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着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4、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 (《孟子》)。
16、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 《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汉)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
34、成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国别史)。
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寓言) 、(重言)、(卮言)。 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 (刘向)编辑成书的。 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 悲秋”)题材。 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句》。 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事物起源神话),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 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上古之书)。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着作是(《春秋》)。 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大雅-生民》)。 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 。 48.(《国语》)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战国策》)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 57.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
58.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着作是(《尚书》)。 59.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音乐类型)为划分标准的。
6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
志)。
61.(《卫风-氓》/《邶风-谷风》)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
6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小雅-采薇》。) 63.“《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64.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 65.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语录体)和格言体。
6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67.“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
68.(《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69.(《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70.(《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 主题。 71.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73.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7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
7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在先秦称作“诗”或“诗三百”至 (汉代)才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76. 《诗经》中的“二南”指(周南、召南)。 77.《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
79.《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工商),(患御者)、(带剑者)五种人。
80.《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 81.烛之武是(《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篇中的人物。 82.邵公是《国语》中(《邵公谏弭谤》)篇的人物。 83.冯谖是《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篇中的人物。 84. “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篇。 8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
8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8.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8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90.中国古代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91、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92、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
93、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篇。 95.“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篇。 9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劝学》)篇。
97.“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中的(《氓》)篇。 98.《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9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的名句。 100.《楚辞》最早的注本是(《离骚》)。 二、名词解释题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着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着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着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谷梁赤撰的《谷梁传》。《公》、《谷》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
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母生写定;《谷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着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着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
也以楚辞着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着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着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40、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三、简答题试题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答: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结合作品来谈(2分)。
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答: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
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答: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2分)。
4、简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答: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2分);(2)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现出了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对后代文学家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结合例子。(2分)(3)古代神话中的浪漫幻想启发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2分),结合例子。(2分)
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答:《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分);(2)重章叠唱(2分);(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2分)。
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答:《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3分)。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4分)。
7、简述《氓》中弃妇形象分析。答:《氓》中的弃妇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答:《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爱情,渴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等(3分);(2)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来维持家庭。如作品中讲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敢于反抗,没有哀求,体现了坚强的一面。对男子的负心,她予以谴责,“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弃回家,说出了“亦已焉哉”,果断决绝(4分)。
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答: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3分)。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3分)。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
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4分)。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画,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答:《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2分),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分);(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2分);(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2分)。 5、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6、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简述《战国策》的艺术特点。答:《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对象不同,说谏有异,风格多变。(2分)(2)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画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施等,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其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对冯谖的刻画;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其刻画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画的。(3分)。(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铺陈和夸张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政论文。(3分)(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2分)
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3分)。
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答: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1、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2分)。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2分)。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2分)。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分)。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2分)
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答:《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
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答:《孟子》的文学价值,(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2分)。(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
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4分)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答:《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答:(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分)。
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答:《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着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
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2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2分)。
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答:(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答:(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3分);(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分);(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2分)。
28、联系《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答:(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参考要点)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联系学过的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显示了我国早期诗歌艺术的巨大成就。
(2)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比兴手法是古人对《诗经》主要艺术特点的归纳。赋即平铺直叙事物和感情,比就是比方、打比喻;兴是触物起情
(3)复叠的手法(重章叠句)。它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字词句章重复或交错地加以运用,描摹情貌,形成一唱三叹、节奏鲜明、回环往复,韵律整饬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语言形式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强烈,同时也随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赋富于变化;音节韵律与多种修辞手法巧妙结合,使得阴云和谐美妙,富于音乐美。
(联系作品分析略)
3、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着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4、以《苏秦始将连衡》为例,论述《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 《战国策》并不侧重于排比史实,而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辞令的表现。它继承
了《左传》、《国语》已采用的在人物事迹、材料的安排上相对集中的方法,并将人物事迹集中于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人物记述的相对集中打破了编年体的格局,便于对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战国策》塑造人物形象已不停留在据实而录得历史着作层面上,而是采用虚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夸饰渲染,更具有文学的色彩。
《战国策》刻画人物常以事显人,围绕人物性格而安排情节,情节更集中曲折,造成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5、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庄子》最具文学性的特点就是它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在讨论学术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时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并运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庄子》一书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在:1、用寓言连缀成篇,以形象直接说理;2、想象奇特,形象新奇;3、拟容取心,善用博喻;4、强烈感情,爱憎分明;5、辞章华美自然,文风浩荡恣肆。(联系作品分析略)
6、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
(1)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其次,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点: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其次,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7、试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2)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4)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2分)。
(5)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6)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8、联系作品,分析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之喻”。
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除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化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外,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
首先,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表现在他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系统、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
其次,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还表现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即“男女君臣之喻”。
(联系作品分析略)
9、试论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
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各家各派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抱着救世的主张来着书立说的。儒家以构建一个符合“仁义”的要求的社会而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道
家尽管高谈玄妙的“道”,语及天地自然万物,但是出发点和归宿,依然是人本身和社会。
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着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儒家汲汲救世而屡屡碰壁,那种热切、叹惋、愤慨的情感随处可见;道家对于统治者近于绝望,但于世并为忘情,他们对于统治者的激愤、卑视、甚至憎恶的情感也显示在字里行间。墨家同情劳动者,反对战争,反对剥削,反对战争的情感充满毫无掩饰的散发出来。
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议论文以说明道理为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抽象思维、逻辑推论。可是这样的文章往往显得枯燥。诸子散文,在运用理性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是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象喻式的表达方法的应用。
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艺术等文学特质,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从质朴到赡丽,从平实到精巧,不断发展,逐渐成熟。同时,各家各派的散文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共同建造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丰碑。他们成功的创作为后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他们艰辛的创造为后世文学的全面发展,浇筑了坚实的基础。诸子如日月经天,光耀古今,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留下永久性的的影响。
10、试论述韩非政论文的成就。
韩非子的散文,逻辑谨严,论辩透彻,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表现力,标志着先秦议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1)逻辑谨严,议论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思想敏锐,辩锋犀利,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3)描写细致,剖析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借助寓言进行形象说理,不仅寓意深刻,说理贴切,而且,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联系作品分析略)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
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练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3、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
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