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古诗文大赛1-14

2014古诗文大赛1-14

来源:星星旅游
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2.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

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1] 注释

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4.接:接触。 5.上:指唐太宗。 6.去:除掉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大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最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责:要求 ④至:最,极端 ⑤好:喜欢

⑥耻:以⋯⋯为耻 2.翻译:

①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 ②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然。”黄帝

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恰巧。 (6)涂:通“途”,即路。 (7)若:你。

(8)然:是的,表应答。 (9)所存:所在的地方。

(10)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 (11)非徒:不但,不只。徒:仅仅 (12)为天下:治理天下。 (13)辞:谢绝。 (14)夫:发语词

(15)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 于“于”、“与”、“跟”。 (16)而已:罢了。 (17)稽首:叩头。 (18)去:除去,除掉。 (19)徒:仅仅 (20)为:治理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金壶丹书 原文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如若⑤言!食鱼无反,则恶⑥其鳋⑦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⑧不远也。”晏子⑨对曰:“不然⑩。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⑪,则无置不肖⑫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⑬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⑭;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⑮也,不亡何待乎?”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注释

1 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 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 发:打开。 4 反:同“翻”,翻转。 5 若:代词,这个,这样。 6 恶:讨厌。 7 鳋(sāo):鱼腥味。 8 道:路程。

9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 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的。 11 驽马:劣马。

12 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 何以:为什么。 14 闾:里巷的大门。 15 鄙[2] :庸俗,浅陋 16.《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7.书:现指言语。 18.道:治国之道 19.反 :同返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5.黄耳传书 原文: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据《述异记》改写) 译文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

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文化常识

驿路。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代的公路差多了。在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比如或50里,或100里,设一个站头,叫“驿”。在驿站上备有马,叫“驿马”;备有马车,叫“驿车”。官府如有紧急公文要传送,或追捕

[1]

要犯,送信的或缉拿的可利用驿马或驿车一站一站调换,迅速前进。 标题解析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注解 1. 黄耳:犬名。 2. 书:书信。 3. 官:做官,名词作动词。 4. 名:命名。 5. 驰:奔跑。 6. 反书:回信。反:同“返”,返回。 7. 息:停止,休息。 8. 余:多。 9. 畜:养。 10. 京师:京城。 11. 疑:怀疑。 12. 戏:开玩笑。 13. 语:对„„说。 14. 不测:意外的事故。 15. 携:携带。 16. 盛:放。 17. 系:绑。 18. 即:马上,立刻。 19. 冢:碑墓。 20. 久:时间长。 21. 取:取得。 22. 名之曰:取名为。 23. 驿路:古代通行驿车的大路。

24. 机官京师:省略句,应为“官于京师”。 25. 盛以竹筒:省略句,倒装句。 26. 系犬颈:省略句,应为“系(之于)犬颈”。 27. 五旬:五十。

6.杨生之犬 原文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曰:“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者畜一犬,怜惜甚至,常以自随。后生饮醉,卧于荒草之中。时方冬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匝嗥吠,生都不觉。犬乃就水自濡,还即卧于草上。如此数四,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注释

1.爱:喜爱。 2.俱:一同。

3.泽草:低洼的水草之地。 4.觉:醒。 5.方:正。 6.尔:这。 7.暗:黑夜。 8.彻:通,直到。 9.出:使„„出来。

10.目:递眼色,使眼神。 11.系:拴。

12.太和: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 13.广陵:古地名,今江苏扬州市。 14.燎原:指野火旺盛。 15.周章:(急得)团团转。

16.周旋跬(kuǐ)步:意为杨生周围走来走去洒水;跬(kuǐ),半步。 17.却后:过后。 18.畜:饲养。 19.行:行走。 20.止:停止。 21.号:大声喊叫。 22.得:能够。

23.引:伸。

24.顾:回头张望。 25.涸:水干。

文言知识

月。文言中的\"月\"“指”月亮“、”日期“(如一月等),这与现代汉语是一样的。”月”又可指“季节“,上文”冬月“指冬季,不可理解为冬天的一月 燎原:指野火旺盛。 周章:(急得)团团转。 跬(kuǐ):半步。 曾:多次

原文出处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它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1]

启发与借鉴

动物亦有灵性,不要小看它们。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

7.和尚敬茶

和尚敬茶是选自蒲松龄先生小说《聊斋志异·卷六·鸽异》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寺庙如此清静之地,竟也变得趋炎附势。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希望得到他的称赞。显贵的默不作声。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显贵的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拿着茶杯手一抬说:“太烫了!” 解释

