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言发展与家庭教育策略

来源:星星旅游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家庭教育的策略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的发展是婴幼儿智力发展的表现,是鉴别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语言还能帮助婴幼儿感知事物,有意识地去注意环境、记忆所见所闻、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语言教师。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便会时常在其耳边说:“你好,你是我的小宝宝。”“来,让妈妈抱一抱。”“亲亲爸爸吧!”等温柔甜蜜的语言,虽并不是有意识地教他们说话,但孩子却在这不断的语音刺激中,受到语言的感染、积累听和发音的经验,在经过与父母的互相模仿、自己偶然性的模仿后,慢慢过渡到主动模仿。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等孩子稍懂事时,就会模仿父母的话语和声调,不断地堆砌着建造语言的基础。当孩子经历听——发音——模仿练习——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时,孩子就渐渐地踏入了语言的世界,父母的教育成果就会不断地呈现出来。因此,了解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阶段的各种特点,掌握家庭语言教育和训练的策略,利用这种亲子关系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人,是最成功的语言教师。 一、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一)准备阶段:语言基础的建立。

婴儿最早的发音是他出生后的第一个哭声,在以后的3个月里,婴儿会以各种自发的声音,表示自己身体和情绪方面的状态,如高兴、舒服时的“啊”、“哦”、“噢”等,不高兴、不舒服时的“嘿”、“呒”、“嗯”等。

当婴儿到6个月时,会发出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如“啊——”“哦——”等长音,婴儿到7—8个月,能发出“妈—妈—妈”“哒—哒—哒”等连续性音,算不上什么语言,只是发音机能上的锻炼和语言的练习准备,。 (二)语言条件反射阶段:语音——动作的连结。

婴儿到7—8个月后,对一些特定的语音能做出相对稳定的反应,如听到叫自己

的名字能回头或以笑来回应,听到“再见”会摆手,听到“欢迎”会拍手等。这是婴儿语言条件反射的建立,它使孩子有了与成人沟通、交往和学习语言的可能性。 到9—12个月,婴儿开始有了模仿语言能力,母亲张大嘴说“啊——”,婴儿也跟随母亲张大嘴“啊——”,这是有意识的发音,实际上是学习说话的开始。这段时期和孩子说话是相当重要的,成人能发的音孩子基本上都能模仿,别以为孩子听不懂,而他们却在感知声音、积累发音的经验。

(三)单字语阶段:说较易发音、有一定意义的字。

婴儿到了1岁—1岁半,已由不知意思的发音,渐渐到说出有意思的话来,对自己身边的事很感兴趣,逐一地学习发音,开始掌握一定量的常用词汇,记住学来的话,将它们当作沟通的工具,如“妈妈”“水水”“球球”等。

这时婴幼儿所说出的多是重叠的名词,且有多重的意思,如“水水”可能是“宝宝要喝水”、“杯子里有水”,或用水干些什么事等;有时是以“声音”的特征来代称某一事物,如“嘟嘟”可以象征“这是车车”、“车车来了”、“我要车车”等意思,成人只有在具体情景下才能理解。虽然还未能自己说话,但对成人说的话,大部分能理解,只要说“拿车车来”,他就能将玩具车拿来。

婴幼儿到了1岁半—2岁,会出现双字语句和多词句,除了名词外,也有形容词和动词,如“花花、靓”,“车车、开开”,他们的语言不只是发音,而是在模仿成人的基础上学习其意义。当然,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够有条理。 (四)造句阶段:开始与人沟通。

到2岁—2岁半,婴幼儿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基本词汇,可以说出简单句,能较清晰地、准确地回答简单的问题,能用“糖果、妈妈、给”,“果果、好大、好吃”等约6—10个字的语句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对与人交谈有浓厚的兴趣,孩子很好问,“是什么”的问题常在孩子嘴边,这类发问除了想要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以外,与成人沟通也是他们的需要,在沟通与交流中,

孩子的词汇、口语进步很快,“你、我、他”的人称观念开始建立,能确实地了解语词所代表的意义。

以模仿妈妈说过的话为基础,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婴幼儿曾听过妈妈在赞扬自己时说过:“对了。宝宝真乖!”当妈妈回答了孩子提的问题或做完事情时,他也会说:“对了。妈妈真乖!”

