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慧社会建设与公安课程重构——“智慧社会”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探析

智慧社会建设与公安课程重构——“智慧社会”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探析

来源:星星旅游
JIAO XUE YAN JIU教学研究

智慧社会建设与公安课程重构——“智慧社会”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探析

文 / 欧阳国亮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其中的“智慧社会”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智慧社会”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体现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①它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智慧社会的主要支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将出现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变革。②欧阳国亮,男,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讲师。目前,在各大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正在向“智慧社会”迈进,不言而喻,进入“智慧社会”只是时间问题。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形态下,未来的公安工作将迎来从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变革的新机遇,但也会面临一些新挑战。届时如何预防和治理新型犯罪,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如何解决“智慧”带来的刑事司法难题,将成为摆在未来警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主阵地,对课程进行重构,既是满足“智慧社会”警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智慧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智慧社会”与未来的警务工作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看,我国已经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在前一种社会形态向后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总会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相应地2019/02也带来了警务工作模式及方式的变革。“智慧社会”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各种技术齐头并进、跨界融合,必将给警务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一)“智慧社会”中警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智慧社会”给警务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069

教学研究

JIAO XUE YAN JIU犯罪问题是任何社会形态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智慧社会”时代各大技术在方便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促使犯罪基本行为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一旦被某些犯罪分子利用,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犯罪的目标,这直接推动了非接触性犯罪的增多。与此同时,搭载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顺风车,新的犯罪行为和手段不断出现,而警务工作手段可能会出现滞后于智能犯罪发展步伐的情形。这都给未来的侦查工作带来了难题。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工模式逐渐在被智能模式所取代,这或将给未来警务工作带来新的法律层面的问题。例如,无人驾驶车肇事如何认定责任事故、智能机器人伤人如何确定责任方、人脸识别认证失误造成财产损失如何定性等等,这些都需要新的法律机制相适应。(二)“智慧社会”带来的警务工作机遇当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社会”并非只给公安工作2019/02然已经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并且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这种红利将会持续。正如*总书记在给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所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毋庸置疑,“智慧社会”将为未来的公共安全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二、“智慧社会”将重新“定义”公安课程广义上的公安课程是指公安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总和。“智慧社会”将是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它们将对传统的公安课程带来四大影响: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角色的变化、课程教学手段的变化、资源获取途径的变化。在这些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公安课程将发生新的改变。(一)“智慧社会”带来全新的课程内容一方面,社会形态不同必然有不同的公安课程与之相适应。例如,迈入信息化社会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犯罪侦查”“网络犯罪侦查”“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课程应运而生,这都体现了社会形态变革对公安课程的影响。前文提到的“智慧社会”给未来警务工作带来的挑战,实际上也是未来公安课程要关注的内容。另一方面,新问题的出现,必然会有新的应对思路、方法和手段,它们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侦查学、刑事技术学和法学范畴,还可能涉及到公共管理、伦理道德等不同层面的问题。总之,“智慧社会”时代的公安课程内容将会更加的多元化,这是由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的。(二)“智慧社会”推动课程角色的变化现代教学规律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传统课堂阶段、现代课堂阶段、③传统课堂阶段智慧课堂阶段。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是以前课堂的主流形式,至今依然影响着教学的执行。现代课堂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课本和大纲只是学习资源的一部分,这是当前的主流。而未来的课堂将是智慧课堂,何为“智慧”?理所当然就是把课堂赋予了智能化的手段,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探索性学习是其主流模式。公安课程的性质不同于普通课程,其实践性与应用性更强。在“智慧社会”的公安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导师”与“侦探”,甚至可能是虚拟的“罪犯”,推行“以导代教”。学生的角色是学习者和“侦查员”,侦查与反侦查、模拟犯罪实景化将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者、学习者”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互助式”的角色转型。(三)“智慧社会”加快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尽管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智慧社会”,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一些“智慧”手段给生活和带来挑战,同时,也更多地带来了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都给未来的“智慧警务”工作提供了变革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在融合创新趋势的推动下,以上四种技术已经开始融合到了现代警务工作中,移动警务平台、智慧派出所、智能指挥平台、个体识别平台等都已成为现实。现代警务工作显070

