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如下表,可以反映出五年级数学的整体教学情况。 考试人数 最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高分 62.55 62.12% 31.82% 98 最低分 6 难度系数 标准差 区分度 数学 67 下面是具体分析报告。
本校参加五年级数学质量检测的学生人数有67人。测试试卷命题范围: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是100分。全年级平均分为62.55分,及格率为62.12%,优秀率31.82%,最高分98分,最低分6分。
A、五年级整体成绩各分项指标分析如下: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对于本校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适中。及格率62.12%,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
B、五年级数学卷面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下表是五年级数学质量测试试卷结构统计: 题一、 二、 三、 四、 图形与解决目 填一填 我会选 判 断 计算 操作 问题 分 25 5 5 28 6 31 五、 六、 总 分 100 从上表可看出,本次检测试卷,依据五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学业知识多方面的考查,考查内容涵盖了观察物体,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找次品等。
本试卷共计六个大题,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比较全面
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试题内容全面,覆盖了教材的所有知识内容。试题又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其中基础题约占85%,稍难题约占15%。
数学是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得扎实,巩固得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定能在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在这份考卷中,第六大题解决问题的第1小题,由于同学们的精准理解程度不同,导致部分同用了错误的解决方法,而丢失了这道大题的5分。还有解决问题的第6小题的第三问,感觉这道题的图画的不是很清楚,导致有些同学写了10岁,有些同学写了15岁,失分较多.从总体来看,试卷并不难。涵盖了我们五年级所学的所有知识,重点突出,难点也比较分明。就知识点而言,考察的还是比较全面的。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让孩子在考试的过程中将知识又经历了一次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梳理的过程。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五年级数学试卷各题得分情况 第一题:填一填
这部分可以说是常规题目,它包括的内容是整张试卷中知识点最多的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部分。填空包括8小题,都是考察学生的基础概念。包括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数学广角找次品等。
其中第2小题:已知a=2*2*3,b=2*3*5,a和b的最小
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这道题孩子们失分较多,主要还是他们对于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不到位.
第二题:填空
第二大题的第4小题: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和面积是否相等。孩子们不理解把一个物体锻造成另一个物体,它的体积一定不变.
第三题:判断。
第4小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2厘米,体积是1立方厘米.不清楚概念的同学这道题是肯定要失分的.
第四题:计算
本题属于最基础性的题目,如果方法掌握,正确率应该是百分之百,但是出错的学生却很多,这就说明一方面学生的乘法口诀记不熟,计算出错多。另一方面,计算习惯不好,粗心,不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第五题:图形与操作
图形与操作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做对了. 第六题:解决问题
第1小题:用1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很多同学都认为可以这样拼(1,18),(2,9),(3,6),(6,3),(9,2),(18,1).这是由于我平时教学上的不严谨造成的.我应该向孩子们表示道歉.还有解决问题的第6小题的第三问,感觉这道题的图画的不是很清楚,导致有些同学写了10岁,有些同学写了15岁,失分较多.
四、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读题比较粗心,过于急躁,没有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开始做题,这是部分学生的通病。
2、做题有时不带单位,有时不写答句,丢三落四。学生的
学习习惯要加强训练,
3、计算马虎,准确率偏低,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计算训练。
4、解决问题中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差,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比如第六大题的第1小题,这和老师的教学灵活性也有关系,主要是孩子们平时接触的题型比较少,而我也只是就题论题,没有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导致学生在这道题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
五、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4、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理解问题的准确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