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期 (总第32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 No.2.2013 Social Science(Bimonthly) (General No.32) 试论《醒世恒言》的道教情怀 刘婧芳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醒世恒言》中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1/3,可见道教文化对整个作品的影响甚大。主要 表现在对作品内容、艺术以及编者情感三个方面的指向性。就内容指向性来说,集中表现在道教神仙信仰、 道士与道教理想几个方面;就艺术指向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意象、想象力和整体艺术风格三方面;就情感指 向性来看,主要体现了编者冯梦龙的“情教观”,并实现了个人精神的一种抚慰。 关键词:《醒世恒言》;道教文化;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3)02—0088—04 On the Taoist Concern of¨Awaken the Common Saying¨ LIU Jing—f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Awaken the Common Saying”has one third in its table of contents cover the Taoist culture.which shows the great impact of the Taoist culture on the whole work.This impact is mainly presented in the directivity of three elements: content,act,and editor emotion.Content directivity concentrates the expression in the immortal belief,priests and Tao- ist ideal aspects;artistic directiv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magery,imagination,and the overall art style;editor emo- tion mainly reveal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Feng Menglong who is the editor,achieving a personal spiritual soothing. Key words:”Awaken the Common Saying”;Taoist cuhure;directivity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民 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 俗、文化和生活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教黄老之 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 仙诸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伦 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 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 系。” 从这个解释中可见道教内涵丰富、系统性 如王利器所言:“道教的斋醮科仪、占b方术、神仙 崇拜和感应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当 中,甚至‘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起了不小的作 用’。”_l 的确,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文化的根柢 全在道教” 2 ,而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尤 其深刻。其中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就比较明显地 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且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强,所以道教文化首先对我国古代小说内容产生深 刻的影响。 、内容指向性 罗传芳先生在《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对 “道教”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他认为:“所谓道教, 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崇拜为特征的 收稿日期:2012—12—09 首先,道教的神仙信仰影响着《醒世恒言》的 内容。道教信仰中追求的是长生成仙,而且道教属 于多神教,有自己的神仙系统。这些神仙本身的外 貌形象、出场环境描述就成了《醒世恒言》很重要 的内容,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了其各自的职责和影 作者简介:刘婧芳(1988一),女,山西原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一。 