机等,与120急救 中心等机构紧密联系。近些年,中国越来越多医院的 管理和职能部门依靠于信息网络,为应急患者和危机 状态下的救助人员提供应急处置指导。2003年,中国 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管理分会和新华网联合发起建成 的中国急救网,面向国内急救机构、专家、医师及从业 人员,提供专业信息,网上交流等服务【2]。中国医院 与日本医院在信息来源上比较,在信息的技术支持和 信息向导,应急系统的情报共有等方面,还需加强。 2 中日医院的支撑和协作与比较 在日本,除了主管部门厚生劳动省外,国家检疫 图1 日本医院问应急协作关系网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医药类 工作,是医院的最高级指挥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卫生 应急办公室,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卫生部在各 省、市以及特别行政区设立卫生厅。卫生部业务主管 各种社会组织和基金会,主要有中国卫生信息学会、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10O1A306)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及中国初级卫生保 健基金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医学基金 西部医学2012年9月第24卷第9期 Med We ! ! !! ! : ! : : :! ・1839・ 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4]。2007年,全 科。现在全国共有86家急救中心(不包括、 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生产建 设兵团卫生局,除外,都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 (以下简称应急办),243个地(市)和1605个县卫生局 设立了应急办,28个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应急 办,见图2。但是,中国医院的协作只是在同市甚至是 同省的区域内,而只有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像汶 川大地震这样的时候才形成大范围的协作。 圈2 中国压急协作关系网 3 中日医院内急救部门和人才配置与比较 3.1 中日医院急诊科的认证 日本医院的急救工作 种类很多,为了合理利用各医院的医疗资源,强调医 院之间的合作,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医疗协作关系 网。不同级别、不同医院、不同功能的病床,承担患者 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不同环节的不同需要,实现医疗信 息和资源的共享。 在日本,急救科的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急 救部f-j;可以诊治各类急救患者;急救车可以运送足 够多的急救患者;可以容纳足够多的院外心脏骤停患 者;每个班有2名以上的急救科专门医师上岗;完备 的急救专门医师进修场所;急救部门有专职医生;有 充分的急救医疗相关成果[5]。日本全国现有急救中 心245所(2011年12月1日),急救科专门医指定医 院466所(截止到2O12年1月1日),指导医医院92 所(截止至2012年1月1日)L6],呈现层级化模式,承 担应急医疗不同环节的不同需要,这就解决了医院满 员、患者住所不定、医院急救能力不同等等问题,构建 了一种接收患者的医院连携系统。 而在中国,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将医 院分为一、二级、三级医院,根据各级医院的技术、质 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参照必要的设施条件,分别 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所有的医院都必备急诊 和省),但是,东西部差别很大,江苏拥有最多的 11所急救中心,只有宁夏和没有急救中心,其他 省市自治区均设具有不同数量的急救中心[2]。中国 医院和日本医院在急救中心数量上相比较,中国医院 急救中心数量少。 3.2急救车和医用直升机(DH,Doctor—Helicopter) 的应用在日本,医院的急救车将急救患者运送到医 院,日本红十字会运营的医院、自卫队、大企业的工厂 和东京迪斯尼乐园之类的主题公园的医务室也都有 急救车,急救车的认知程度很高,使用次数极其频繁。 急救车的种类和用途也各不相同,可以承载不同人 数、不同类别患者,通过不同线路尽可能迅速地到达 急救医院。一般情况下,急救车赶到现场后,对患者 各项指标进行测量,明确患者基本症状,同时,与最近 的指定急救中心联系,确定诊断,给予相应处置,并将 急救者送往医院。 在中国,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数量和不同设备 的急救车,在患者拨打120之后,急救车随即出动,进 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后,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室进 行下一步治疗。 在日本,医院之间可进行医生和护士等专业人才 的快速调遣,全国有28所救命急救中心配备了DH, 这28所急救中心的DH出动范围不尽相同,出动范 围的相交部分基本包括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从而在一 对多关系基础之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急救医 疗管理网络,这就使得医院的合作和医生的派遣更便 利,争取了应急工作的时问,使得不同应急级别医院 可以充分利用应急医疗资源,实现应急医疗信息和资 源的共享。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DH运作情况如 表1【7]。而在中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近几年才开始, 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较快,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目前主要用于大型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四川汶川地 震时曾用直升飞机转移伤员,但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短期内还无法提供普通救援服务。2011年10月,亚 盛医疗救护飞行(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市红十字会 急救中心合作的“空中999”医疗救护专机开始试航 飞行;2012年1月3日上午,北京999急救中心首次 启用直升机医疗急救,将一名疑似脾脏破裂的外籍男 孩从张家口接送到清河999急救中心,之后转入北京 儿童医院医治,飞行时问长达190分钟,转运和医疗 费用共计1O万元左右[8]。