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来源:星星旅游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6.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 7.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 青青向楚人。

【注】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②罗裙色: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1)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2)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2.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13.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4.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16.古诗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7.古诗阅读

(甲)渭川①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雉雊: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归”字与《式微》中“归”字意蕴有何不同? 1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 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2. (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解析】【分析】(1)本首诗,“潇潇”和“淅淅”拟声词,“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因此,诗中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分析出孤独寂寞之情。

故答案为:⑴ 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⑵ 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

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3. (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这首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绘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仔细阅读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在屋破漏雨、经历丧乱的艰苦处境下,备受煎熬、难以入眠的痛苦心境,以及心系天下寒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的理解识记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大意,然后才能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分析其中的事件、典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具体分析诗句所写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答题技巧:第一步,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境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 (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 “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5. 示例:“我”是一个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人。

【解析】【分析】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看出“我”是一个年老体衰的人;“卷我屋上三重茅”看出“我”是一个经济上比较窘迫的人;“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叹息”里面既包含对自己境遇的感叹,同时也包含着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怜惜,看出“我”是一个关心家国百姓的人。 故答案为:示例:“我”是一个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人。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情感。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情感。

6. (1)微风轻拂,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阴浓”二字,表现树的繁茂,又暗示此时烈日炎炎;“入”字表明晴空骄阳,池水清澈,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清晰可见。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要抓住“帘动”“微风”“蔷薇”等几个意象来描绘春风拂动,满院飘香的美好景致。诗句表达了作者欣赏夏日美景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阴浓”既写出了树木繁茂、浓阴蔽日的景色,又反衬出夏天里的烈日炎炎的特点,“入”字写出清空烈日下,楼台倒影在池塘中,反衬出池水的清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夏日里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微风轻拂,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⑵“阴浓”二字,表现树的繁茂,又暗示此时烈日炎炎;“入”字表明晴空骄阳,池水清澈,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清晰可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7.B

解析: (1)《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

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2)B

【解析】【分析】(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日暮酒醒人已远”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满天风雨下西楼”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故答案为:⑴《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对比阅读。通读两诗,明确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结合主题“旷达乐观情怀”即可知道应选择B。

8.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解析】【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

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方式的把握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感情。

9. (1)君王不可见

(2)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并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解析】【分析】(1)结合注释①分析,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宫里的芳草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而一代暴君隋炀帝终被历史前进的激浪吞没了,故而作者表达的是怀古伤今的主题,发出了“君王不可见”的慨叹,写出了一种严峻无情的历史法则。

(2)“犹带罗裙色”意思是还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二字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内容上,“犹带”二字更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见芳草而忆罗裙,写出昔日“春草宫”的繁华,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故答案为:⑴君王不可见;

⑵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并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⑵本题考察了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C

解析: (1)C

(2)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解析】【分析】(1)C项,“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表述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表明时间不是清晨。故选C。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这里运用心理描写,“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

盾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出选择;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附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1. (1)一任:任凭。零落:凋谢。

(2)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不倚)的高尚情操。

12. (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13. (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14.B

15. (1)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2)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16.D

解析: (1)D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17. ①《式微》中的“归”表达的是主人公不堪苦役,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愤懑、悲哀的情

感。②《渭川田家》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人与物皆有所归,反衬出诗人独无所归,独自苦闷伤感,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

18. 《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19. (1)舟行江上,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诗人任凭船儿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荡漾。 (2)“风光满扬子”,诗人只是“卧”“闻道”,可见诗人行舟的目的是“登楼望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0.D

解析: (1)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理顺语序。“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人家(家家)飘出的香风卷起珠帘。描写秋光中荷香香飘极远。所以正常语序应为:十里香风卷珠帘。

(2)D.理解不正确.“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富有变化,丰富多彩,不是雄伟阔大。

故答案为:⑴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⑵D

【点评】⑴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顺语序。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牛腿,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选项要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