88— 响。如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忽然祥风微 拂,彩云如蒸,空中音乐嘹亮,异香扑鼻,青鸾白鹤, 盘旋翔舞,渐至庭前。云中正立着司花女,两边幢 幡宝盖,仙女数人,各奏乐器。”_4 再如卷四十《马 当神风送滕王阁》中“忽闻水上仙乐飘然而至,五 色祥云从天降下,浮于水面,看看来到王勃船边。 众人皆惊。只见祥云影里,幢幡宝盖,绛节旌旗,锦 衣对对,绣袄攒攒,花帽双双,朱衣簇簇,两行摆开。 前面有数十人,皆仙娥玉女,仙衣灼灼,玉骊珊 珊。”_4 可见女仙人出场往往伴随着音乐、祥云, 而且排场很大,可谓是一大盛况。“神仙”往往与 “救世”联系起来,在许多民众心中已经把道教神 仙当作了生活中的救世主,他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 困难,实现某些愿望。《醒世恒言》中提到的神仙 在民间就实行着这样的职责。《灌园叟晚逢仙女》 中老叟秋先爱花如命,喜欢搜集各种奇花,日积月 累便有了一个自己的花园,他又本着“生平不折一 枝,不伤一蕊”E4150的宗旨,对自家园子的花珍爱倍 加,更不让外人进园子欣赏。然而宦家子弟张委带 着奴仆闯进园子,看见园中鲜花盛放,欲霸占秋先 的花园,秋先不答应,这些无赖便对花进行了践踏。 正值秋先悲痛之际,女仙出场了,她用仙术挽救了 花,且比从前更加好看,还帮助秋先惩治了张委等 人。在《独孤生归途闹梦》中,遐叔祈求巫山神女 帮他托梦给家中妻子白氏,而白氏果然梦见神女的 相告,这样便为相隔甚远的夫妻互通了消息,解决 了他们互相牵挂担忧的问题。 其次,道士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道士 人们可以了解道教法术,道士发挥的社会职能更加 接近民间百姓,特别受到百姓的重视和青睐。具体 来看《醒世恒言》中的道士,“却仿得成都府有个道 人李八百,他说是孙真人第一个徒弟,传得龙宫秘 方有八百个,因此人都叫他做李八百。真个请他医 的,手到病除,极有神效。”C4136o可见利用道术解决 疾病问题在民间甚是流行。“驱逐妖邪”也是道士 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太尉 两次请道人帮忙,第一次请灵济宫林真人手下的徒 弟王法官作法战妖邪,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又请来 五岳观潘道士。总体来看,《醒世恒言》中的道士 形象都是正面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济危扶困 的重要作用。 再次,《醒世恒言》对道教理想的体现十分明 显。陈耀庭先生在《逍遥与达观——仙与人生理 想》中写道:“仙风道骨,克己度人——道教的人格 理想。”[5]l 的确,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的终极目 标,所以道教神仙往往以度人成仙为第一功德。但 是这个成仙的过程是艰难的,“‘仙风道骨’的人格 也是逐渐认识,逐渐展现,逐渐完成的。在这个 ‘逐渐’完成的过程中,追求‘仙风道骨’的学道人 可能会不断出现缺点和错误,并在领悟以后,不断 改正缺点和错误。对于自身缺点和错误的认识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悟道修真的过程,是一个 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Jl 如卷三十七《杜子春 三人长安》中,杜子春生性豪爽,喜欢奢华,挥霍无 度。当他穷困后到长安找亲戚帮忙时,却没有人愿 意借银子给他。倒是偶遇的一陌生老者愿意给他 三万两银子,然而他很快又挥霍完了;再入长安城 遇老者,老者给他十万两银子,而他再度挥霍至尽; 三人长安城,老者给他三十万两银子,此次他立下 誓愿要痛改前非,于是“把那扶兴不扶败的一起朋 友尽皆谢绝,影也不许他上门。方才陆续的将典卖 过盐场客店,芦洲稻田,逐一照了原价,取赎回来。 果然本钱大,利钱也大。”[4]543当杜子春应三年之约 来到华山,方知先前老者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欲 度他成仙,先对其进行了考验,然而杜子春七情中 已去六情,爱情仍然未除,所以还不能成仙。此后 杜子春“把天大家私丢在脑后,日夕焚香打坐,涤 虑凝神,一心思想神仙路上。”_4j5 最终他和妻子都 成仙了。杜子春是不断完善了自我,才一步步向着 神仙路靠近,其过程是复杂的。在卷三十八《李道 人独步云门》中李清“慕仙求道”_4 如,孤身前往云 门山求仙,而他的确见到了仙人,面呈求道之情: “我李清一生好道,不曾有些儿效验。今日幸得到 了仙宫,面见仙长,岂肯空手回去?我已是七十岁 的人,左右回去,也没多几时活,难道还再来得成? 情愿死便死在阶下,断然不回去了。”_4 仙长对他 进行了考验,但因他尘心未灭,所以还得继续磨炼, 让他在人间专为小孩治病七十年,这才修道成功, 最终尸解成仙。 二、艺术指向性 “宗教与文学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姻,前者刺 激后者的想象,并提供大量神奇瑰丽的意象,因此, 尽管文学家未必都是宗教的信徒,但仍然会受到宗 教的影响。” 6 J3 《醒世恒言》在艺术方面同样受到 了道教的影响。 第一,道教为作品提供了神奇美丽的意象,集 中表现在对神仙仙境的描绘上。历来提到神仙居 所,便会有洞天福地之说。“道教认为,天、地、水、 人等皆一气化成,仙境也是‘结气所成’。不仅天 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洞天福地就 是地上的仙山。”[7]3∞在《醒世恒言》中提到的仙山 一89— 有青城山、嵩山、巫山、东岳、华山、云门山和马当 妻子韦氏最终双双成仙,都是浪漫主义的收尾。 山。在《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对东岳这样描述: “山明水秀,风软云闲。