(五)口语学习阶段:语言逐渐活泼。

2岁半—3岁的婴幼儿,能使用更多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所见所闻。虽讲述时会发生一些词语的错漏现象,但也能用上“因为”“所以”“如果”“以后”等连接词;其好奇心更强,“为什么”成了他们的口头语,“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孩子这时的特征。

到3岁末,婴幼儿语言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概括性,可通过语言认识直接经验所得不到的东西,如在听故事中知道“雪是白色的”“雪是冰凉的”,还可以用“等等我,走吧!”“我先上厕所”等有声语言显示其思维的结果,以语词调节自己的行为,使活动更有随意性和目的性。 二、 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策略

语言能力是智能水平的重要标志,又促进智能发展。掌握一定的婴幼儿语言教育策略,对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一) 声音的训练

婴幼儿感受语言的最初能力是听力,发音是学习说话的基础,按语言发展的规律看,声音的训练有听和发音两方面。1岁前孩子听音、发声练习时最首要的。因为,这是婴幼儿接收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在听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后,不断地对比和调整自己的发音,从而学习说话。除了帮助孩子建立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之间的关系外,还给幼小的孩子一种安全感,消除他们刚来到人世间的那种陌生不安的情绪,尽快地建立起亲子的关系。

1. 家长应提供优质的发声玩具或能发出滴答、叮咚声的物体,每天和孩子一起玩耍,让其听不同的声音,提高听觉的敏感性,特别是1—3个月时。

2. 在孩子情绪好时,家长可从不同的方向叫孩子的名字,开始可让孩子看到成人,慢慢过度到只用声音逗引他,使他跟踪声音。

3. 每天让孩子听一段悦耳的音乐或儿童歌曲,家长轻柔地抱着孩子或拉着他的手,跟随着音乐“跳舞”。

4. 结合家庭的日常生活,指导孩子建立语言和自身行动的有机联系。如示范摆手时,说“再见”;穿衣时,用讲述穿衣的过程,要求孩子配合成人的动作,如“伸出手”、“抬起脚”等;成人尽量对孩子多说话,即使他们一时听不懂也没关系,孩子在多次接触同一动作的基础上能把动作和词义联系起来。

5.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身动作和语词联系的同时,还须帮助孩子建立对外界事物形象和词之间的联系,如一边和孩子接触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体,一边和孩子说:“这是爸爸。”“这是灯。”久而久之,当父母说出人和物的名称时,孩子就会用手或用眼指向人和物。

6. 多用孩子的原始发音与孩子说话,“啊”、“噢呜”、“嗯咕”等,最能 引起婴幼儿的共鸣与反应,当孩子情绪好时,这是很好的反复强化的发音练习。父母面对面地模仿孩子的语音,婴儿在听到父母的声音时,会注意看父母的嘴巴,能及时地对自己的发音进行调控,跟着成人模仿发音。 (二) 词和句的学习

词汇是建筑语言大厦的砖瓦,是孩子学习说话的基础之一,词汇的学习在婴幼儿1岁—2岁之间尤其重要。然而,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直观和形象的,只能在视、听、触摸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去认识事物、学习词汇。

1. 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新词,每次遇到对于孩子来说是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动,都把其名称和有关词汇告诉孩子,使其理解事物形象和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及其意

义。

2. 在认识具体事物学习各类名词的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结合各种动作学习动词。如吃饭、穿衣时,学习“吃、穿”等动词;在玩球时,学习“拍、踢、打”等动词。

3. 多和孩子做语言游戏,如用婴幼儿易看懂的图片,玩看图学词的游戏:把图片放进小盒子或小布袋里,孩子摸出一张说出其名词和图片内容。利用家里的各种物品和孩子玩“买卖”游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集中地教孩子学习更多的词句。用玩具吸引孩子,边游戏边学动物的叫声或句子:“小狗叫”“汪汪汪”,“这是小鸡”“叽叽叽”。

4. 当成人和孩子沟通时,应注意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词语,少用“儿语”,不重复孩子错误的语言,多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许多事实证明,在标准的普通话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所使用的语词较准确,所说的句子较完整,其口语和思维能力都较强。说话时成人还应注意口型的变化,以便孩子模仿,也可让孩子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情形,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5. 帮助孩子把所学习的词语组成句子,引导孩子说简单的完整句子。如孩子想要皮球而只说:“球”时,成人应问孩子:“宝宝要什么?“谁要皮球?”这类语言和情景相结合的方法,是最好的、最必要的方法。

(三) 语言环境的创设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经验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影响很大,决不能忽视。

1. 建立愉快的家庭语言气氛,对孩子的发音、学习词汇和表达,多鼓励和表扬,家长应以一种童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温和的、有效的语言刺激,使孩子没有负担、轻松地掌握语言。

2. 布置一个有情趣的游戏角,放有娃娃、电话、餐具、木偶、画册、图片等,经常和孩子进行表演、打电话、看图书、讲故事等活动,从游戏中发展孩子的语言。

如:家长和孩子进行“过家家”游戏时,家长扮演“孩子”,孩子扮演“爸妈”,在这种与父母角色的暂时调换中过程中,婴幼儿模仿成人语言的机会就更多了,口语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3. 让孩子与不同的人交往对学习语言很有必要。孩子接触的人越多,所习得的词汇越丰富,语言活动越频繁,其思维越活跃,智力发展也越快。

4.经常播放有简短儿歌、童谣的录音给孩子听,使孩子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不断地接受语言的刺激,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 语言的记忆

