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兼论中间业务的进展

摘 要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进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期望结合国外银行业体会,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觉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后的进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连续进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名目

第1章 导论......................................................... 0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0 1.2研究框架与内容............................................... 1 第2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3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3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4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6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缘故探究............................... 6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 6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11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缘故的探究 .................... 13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现状分析............................ 15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现状介绍 ...................... 15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面临的问题 .................... 16

第4章 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18 第5章 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大力进展中间业务....................... 22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进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阻碍............ 22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23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进展的关键.............. 25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治理责任.......................... 25 5.5稳妥治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26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进展的专业队伍........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8

第1章 导论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传统上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进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不断的进展变化,商业银行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商业银行信用媒介的角色相对淡化,而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客户的视野,也与宽敞银行客户的联系日渐紧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的进展。依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运算,全美国纳入报告的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整体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4年的9.57%快速上升,2003该比例即达到33.42%。经历了2020国际金融风暴的低谷后,该比例重新回到30%以上,2020年和2020年分别为32.51%和30.51%。中间业务正日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1、 从国际视野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时期,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与限制。

2020年9月12日,27个成员国的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该改革方案要紧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还引入杠杆比率、流淌杠杆比率和净稳固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淌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次协议最终实行,提升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阻碍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从而阻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

2、 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以后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利润必定被逐步挤压,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

近期央行已采取一系列加息、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预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2020年10月20日央行近两年来首度加息,我国开始进入升息通道,至2020年7月7日,9个月内央行差不多连续5次加息。而且央行此轮采取了不对称加息,加息前后,尽管1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未变,仍旧为315bp,但5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从234bp大幅下降至155bp,下降幅度约为1/3,银行业面临存贷利差逐步收窄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而存款预备金率从2020年1月18日起也开始上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预备金率从15.5%一路调整至创纪录的21.5%,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极大阻碍。在2020年末终止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行稳健货币的政策,以后银行信贷增速要制定出更合理的目标,专门可能要有所下降,并在较长

时刻内保持相对低位。以后银行的信贷规模必定受到更大的约束,从而阻碍贷款利息收入。

3、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对利率因素敏锐度过高。

依照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75%以上,要紧股份制银行该项指标也在80%左右,在整体收入中占比过高,也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对利率的敏锐性过高。而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净收入〞指标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大多在20%左右徘徊。而在我国当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形下,存贷款利率水平差不多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因素,利率变化对银行总体经营效益阻碍过大,不利于银行的长期连续稳健经营。

4、 从与国际银行业的比较来看,国际同业收入结构相对更加均衡合理。 国际上银行利差收入占比这一指标相对要低得多。以香港银行业为例,依照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恒生银行这一指标约为40%,东亚银行约为68%。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样情形都会占营业收入的40%~50%,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数据长期以来只占20%左右。

5、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靠,也是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体系进展的必定要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已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除存款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其他利率差不多放开,改革处在最后的攻坚时期。从国际其他国家的体会来看,尽管改革初期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最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依旧出现缩小的趋势。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应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靠,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以便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营困难,提高稳健经营水平。

在当前国际后金融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商业银行的连续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期望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外银行业体会,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觉其中的风险和不足,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后的盈利模式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连续进展。

1.2研究框架与内容

本文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后危时期代盈利模式面临的转型问题,在结合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市场商业银行的体会,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现

状与以后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经营建议, 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连续进展。要紧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要紧内容。 第二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缘故进行探究,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现状进行简析。

第四部分:香港银行业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采纳比较研究法,考察了不同地区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的差异,并初步探究了此种差异产生的缘故。

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吸取先进地区商业银行进展体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要大力进展中间业务。第一指出适合重点进展中间业务的种类,然后针对具体如何进展中间业务,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收入结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2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依照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样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样意义上的表外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能够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

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猎取手续费收入。要紧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要紧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

所谓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信技术与设备,替宽敞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托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简言之,广义的中间业务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和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从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角度,它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中间业务,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办理此类业务时,既可作为当事人直截了当参与交易,也能够中间人、承兑人、保证人、代理付款人或其他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者以票据关系人和服务者的身份安排交易或间接参与交易,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治理费、安排费等,因此称之为广义的中间业务。①

而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A〕是相关于表内业务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那么不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不阻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酬劳率的经营活动,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表内业务,因此又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除了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风险小或无风险的经营活动。«巴塞尔协议»将广义的表外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或有项目的表外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例如贷款承诺,各种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等;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与咨询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及与贷款相关的组织和审批等服务。

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分为两大类,即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日常一样所说的中间业务是人民银行规定中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是侧重于从会计准那么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进展情形,商业银行的业务要紧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要紧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② 1. 按收入来源分类。

按收入来源标准分类是国际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最差不多的分类标准,美国的商业银行向金融机构上报其中间业务收入时确实是从收入来源角度动身,就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上显示,差不多有下面几种收入来源形式:手续费收入,包括国内结算手续费、代理收费、信用卡收费、担保承兑收费等;汇兑收益,要紧是指在买卖外汇猎取的中间价差;其他业务收入。