一岩风景如屏,满目松筠 似画。轻烟淡淡,数声啼鸟落花天;丽日融融,是处 绿杨芳草地。”_4]枷其中山、水、松、烟、鸟、日、杨、草 等这些意象群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 三、情感指向性 无论诗歌、戏剧,还是小说,任何体裁都渗透着 作者或编者的情感喜好,《醒世恒言》同样寄托着 编者冯梦龙的时代与个人情感。 方面,晚明是一个追求自由解放的时代,这 个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逐渐扩大, 财富不断积累,思想上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观念 相背离的“主情”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而 一《李道人独步云门》中则描绘了云门山的险,“有一 座山叫做云门山,山顶上分做两个,俨如斧劈开的。 青州城里人家,但是向南的,无不看见这山飞云度 鸟,窳儿内经过,皆历历可数。俗人又称为劈山。 那山顶中间,却有个大穴,灏濒洞洞的,不知多少 深。” 4J5 不但仙山,神仙府邸同样奇妙,“溪深水 曲,风静云闲。青松锁碧瓦朱甍,修竹映雕玉砌。 楼台高耸,院宇深沉。”“暮云笼帝榭,薄霭罩池塘。 双双粉蝶宿芳丛,对对黄鹂栖翠柳。画梁悄悄,珠 冯梦龙就对主情说持肯定态度。他在《序山歌》中 说:“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 而不可废也。”L8 可见他把情放到一个很高的地 位。在《醒世恒言》卷十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中,周胜仙与范二郎一见钟情,却被胜仙父亲阻隔, 胜仙气死昏厥,下葬后却被盗墓贼救醒,来找范二 郎却被误认为是鬼被二郎打死,范二郎因此人狱。 范二郎在狱中做梦见到了周胜仙,二人还成就夫妻 之事。临别之际,胜仙告诉二郎:“奴阳寿未绝。 今被五道将军收用。奴一心只忆着官人,泣诉其 情,蒙五道将军可怜,给假三日。如今期限满了,若 再延迟,必遭呵斥。奴从此与官人永别。官人之 帘放下燕归来;小院沉沉,绣被薰香人欲睡。风定 子规啼玉树,月移花影上纱窗。”_4J4 这里描述的日 霞仙子的府邸,其唯美神妙可见一斑。 第二,道教文化的介入给作品带来幻奇绚丽的 审美情趣,并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如王勃“正欲 归舟,忽于江水之际,见一老叟坐于块石之上,碧眼 长眉,须鬓皤然,颜如莹玉,神清气爽,貌若神 仙。”_4J5 读到这里,读者不禁想要知道后面会发生 什么事情,此老者究竟是不是神仙,他会和王勃有 什么样的交流等等,这就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阅 读兴趣。再比如日霞仙子对郑信吩咐道:“我今日 去赴上届蟠桃宴便归,留下青衣相伴。若要酒食, 旋便指挥。有件事嘱咐丈夫,切不可去后宫游戏, 若还去时,利害非轻。”_4_45 然而郑信抱着“适来我 妻吩咐,莫去后宫,想必另有景致,不交我去。我再 试探则个”【4j4 这样的态度,最终还是去了后宫。 不仅神仙仙境会给读者带来绚丽的审美情趣,神仙 事,奴已拜求五道将军,但耐心,一月之后,必然无 事。”l4 五道将军,乃东岳的属神,掌管人的生死, 他为周、范二人的真情所打动,因此帮助二人,不但 使其了却夫妻心愿,而且助范出狱。作品中神仙对 情的肯定,反映了作者对情的赞誉。不仅凡人追求 情,仙者同样追求渴望着情,《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中日霞仙子和月华仙子为争郑信大打出手,“两个 打做一团,扭做一块 J45 ’。二人同为美丽高贵的 仙子,却为了争一个丈夫扭打,完全不顾及形象,足 见她们对情的渴望之切。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 对凡人的考验与吩咐也极具神秘感,这同样是刺激 读者想象力和兴趣的有力武器,而且仙、凡两界的 时间差异又引发了时空的想象。如李清从仙界回 到人间,到了青州城发现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自家 房子也改换了,逢人便问是否知道有个“李清”,然 而无人知晓,最终才从一个瞽者(称李清为叔曾 “诗人和小说家们之所以从道教那里借来这些意 象来构筑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 乏真挚的爱情,虚幻世界的完美是现实世界不完美 的批判,充满了真情的人神、人鬼、人怪之恋是缺乏 爱的人间之‘爱’的补偿。”_6 所以作者借助道教 来寄托心中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祖)那里知道人世间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仙、凡的 时空差异给作品本身增强了玄幻色彩,也为读者提 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原序》中阐 明了他的文学教化观,他说:“自昔浊乱之世,谓之 天醉。天不自醉人醉之,则天不自醒人醒之。以醒 第三,道教文化带给《醒世恒言》浪漫奇幻的 艺术风格。无论是神奇美丽的仙山仙境,还是气质 高贵的仙人形象,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与 仙的恋情更是给作品增添了爱情的浪漫气息,如日 霞仙子与郑信结为夫妻并生有一男一女杜子春与 ,一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言恒而人恒,人 恒而天亦得其恒。万世太平之福,其可量乎?”[ ] 作品中明显表现了他的上述教化观,卷一《两县令 竞义婚孤女》中石璧“上帝察其清廉,悯其无罪,敕 封吾为本县城隍之神。” ¨。可见作者是倡清廉的。 