(1)以:凭借、因为 (2)然:而且

(3)蓄:储蓄 (4)至:到 (5)恭:恭敬 (6)冀:希望 (7)及:以及 (8)进:进献 (9)待:等待

(10)铛臼:烹茶的工具 (11)伏谒:拜见 (12)惑:迷惑不解 (13)恒:常常

(14)然:„„的样子 (15)其:其中 (16)甚:很,非常 寓意

结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热。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

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和尚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趋炎附势,虽是和尚,原该断绝尘缘,内心却依旧是世俗至极。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其中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就不会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C )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

5.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按照人的贵贱来区分,应该要一视同仁。 6.本文的僧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才却势力,虚荣有没有耐心的人。

8.蛇蜃化石 原文

治平①中,泽州②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③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④所化,如石蟹之类。

注:①治平:宋英宗年号

②泽洲:今山西晋城一带

③程伯纯: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④蜃:传说中一种像蛇而又有角的动物。蜃,音shèn。 久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代词,指土中一物 乃:原来是 遂:于是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蜿蜒曲折像龙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触摸它,原来是石头。村里人缺乏知识,就把它敲碎了。当时程伯纯担任晋城县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鳞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变化的,如同螃蟹变成石蟹那样。[1]

作品赏析

这则笔记记述了泽州发现的蛇蜃化石。这种化石形状“蜿蜒如龙蛇”、“鳞甲皆如生物”,从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应当是一种古爬行动物的化石。远在数亿年以前的地质古生代,我国北部曾经是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代乔木,也栖息着各类爬行动物。后来,地壳变迁,气候转寒,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于是相继消亡了。一部分遗骸被埋葬到地壳深处,成为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化石。泽州发现的那段化石应当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相关练习

村民开始见到化石时“畏之不敢触”的原因是此物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

9.父子性刚 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注释 俱:都 遣:派 市:买

值:适逢,恰好碰上,遇到 遂:于是 良久:很久 姑:暂且 之:到

谓...曰:对···说 将:将要 入:进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时回家的原因是: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10.韩信主考 原文

宋壬戌科,秦桧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一士答曰:“是韩信。”人争辩其非。士笑曰:“若非韩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 翻译

南宋壬戌年的科举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熹,侄子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当时人们愤恨交加,追问那时的主持考试的是谁。一个读书人说:“是韩信。”人们争相辩论他说的不对。他笑着说:“如果不是韩信,怎么会只取三秦呢?”[1] 注释

(1)科:科举考试 (2)登第:考中

(3)知贡举:主持考试的人

(4)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5)时:当时 (6)岁:那个时候 (7)为:是 (8)若:如果 (9)非:胡说 常识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废除科举制度。

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

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11.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xí)朋(1)从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伐:讨伐,攻打。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耻辱。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25.乃:于是。 26.道:道路。 27.从:跟随。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

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的内涵是什么?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2.古人铸鉴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注释

铸:制造。 鉴:镜子。 则:就,便。 令:使,让。 微:略微。

而:却,但是,表转折。 纳:获得。

比:一旦。

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 所以:„„的原因

13.鼠作人语 原文

杨劝农春卿夜读书,有鼠出跃书几⑪上,忽投膏罐中。杨子取一方木覆⑫之,随突⑬以⑭出,环书册走不辍(5),作人语曰:“油着!油着!”杨笑起曰:“吾避汝。”燕城阁前晌午市合,更忙猝不能过,即擎虚器(6)云:“油着!油着!”人即开避。故鼠亦云云。闻者为笑。 译文

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时,有只老鼠跳到书案上,忽然间跳进了油膏罐里了,他就用个木板想盖住老鼠,结果老鼠突然顶开木板出来了,绕着书不停地跑,学人说话:\"蹭住油了啊!蹭住油了啊!\"杨笑着说: “我让路给你。”第二天中午集市上人很多,老鼠过不去就拿个空坛子喊:“打油!打油!\"人们就躲开了。因此老鼠就一直在说这些。听到的人都在笑这件事。 注释

(1)几:书案。 (2)覆:盖住。 (3)突:顶开。

(4)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5)辍:停

(6)虚器:空坛子

14.废弈向学 原文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 选自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译文

魏国的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城,他因为下围棋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拿着蜡烛照着下棋,仆役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甄琛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让我替你拿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意愿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魏国人)那去借书研究学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有长进了。

词语解释

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辞别,辞去。 执烛即不敢辞:推辞。

甄琛:北魏中山毋极(今河北无极)人,字伯思。下文“赤彪”也是北魏人。 举:应试科举。 都:京城。 以:因为。

弈棋:下棋。 止:停止。

苍头:仆役,仆人。 睡顿:倦极假寐。 仕宦:做官。 即:那就。

乃:副词。却,竟然。 向京:来京。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许:处所,地方。 假:借。

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日:一天天。 优:好,长进。 或时:有时。 执:拿着。 杖:用木杖打。 颇:特别。

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