2. 按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划分。

依照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所处的身份,能够将中间业务分为托付类业务、代理类业务和自营类业务。托付类业务是指银行在同意客户托付后,以自己的名义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如各种结算类业务、信托业务中托付类业务等。在这些业务中银行差不多上受当事人一方的托付,以受托人的身份参与的,通常所需承担的风险较小。

代理类业务是指银行在同意客户托付后,以客户的名义开展的各类中间业务,如代理收款、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销国债等各种代理业务就属于代理性业务。在这些业务中,银行只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不承担责任。

自营类业务是指银行自己直截了当参与的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类中间业务等。在这些业务中,银行差不多上直截了当作为当事一方参与的,需要承担与这些业务相关的一切责任。

3. 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划分。

依照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能够分为信用性中间业务和非信用性中间业务。信用性中间业务是指所有同信用有关的中间业务,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就属于信用性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与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关系紧密,往往是由资产负债业务派生出来的,能够看作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必定延伸。非信用性业务指所有同信用业务没有关系的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各种治理性中间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是银行为增加利润、扩大业务范畴而推出的,同传统的表内业务没有必定联系。

4. 按中间业务的功能划分。

继2001年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发出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这一份通知的附件中,中国人民银行列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考分类及定义。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功能和形式角度,«通知»将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

〔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2〕银行卡业务 〔3〕代理类中间业务 〔4〕担保类中间业务 〔5〕承诺类中间业务 〔6〕交易类中间业务 〔7〕基金托管业务 〔8〕咨询顾问类业务 〔9〕其它类中间业务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缘故探究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③

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202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亿元,增长31.2%〔见图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都市商业银行和都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

能够看出,202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增长较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份额占据半壁江山。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保持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且资产负债增量有加速上升的趋势。从市场份额来看,尽管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份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优势正在缩小,资产份额从2003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50%以下;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都市商业银行份额上升,表达出了进展速度上的优势。

«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2020年报».2020

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2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增长16.0%;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图3〕。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

能够看出,2020年新增存款和新增贷款的速度几乎持平,当年新增贷款与存款之比接近70%。而202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也接近70%,考虑到当前21.5%的存款预备金率,商业银行依靠利差收入进一步提升利润的空间比较有限。储蓄存款与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量大体持平,而中长期贷款增量与增速远超短期贷款,使得长期贷款匹配短期存款的现象得以连续,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保持在较高位置。

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连续提升

截至202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见图4〕。

能够看出,202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但依照2020年9月达成一致的«巴塞尔协议III»,尽管坚持目前资本充足率8%不变;然而对资本充足率加资本缓冲要求在2021年往常从现在的8%逐步升至10.5%。最低一般股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例在2021年往常由目前的3.5%逐步升至7%。此外,协议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淌杠杆比率和净稳固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淌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次协议最终实行,必定将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资本压力,阻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可能进而阻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水平。因此,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以后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可能连续较长时刻。

4.资产质量连续改善

截至202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见图5〕。

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双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做出了一定奉献。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后危机时期经济景气程度依旧不高,货币政策连续保持紧缩,银行新增贷款难度加大,一些单位和个人流淌资金紧张,甚至部分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江浙小企业倒闭潮,地点融资平台的违约现象,高利率民间借贷的兴起,无一不为我国商业银行敲响着警钟。信贷资产质量显现问题,对商业银行利润的阻碍是庞大的。一旦被计入资产减值缺失,将直截了当冲减银行的营业利润。因此,必须对当前的银行资产质量多加关注。

5.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2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预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见图6〕。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上图3〕。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

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

能够看出,近几年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预备金和整体拨备覆盖率增长专门迅速,2007年至2020年各项资产减值预备金大致翻番,整体拨备覆盖率也从50%以下提升到200%以上。以上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提高,能相对缓和信贷质量对营业利润的阻碍。

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3%,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要紧部分。〔见图7〕

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长较快,其中净利息收入占比2/3,资本及资产利润率也有所上升,显示当前存贷利差依旧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表达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刚过1/5,与国际体会的40%~5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续进展空间专门大。

7.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淌性水平有所下降

截至202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淌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见图8〕。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0个百分点。

流淌性比例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上升。流淌性比例本外币合并指标的参考值为25%,此项指标属于合理范畴。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了解和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要紧存在以下问题:

1. 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利差收入保持高增速难度较大。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保持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且资产负债增量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加之我国由于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净利息差始终保持在较高位置。因此,每年单单由于信贷扩张带来的利差收入就专门可观,也撑起了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但随着我国宏观调控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紧缩,市场流淌性连续趋近,商业银行可投放贷款额度纷纷受到限制。2020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与存款之比接近70%,截至202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接近70%,距离75%的监管红线距离不远。再考虑到当前历史最高21.5%的存款预备金率,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规模扩张,放大基数导致利差收入增长,进而使得营业收入增长的进展模式能否一直连续,令人心生疑问。笔者认为,以后通过此种传统模式进一步提升利润的空间可能相对有限。

