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四)
——语段的写作
一、认识标准语段
我们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其实也是一篇微型的议论文,也要有观点句、材料(事实、道理)句、分析句。此所谓麻雀虽小,然五脏俱全也!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规范的议论语段,应该“五有”:语段有观点、例前有导语(道理——引用、比喻等)、叙例有方法、例后有分析、语段有推论。当然,你可以适当地变化,生出诸多变式,但一定要有的是:观点、事例、分析!
对于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有人用形象的“汉堡包”来形容。真正的汉堡包的重量是一定的,200-300克不等(取决于各店家);做法差不多,分芝麻层、面包层、火腿层、面包层、芝麻层。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的字数也是一定的,200-300字不等(取决于用例);写法差不多,分论点句、过渡句、事例句、分析句、小结句。当然,你也可以创新,做成更有风味的“汉堡包”,写出更有特色的议论段。
请仔细体味标准议论语段的“要素”,其中的观点、举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语段难点。 “汉堡包”形象图 “汉堡包”语段 “汉堡包”分析 观点:语段中心 议论:道理分析 举例:事实论据 分析:解析故事 小结:得出推论 观点 议论 举 例 分析 小结 “汉堡包”议论语段结构示意图 [课堂训练]
请你依据“汉堡包”的特点分析下面几个语段的组成。
1、向前再跨一步,能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跨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促成质变的必要保证。唯有不懈地跨越,才能攀登理想之巅峰。诺贝尔就是这样一个跨跃主义者。几百次的实验,几百次的失败并没有动摇诺贝尔虔诚的渴望。在他最后一次失败的考验下,他向前再跨了一步。终于,他成功地研制出炸药。他的这一壮举不仅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还获得了万世的美誉。然而,人们在对其顶礼膜拜之余可否想过他那毫不犹豫的最后一步?倘若那一刻意志动摇,历史恐怕得就此改写。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而奋斗,也许你遍洒汗水却颗粒无收,但请你坚定地再跨一步,梦想终究会实现。
2、青春,永不告别,铭记青春在于拥有一颗良善的心灵。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良善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奥黛丽〃赫本的青春被许多人定格在《罗马假日》中的灿烂微笑。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患重病却依旧远赴索马里看望饥饿儿童。此刻,她娇颜不再,却真正演绎了“天使在人间”。赫本的青春不老,因为她良善的心从未消逝,她内在的美丽让她的青春永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善良,我们的青春
1
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二、叙例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议论文举例时应该注意什么?
1、诚信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秦国地处边陲,但是最终灭掉六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起因是什么?无非是商鞅在城门的立木为信,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提高了的威信。当朝廷执政者的诚信被百姓普遍接受的时候,就是政令一统的时代。于是秦国迅速强大,独霸天下。正因为商鞅建立了良好的诚信品质,打动了百姓,保证了新法的在百姓中的顺利推行,从而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2、获得平静之心需要我们拨开眼前如云雾般的名利,抛除欲望之念。余秋雨曾说:“喧腾是短暂的别名。”名利往往只是暂时的,只有平静之心才会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一代雄狮拿破仑沉迷于名利之争,最后惨败在滑铁卢之战,成为千古遗憾。我国“国宝”季羡林先生,三次拒绝称誉,一生都过着清贫的日子,即使到了晚年,还穿着几十年前的旧衣服。他忽视名利,一心追求文学上的造诣,终成大家,让人敬仰,更让人们铭记与感动。
3、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
4、把握青春的律动,方能让青春大放光华。王勃风华正茂时,一挥而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的青春是才思火花的迸射;三毛趁年轻旅居撒哈拉,勇敢追求不寻常的快意人生,她的青春是个性的显扬;陈坤带领青年志愿者十天行走,让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焕发青春的活力,他的青春是正能量的传递。王勃的文思,三毛的个性,陈坤的爱心,是他们对青春独一无二的注解。拥抱青春,迎接生活,青春正当时,不朽的青春由我们创造。
5、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如何使事实变成例证?同一个材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前者需要借助描写手段,追求生动,后者需要简洁,要求言简意明,才能成为有力的论据,由事实转化为例证。事例的选择和运用的基本要领是:
1、举的例子要为论点服务,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 2、举例要典型
3、用语要简洁,具有概括性,拎取必要信息,不应该出现细节描写。与记叙文中的叙述大不相同,议论文对事例的叙述只能用概叙,讲究简明扼要,不在叙述的细致生动形象上做文章。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在举例论证时,像写记叙文一般叙事,就会有本末倒置、文体不明之嫌。
2
4、句式多样
好的议论文都是以真挚情感增强文章的个性魅力的。作文时可运用能增强语势和情感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排比句等句式来叙述事例。
事例、道理从何而来? 书本上、阅读中、生活里
(二)课堂训练:以下这个语段存在什么问题?请尝试修改。
只有教育本身的诚信,才能造就一批诚信的学生。17年的一天深夜,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不幸发生了一场大火,绝大多数的珍贵古籍毁于一旦。这场重大火灾震撼了全体师生的心,无不感到痛心疾首。特别是有一位学生的心情格外沉重。因为突发的火灾把他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良心逼迫他必须做出选择。在这次火灾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偷偷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读完之后再归还。转眼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牧师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地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经过之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霍里厄克对此事的处理令人吃惊:一方面收下书,表示感谢,并对学生的诚实和承认错误的勇气予以夸奖:另一方面又决定将他开除出校。后来,有人责问霍里厄克校长:“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是不是做得太不尽人情、太过分了?”校长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大学,这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
问题: 用于不简洁。
修改:只有教育本身的诚信,学校自身的正直,才能造就一大批正直阳光的学子。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场大火将无数典籍烧成灰烬,唯有一本被学生偷走的书保存下来。但这位“保护”书籍的学生却被学校坚决开除——因为不诚信。一个诚信的学校势必会要求它的学生也同样走进阳光,变得诚实,这也许就是哈佛历久弥新、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三、析例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不同性质的语段,该做怎样的分析说理呢?
