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轻松学习
作者:杜鹏飞
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12期
每一门课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授课方式应各具特色。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并最终决定着课堂效果,尤其是将人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的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个人的心情,无一不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流程和效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呢?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微笑带入课堂
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镇住学生以树立个人威严,常常神情严肃、冷若冰霜,给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课堂上自始至终是严肃、紧张、静寂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一个个要么小心翼翼、噤若寒蝉,要么目光呆滞、无精打采,被动地听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趣味性和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目光都可以营造宽松的环境。用快乐的气氛来感染每位同学,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此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神经细胞,来攻克学习过程的一切障碍,激发其潜能,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这正如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都留在教室之外,把快乐微笑带给孩子。 二、把自信带进课堂
自古以来,文无定论。语文课中的每一个问题,应当得到灵活拓展以体现学生个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应当向学生提供所谓的参,更应杜绝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会左右学生的思路,而且在无形中也会扼杀学生的天性、潜能和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回答,对于学生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给予点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上《范进中举》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对于这一个突如其来的怪症,当众人都束手无策时,为何报录的人能想出治病的良方呢?过3分钟,有一男生举手回答说:“因为报录的人识字多、有主意,而邻居不识字。”很显然,答案和我预想的相差甚远。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报录的一定识字比邻居多呢?但是你能从识字、见识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是积极的方面,值得肯定。”我的话音刚落,那个小男生又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他说:“因为报录的经常给人送喜报,以前见过这类事。因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为了中举而发疯也不是范进一人。”多好的答案!我带头鼓起了掌。如果对这个小男生第一个回答,就给予全盘否定,并且训斥甚至讥笑他答案的愚蠢,我想接下来他不会那么快想出来,而且还敢如此勇敢地举手。因此,笔者认为应把自信赋予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立自强。 三、把语文艺术带入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语文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灵性与艺术的传递。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许多语文教师喜欢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搬上黑板,并重点强调让学生记下,而许多学生只是呆板地记、背,然后理解多少就收获多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许多教师很茫然。其实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过:“教育艺术就是一种用教育使人感到快乐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特殊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化为直观的形象,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分析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内在的心灵美,并不断升华人物思想感情、情操,揭示其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内涵,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感悟文字的美,进而去创造美。教师应让语文的课堂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无穷的乐趣。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同学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四、用爱激励学生进步
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思想上,教师应努力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教师如果只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就会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这个群体,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这种爱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学优生帮助后进生,表扬优秀的互帮小组;教学中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后进生考虑,注意因材施教,对学生分阶梯设计问题;课堂提问,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教课中,使其有较少时间开小差,进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口语交际,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思维活跃、勇敢自信。不失时机地把问题留给他们,时刻关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让他们自信地举起小手,勇敢地抬起自信的头颅、射出渴求知识的目光。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改变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双沟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