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断让位,牺牲小我,保存革命实力
1911年的武昌起义,实际上是革命党人策动清庭驻汉新军举行的一次武装暴动。武装起义的胜利震惊全国,南方各省军政要员在革命党人影响下纷纷宣告独立,促进了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满清统治岌岌可危。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在各省代表的拥戴下于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建立起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敲响了统治旧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此时,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仍在北京苟延残喘,大军阀袁世凯任清朝庭总理大臣要职,手握军政大权,威胁革命政权的生存。时隔不久,就发生了南北对话,在袁世凯公开答应“逼清帝退位”和“绝对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致使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单从这个历史事件来看,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但我们再来考虑当时历史背景就不难发现,当时袁世凯手握军权,还有强大的帝国主义的支持,若此时当即与袁世凯翻脸,即使有各个省份的“革命党”(据我看来很多都还对革命持有观望态度,摇摆不定)的支持,也好比以卵击石,难以取胜。不仅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远远孙中山落后于袁世凯,就连人民群众都对国事漠不关心,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存在维护旧有制度的心理。这也是旧中国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诟病。试想:在这个大环境下,仅仅凭弱小的革命力量怎么能够对抗强大的袁世凯?由此看来,让位于袁世凯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是保存革命力量的重大决策。
二、实力弱小,勇往直前,团结革命力量
虽让位于袁世凯,但此后一年多,孙中山仍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 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 ,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 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 ,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月发动二次革命 ,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 ,孙中山在东京团结了国民党残部组织中华革命党 ,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 ,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虽然中华革命党是二次革命失败后长期坚持武装桃花源斗争的唯一正当,但由于他忽视民族主义为提出反帝国主义的要求,组之上有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组织上有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军事上实行脱离人们群众冒险主义,这样一来中华革命党成为一个少数人的狭隘团体,没能组织和领导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
三、时运不济,操之过急,憾别革命事业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 ,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
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 ,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总结前几次革命的失败,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在革命时经常犯的一个大错,那就是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单靠革命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当孙中山领导革命时,人民群众依然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民族意识依然没有被唤醒,这样的革命显然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当我们将孙中山革命事业放到当时当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观照,可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1,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不仅不是决策大失误,而且是历史大功绩;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失败是历史的安排、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失误所能造成;3,导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三大客观因素是——悬殊的正反力量对比;强烈的政见落差和冥顽的思想障碍;缺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时势造了孙中山这个英雄,同时孙中山这个英雄也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打开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大门,让人们了解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腐朽与堕落,对解放人们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