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8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8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

来源:星星旅游


专题突破练8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形,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坐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

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热气腾腾。 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已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里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1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着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

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格外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邻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2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幼儿园而产生的失落和伤感。

C.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的愚昧和麻木。

D.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

2.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3.对点题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5分)

鼓书艺人

老 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3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4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5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髙潮。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5.对点题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6

答案与解析

专题突破练8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

1.C 解析 C项,“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错,文中只是表现人们爱传闲话,有些无聊的特点,“愚昧和麻木”的说法太过。

2.参考答案 ①面对刘叔帮助照顾小宝,周嫂子过意不去,做阳春面、包饺子送给刘叔,表达感谢。②面对小镇人们的议论,周嫂子害怕闲话,故意躲开刘叔,不敢面对刘叔的真情。③面对刘叔的黯然和热切,周嫂子不安、心碎,最终下定决心,勇敢地与刘叔来往。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角度是“周嫂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因此要紧扣“情感”寻找相关语句,如开始是“周嫂子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接着是面对村里人的议论,周嫂子“害怕”和“躲避”,最后是周嫂子“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与刘叔来往,向世俗闲话抗争。

3.参考答案 ①小说开头交代古镇独特的造型、街道、房屋,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塞,为下文写刘叔与周嫂子的故事以及小镇人的议论做好了铺垫。②小说结尾通过描写雨滴打在青石板上溅开水花,晶莹透明的画面,意在书写刘叔与周嫂子感情的真挚和美好,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由衷赞美。韵味悠长,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几个方面思考。如开头描写“古镇的街道短,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塞,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结尾“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由衷赞美,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B 解析 B项,“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 5.参考答案 ①描写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深刻揭露日寇的战争罪行;②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③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解析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结合“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及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写废墟上人

7

民的生活,是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结合“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他一个劲地打战”分析可知,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6.参考答案 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的内容。宝森的言行促进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的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映衬主要人物形象看,两人互为补充,真实地塑造了鼓书艺人的形象;对方宝森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折射了当时鼓书艺人的处境。方宝森的行为,也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爱国热情,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