婴幼儿语言学习必须经过对语言信息的记忆、积累过程,应注意孩子语言 记忆能力的培养。

1. 多给孩子念三字到五字,两句到六句的儿歌;讲有语言重复出现的故 事。如:年龄小的孩子学儿歌“小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等孩子年龄稍大,增加“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以提高其能力。

2.把孩子所认识的事物,用描述性语言把其主要特征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猜出这一事物。简单的谜语能使婴幼儿对已有经验产生联想,各种事物常在脑里浮现,有助于他们在与别人交流时语言信息的储存与提取。

3.多利用各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让孩子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听一听、嗅一嗅、做一做中感知事物,学习代表事物的词语,更好地记忆语言。 (五) 提问的技巧

想要不断提高婴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层次,提问是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与人交流、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提问,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有不同的影响。

1.描述性提问:如“有谁、有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在做什么、有什么表情”等。这属于感性认识的提问,帮助婴幼儿对所学内容有初步和基本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表象和信息,对孩子细致观察、清楚表述某一事物有帮助。

2.判断性提问: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是一样”等。孩子须根据观察的情景做出相应的综合判断,对其思维的准确性、精细性与周密性都有帮助。

3. 推想性提问:如“他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将会怎么样”等。要回答 这些问题,孩子需要根据对涉及问题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推理,对其思维的逻辑性很有好处。

4.想象性提问:如“你会想到什么、之前有什么、后来怎么样、像什么”等。孩子的回答大多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的事物,是对其思维流畅性、发散性的启动。 5.追究性提问:如“为什么、是什么道理、怎么知道的”等。孩子要说出对某一问题的依据,由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入到事物的内部去进行思考,使孩子思维更具有可行性和指向性。

在0——3岁婴幼儿的语言学习中,最常用的是描述性的提问,以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经验,储存大量的语言信息。成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同一个问题反复地问孩子,如宝宝在拍球时,问“宝宝在做什么”、“谁在拍球”、“ 宝宝在拍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孩子的语言能力会提高得更快。家长最初应以简单的问题去引导,随着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切不可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 (六) 亲子共读

婴幼儿图书阅读是指其借助于有生动活泼、色彩变化的图像,在成人帮助与指导下,理解低幼读物内容的一种视听结合的过程。孩子的图书阅读与成人所认为的阅读不能等同,婴幼儿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只要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及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都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只是图书中的

形象与色彩,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只按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阅读难度会加大,孩子阅读兴趣会减弱。成人的情感、言语是婴幼儿喜欢看图书的重要影响因素,故应定时、定人、定内容地去指导孩子阅读图书,培养其阅读的兴趣与行为习惯。 1.亲子共读——孩子与家长一起看图书,边看边听父母的描述、解说图书内容的阅读方法。其优点是在一对一、亲密无间的气氛下进行阅读,家长与孩子能有较大的自由度,更好地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

2.看书讲故事——父母与孩子同看一本大图书,或每人一本内容相同的小图书,边听父母讲述故事边翻看的阅读方法。其作用是帮助婴幼儿学习按顺序观察画面,学习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翻书的技能,培养留心听讲的能力。 3. 看书听朗读——婴幼儿边翻看熟悉的图书,边听成人朗

读书上的说明语,进一步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它能使婴幼儿利用熟悉的图书,在画面、文字、口语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联系,初步了解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培养对文字的兴趣。

4.听词语找图——让婴幼儿按成人语言提示,如:“请你把小白兔找出来。戴红花的小白兔在哪里?”从许多画片中找出相应图片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培育观察、辨认能力。

5.听故事找图——成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婴幼儿按故事的情节,找出相应画面,以检查其对图书内容是否理解的方法。这对婴幼儿的观察、注意、倾听、理解等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拼图——把婴幼儿熟悉的图片,剪成三至六片(剪裁的片数按年龄及能力而定),拼出相应图片的方法。它能培养孩子识别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图案不同维度的空间转换等能力。

7.看图书做游戏——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与父母一起先按图书的主要情节进行游戏,让婴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再去看图书;二是婴幼儿已理解了图书内容,在有故

事情节的环境中重现内容。这能使孩子们较快地理解图书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感。

8.扮演书中角色——在父母的帮助下,把已熟悉的图书故事以纸偶、木偶或自己扮演等方式表演出来。这对婴幼儿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9.指读书名与文字——每次阅读时,让婴幼儿用食指指点着图书封面的文字,跟随成人读图书的名称,经过反复的指读以达到辨认汉字的目的。这能强化婴幼儿对文字的感受性,培养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婴幼儿的读物应是短小的,内容是简单的,与孩子的行为教养有关;采取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必须学习的、简单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把动植物和非生物拟人化出现,更符合孩子的情感、情绪和认识水平;故事情节有节奏感、幽默感,可以采用虚构的、不拘于传统的故事表现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