90一 当石璧已经成为神之后,对钟离公吩咐道:“君当 传与世人,广行方便,切不可凌弱暴寡,利己损人。 天道昭昭,纤毫洞察。_4 Jl。这是作者借城隍之口来 体现教化思想。卷四中则体现了扶弱惩恶的思想, “张委损花害人,花神奏闻上帝,已夺其算;助恶党 羽,俱降大灾,_4_5 而惜花爱花的老叟秋先最终成 仙,专管人间百花。 最后,利用作品中渗透道教文化来实现一种精 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不仅丰富了《醒世恒 言》的内容,而且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寄 托了编者冯梦龙的思想与情感,这可以说是作品流 传甚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朱越利.道教问答[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鲁迅.致许寿裳[M]//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 神上的抚慰。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每 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 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 一[3]罗传芳主编.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M].沈阳:沈阳出 版社,2011. [4]冯梦龙编.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副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 者。”_9 Jl∞虽然冯梦龙的诗集今已佚,但他编纂的三 [5]陈耀庭.逍遥达观——仙与人生理想[M].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2005. 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冯梦龙是有 才之人,他后来任福建寿宁知县时政绩卓著,就证 明了他的政治才能。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坎坷,直到 五十七岁(1630年)时,才补为贡生。而《醒世恒 言》刊于1627年,即作品编纂时他是无任何职位 [6]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7]谢路军.道教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的。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只能借助作品来 实现,在《醒世恒言》的最后一卷中,“今于蓬莱方 丈,翠华居止,其内有马当山水君,举子文章贯古 今,特来请子同往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蓬莱之 佳景。” 可见王勃正是因为有才气才被神仙赏 识,由此成仙。虽处不同时代,但冯梦龙与王勃一 样同为有才之人,所以冯梦龙借道教神仙来肯定才 子,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安慰。 (上接第87页) [8]橘君.冯梦龙诗文(初编)[M].福州:海峡文艺出 版社,1985. [9]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990. 责任编辑刘晓华 四、结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汉语和阿拉伯语中代词回指 语在篇章中表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 本质和用法上存在的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在进行 两种语言的篇章理解和互译时,应充分考虑到二者 在代词回指语上所呈现出的不同性质,使得我们对 篇章语义有正确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得到理 想的译文。 注释: 重庆出版社,1991. [2]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M].上海: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庆新.语言学中的零形回指探析[J].山东外语教 学,2006(4). [4]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6]谢秩荣.阿拉伯语修辞新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2002.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0. ①译文中括号部分的词语为汉语习惯中加以省略的部分, 在译文中标出是为了指示原文结构中代词回指语的所 在。 [8]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4. ②在孤立的语境下,我们认为“他”是篇章外指称语而非篇 章内回指语。 参考文献: [10]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 London:Routledge,1990. [1]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 责任编辑一刘晓华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