议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年高考议论文学生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有:文体意识不强,论据少而陈旧,以叙代议,论点与论据不统一„„其中尤以“以叙代议”为最。常常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甚至四五个例子,于是,就得到某结论了。譬如,要提倡创新精神,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其实这充其量只是写成了证明文,而不是议论文。
那么,怎样突破学生“以叙代议”这一难点,变“证明文”为“议论文”呢? 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就例说理。
议论文实际是“论证文”,即既要“论”,又要 “证”。如果“不论”,岂能达到“证”?单纯地举例,只是罗列论据,而绝非“论”;没有“论”,而直接进入了“证”,读者又怎么会服“理”呢?就如上例中的 “ABC有创新精神”与“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读者至少会问: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精神呢?所以,在这里就有必要在“举例”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建起一条说理的桥梁,也就是变“单纯地举例”为“就例说理”。如此“论”了之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论”的技巧,即写好“析例语段”,是提高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学生对自己所举的例子是选择过的,熟知的。那么要让他对例子“议”出个所以然,来为论
3
点服务,我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引导他仔细分析例子的内容,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展开相应的议论。这样,就把抽象的“说理分析”化为学生对熟知语段的解读分析了。
1、因果分析法
对陈述原因或结果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结果或原因的探究说理分析。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
例: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成功路上走得坚定。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结:思路(针对结果)为什么——是因为(论点)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建议句式:为什么这样?正是因为„„才„„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为什么„„因为„„; 正因为如此„„所以„„ 课堂训练:精彩的生命源于忍辱负重。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他经历了宫刑之痛,国君之恨,乡亲父老的白眼。他曾经哭泣过、孤独过,最终,司马迁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忍辱负重,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而是一个在屈辱面前能屈能伸的忍者,在屈辱面前越战越勇的斗士。唯有忍辱负重,方能让生命精彩。
2、假设分析法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
例:不屈不挠,生命精彩。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白骨架子;而在长期的劳动斗争中,他又屡遭厄运,饱经风霜,生活给他铺满荆棘,命运掐着他的脖子,他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爬起,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屈不挠!如果桑提亚哥没有一次次爬起,那么,他早已成为鲨鱼的一顿美餐;如果他遇事轻易屈服,那么,他早已成为绝望的代名词!可见,生命的精彩,源于不屈不挠! 总结:思路:反面假设(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虚实对比中强调论点。 建议句式:如果没有„„那么(哪里会有)„„ 如果---那么---; 倘若---就---; 假如----怎能(哪会)
课堂训练:识才敢荐,源于责任。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不因他出身卑贱而看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要知道,蔺相如此一去凶多吉少,入虎狼之国,虽有勇有谋,毕竟势孤力单,未必能旗开得胜。如果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宝”的和氏璧也被夺走,辱没了赵国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性命难保了。但缪贤不管这些,识才敢荐,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责任感,是难以做到的。
4
3、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
例: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有“惊世一跪”。他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跪出了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的忏悔.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跪出了德波两国友谊的新前途.跪出了新世纪人民热爱和平的新理念。
这个文段在举出具体实例后,从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国家四个方面分析了勃兰特“惊世一跪”的意义。这样的分析,使文段中事例的价值得以突显,使文段的阐述有了应有的深度。
课堂训练: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
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4、辩证分析
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辩证分析。这样可使说理全面、深刻,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
运用辩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例:原文: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具白铁铸的人像,那是南宋的投降派秦桧、王氏、万俟离和张俊等四人。游人来到这里,总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来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这一语段表达的是游人对投降派秦桧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属于对事物的“贬”。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游人“贬”的情感、“贬”的方式、“贬”的效果重新审视,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改文:唾面,是古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说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哗啦一声”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过分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也有碍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要表达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这段追加的议论文字对游人的憎恨表达方式作了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 “贬”的情感是可以理解、无可非议的;然后用一 “但”字引领,对游人“贬”的方式作了否定,因为有碍精神文明;最后又对游人“贬”的效果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达到表示憎恨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人即使要表达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使人信服。运用辩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5
四、作业:
1、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请你写出你的观点,再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
2、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 仙女问:“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玫瑰回答:“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 仙女继续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 玫瑰说:“上苍给了我刺。”
仙女说:“上苍没有给你刺。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一被人们牢记于心。虽然上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1.玫瑰为什么哭泣?(以果溯因)——上苍给了我刺。
2.仙女怎样劝慰、开解呢? (抓关键句)——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 ——虽然上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3.这几句分别有什么含义?(辩明寓意) a.刺——缺点、不足。
b花朵、芳香——长处、优点。
c.——人们会记住你的不足、缺陷,但人们更可能铭记的是你的优长、卓越。 参考立意:
1、正视不足,扬长处 2、用你的长处享受人生
3、经营优点,增值人生,享受卓越 4、要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人 5、扬长避短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