JIAO XUE YAN JIU教学研究

工作带来的便利。例如,云课堂、雨课堂技术就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考核”。“智慧”手段拥有人不可比拟的智能优势,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10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学习和生④我们可以预想,“智慧活方式。加快捷。总之,在“智慧社会”各大技术的驱动下,公安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都会发生“智慧”变革,公安课程或将被重新定义。三、“智慧社会”公安课程的重构人工智能是“智慧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也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它可以深度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但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治理难题。因此,有人呼吁“智慧社会”建设,治理需要先跟上。⑤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共安全领域社会治理人才的主阵地,对公安课程进行重新架构,建立适应“智慧社会”治理的、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是未来公安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一)课程体系重构现阶段除了思政类课程外,公安院校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基本由三大课程群组成:法学课程群、侦查学课程群、刑事科学技术学课程群。不同课程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壁垒,也正是因为这些壁垒的存在,才使各个课程群甚至各个课程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智慧社会”时代,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将被逐渐打破。与此同时,随着“智慧社会”带来的犯罪基本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不是单纯的法学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侦查学或刑事技术学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解决或者适应这些问题,公安院校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建立既包含传统警务内容,又囊括智慧防范、智慧治理、智慧管控在内的课程体系,打造新兴课程群,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门道,适应未来警务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重构目前,无人驾驶、语音合成、人脸识别、指纹支付、3D打印、远程在线电子签名等手段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慧社会”将出现更多的此类技术。这些技术在方便普通人的同时,也可能催生不法分子的作案意图,从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公安课程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不一定能满足应对这些犯罪手段的需要,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架构。例如,智能化的“书写机器手”已经出现,它能高精度分析一个人的书写习惯,进而精确学习个人签名。传统的笔迹鉴定手段注重从形态学角度对笔迹2019/02社会”将带来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传感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智能黑板将取代传统黑板,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全面操控。智能课桌将取代传统课桌,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信手拈来。这些手段对未来的侦查学和刑事技术学课程的教学将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学手段将更加丰富。(四)“智慧社会”促进课程资源获取途径的变化“智慧社会”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课程资源将出现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跨界融合、自主操控和群智开放的特征。实际上,近年来的课程资源获取手段就已经在发生质的改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和课堂,掌上学习、移动学习、碎片时间学习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智慧社会”中将实现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相互切换。不论是老师亦或是学生,获取课程资源的手段更加丰富也更的真伪进行评判,对于此类高精度的智能模仿很难下手。对此,作为公安理论与技术先行者的公安院校,应当在研究智能模写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新的鉴定体系,重新架构课程内容,保持内容的时效性与可行性。其他各项技术如声纹鉴定技术、指纹足迹鉴别技术、DNA鉴别技术等也是如此,都必须面向未来071

教学研究

JIAO XUE YAN JIU进行内容革新,不断适应“智慧”时代的业务要求。(三)课程模式重构课程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课程结构和育人功能并适用于一⑥定环境的课程组织形式。公安系,同时还要吸收一些新的课程加盟。因为“智慧社会”的犯罪治理除了涉及法学、侦查学和刑事技术学问题外,可能还会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⑦因此,重新架构一个多学科兼容并包的、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持的课程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公安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之选。四、结语*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⑧这为未来公安院校课程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提供了根本指导。未来的公安课程,要体现“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特点,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课程资源建设往往具有“先发劣势,后发先至”的特点。比如, 前些年最火的“微课”,不少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微课”,但“慕课”和spoc课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瞬间使“微课”被动落伍。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情形将成为社会常态。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未来,谁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领导者,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未来公安院校要秉持前瞻性眼光,立足技术前沿,架构符合“智慧社会”警务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打造“智慧”型课程资源。同时,要建立适应“智慧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安师资队伍,为培养“智慧”型警务人才奠定课程基础、师资基础。院校普遍采取是“互助式”的课程模式,即“法学—侦查学—刑事技术学”三大课程群相互支撑。这是由公安工作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侦查工作需要刑事技术做支持,侦查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反过来又推动刑事技术的变革与更新,而侦查工作和刑事技术工作都离不开法学的基本范畴。正因如此,公安院校的侦查学类专业设置有法学和刑事技术课程,而刑事技术专业也设置有法学和侦查学类课程,体现出了彼此之间的互助性。“智慧社会”时代,公安工作的内在统一性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公安院校的这种“互助式”课程模式必定会得以维持,但是需要重新架构内部的关(编辑:毛宏升)

2019/02注释:

① 单志广.智慧社会为社会信息化指明方向.人民日报,2018.1.24.

② 贾平凡 韩维正.中国迈向智慧社会-从大国到强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30.③ 赵艳国.人工智能时代课堂如何变革.现代教育报,2018.5.16

④⑧ 新华社.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并讲话.新华网,2018.10.31.⑤ 李辉.发展人工智能 治理先跟上.人民日报,2018.11.1

⑥ 崔海友.新时代中外课程融合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⑦ 周程.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挑战.人民论坛,2018.2.

0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