2012年,自治区将在 乌鲁木齐选择一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较强的综合性 医院购置一架医用直升机,建设第一个空地医疗救援 网络体系L9]。 西部医学2012年9月第24卷第9期 Med J West China,September 2012,Vo1.24,No.9 表1 日本大震时期的DH活动情况 灾害演练等等,消防队和医院都会大力支持,模拟真 实场景,涉及的范围广泛。其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 会在模拟突发事件场景中,通过模拟患者进行人工呼 吸、心脏复苏等等,进行急救讲解,手把手地教育民众 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这大大提高了民众的防灾意识 和急救意识[1引。在这些活动中,各医院的医生和护士 作为专业型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 平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3.3 中日医院急救医生的专业性 在日本,专门医 制度保证了急救医生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资格审查十 分严格。必须拥有日本的医生许可证,并保证是3年 以上的日本急救医学会会员,还要求有5年以上的临 床工作经验,并且在专门医指定医院的急救部门临床 实习3年以上的人能申请。之后,审查委员会进行三 阶段的审查,包括急救工作履历审查、诊疗成绩审查 和笔记考试。 为了降低到达医院时患者心脏骤停的机率,《急 救救命士法》于1994年颁布。急救救命士就是以无 生命危险迅速地运送患者为目的,在急救车上,遵照 医师指示,运用急救车上的急救设备,对患者采取救 命措施,具有这种资格的急救医疗者。在消防机关 中,需要有至少五年的急救工作经验并且有2000小 时以上的实际抢救经验的急救队员,进入东京研修所 或者九州研修所等学校学习后,才可以参加考试成为 急救救命士。这样的法律规定和培养计戈Ⅱ,大大保证 了急救中的医疗质量,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最重 要的是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1。。。 在中国,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 的资格认证考试和培训。急诊科有固定的急诊医师 和急诊护士,这些都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有所规定,一并要求了急诊医师、护士所需的技术 和技能。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 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 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呼吸机、血液净化 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 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 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 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医师和护士都要定期接 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2年 。 4 中日医院对公众急救指导活动的参与与比较 在日本,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这一天各地 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展览、研讨会、宣传海报、模拟 能力来体现,中国医院也会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模拟急救教学模式应用于医生和护理的急救护理临 床教学中,培养了医生和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133。中 国公众的普遍急救意识还不够强,市民对急救知识的 了解非常匮乏。所以,中国医院应当加入到宣传急救 知识的活动中,加大对公众的急救教育力度。 5结论与建议 中国医院应该加强急救信息的技术支持和信息 向导,达到应急系统的情报共有。在应急处置中,加 强各地区医院的合作,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医疗协 作关系网;明确消防、、通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在 应急处理中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增加国内急救中心的 数量,完善各医院急诊科的抢救设施配备,做好急诊 医生的资格认证;对公众做好急救知识及急救基本技 能的宣传普及工作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提高我 国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姚国章.日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化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 2007,(O4):18-22. 中国急救网[OL].http;//www.emss.com.cn/ 淳于淼泠.日本保健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口].中华医院管理杂,2007,23(2)t 143—144. 中国卫生部[OL].http://www.moh.gov.ca. 日本急救医学会专门医认定制度[S]. 日本急救医学会[OL].http://www.jaam.jp/. 北京999急救中心[OL].http://www.bering999.corn.cn/ 救命飞行北京999急救直升机首飞[N].齐鲁晚报.2012—01—4. http://sjb.qlwb.COrn.cn/qlwb/content/20120104/Artice— IA02003FM.htm. 刘盼.首个空地救援网络开建将购医用直升机[N].乌鲁木齐 晚报.2012-03—02.http://news.chain corn/c/201203/36916.htmk 日本急救救命士法Is]. 中国《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 庙急手当 普及普凳活勤 推遥}:阴寸为实施要绸[s].平成 16年12月24日消防救第297号. 郑萍.罗书练.邵新,等.医院应急医学信息发展的现状及趋 势[J].201I,26(O3)t54—56. (编辑;何兴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