2.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绝对比重。

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3,资本及资产利润率也有所上升,也进一步放大了资本和资产规模增加对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积极阻碍。明显,当前存贷利差依旧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中占据绝对比重。在我国当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形下,存贷款利率水平差不多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因素,当前人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直截了当导致了商业银行高净利息差的现状,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息差水平与差不多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或地区相差甚大。

但也因如此,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能力专门低,在基准利率变化导致净利息差收窄时,银行业对此也几乎没有化解的方法。2020年10月开始的加息周期,央行采取了不对称加息。在加息前后,5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从234bp大幅下降至155bp,下降幅度约为1/3。尽管由于贷款长期化和存款活性化的趋势,从结果来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没有收到太大阻碍。但基准利率调整这种对商业银行而言的外部因素却像一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可能长期对银行经营收入产生庞大的阻碍,不利于银行的长期连续稳健经营,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 其他收入占比,专门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小。

2020年尽管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4.5%。但从结构看,表达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刚过1/5,与国际体会的40%~5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续进展空间专门大。

从国际银行业的进展趋势来看,各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大力进展中间业务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重要的共识。一样情形下,中间业务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的相关性低于传统的

资产与负债业务,因此中间业务收入相对稳固。非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和银行业的相对垄断使得中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也相对稳固。但在收入如此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进展方式下,如何面对越来越开放的金融市场,如何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知名竞争对手,相信我国银行业还有一段艰辛的旅程。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缘故的探究

1.我国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长期过度依靠,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重视程度不足。

从国外银行业进展历程来看,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和客户力量的不断加强是促使银行加快拓展非利差业务的要紧缘故。上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的竞争要紧在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9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日渐猛烈,不同银行在产品种类、服务质量、手续费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新产品生命周期慢慢缩短,先发优势坚持的时刻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猛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宽敞银行客户能够了解和使用专门多全新的银行产品,体验新奇的银行服务以及多元化的传送渠道。多元化的渠道逐步使得客户养成了〝享受〞银行服务的适应,客户的行为特点也悄然开始发生变化。客户们比从前更精明,对银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由于客户转换银行成本专门低,使得银行留住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迫使银行重新摸索如何巩固和进展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而各种中间业务作为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就应运而生。④

从我国银行业走过的路径来看,历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较为传统固化的银行体制使得国内银行纷纷适应了政府的指挥,缺乏顺应宏观经济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特点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专门进展战略的魄力,各家商业银行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进展的欲望几乎无从谈起。而在关于中间业务的认识上,各家商业银行也只是局限于把其视做传统存贷业务的附庸,是吸引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的一项附加手段而已,而不是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独立的收入来源看待,忽视了中间业务能够直截了当带来收入、制造效益的功能。加之金融利率管制的长时刻连续,国内银行业仅仅通过经营存款和贷款类业务,仍旧能够获得稳固客户和资源,赚取不菲的利差收入,无法体会到猛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应有的生存压力。

2.进展中间业务包蕴的庞大风险使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庞大压力。 依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差不多框架,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监管的差不多点是风险治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巴塞尔委员会依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照国际金融环境和情势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紧提出了资本充足率、表外业务的透亮度、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操纵以及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等原那么,并在随后对此不断加以完善和强化。但从我国目前的监管机构设置及其发挥监管效用的能力来看,既有的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格局,加之现有的监管手段比较难以有效把握和操纵中间业务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再加上2020美国由于次贷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看,中间业务专门是衍生产品交易中蕴涵的庞大金融风险,这可能是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所无法忍耐的,我国的金融中间产品创新面临着来自金融监管效率的管制约束。

3.当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取向限制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展空间。 中间业务大多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金融政策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畴的限定,直截了当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我国早在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不同行业的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无法经营推广跨领域的中间业务产品,实现综合性、多方位的经营,也就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尽管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呼声日渐高涨,然而分业经营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中间业务的进展受到政策和法规限制,无法在综合经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缺乏统一规范,收费随意性较强。

在缺乏有力的收费依据和收费约束机制的情形下,商业银行收费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专门多银行服务项目,由于行业主管部门或价格主管部门没有相关收费的明文规定,只能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制定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偏高,甚至同样服务不同商业银行定价不同的情形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客户认为收费不合理,不愿缴费;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行业主管部门或价格主管部门的明文规定,也没有关于强制收费的约束机制,金融机构也担忧在社会和客户中产生乱收费的嫌疑,担忧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客户,阻碍银行声誉而不敢随意自行收费,使得潜在中间业务收入流失。银行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谁也不情愿冒着缺失市场份额的风险领先打破这种对大伙儿都不利的临时的均衡局面,造成了客户的心理优势,对银行要价越来越高,甚至将本应由客户自身负担的支出转嫁到银行身上,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挫伤了银行进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损害了银行自身利益,使中间业务走入一条越来越窄的小胡同,这并非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进展之路。

5.我国银行业长期形成的营销适应严峻束缚了中间业务的进展。

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展模式看,银行要紧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安全、优待的服务赢得客户,属于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而关于国内各家银行而言,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反而退居次要地位,所谓的〝关系营销〞成为国

内银行业进展业务的要紧方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要紧客户仍旧以政府机构、跨国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等大客户为主,关于此类客户各家银行都能够说是不计成本、全力付出,现在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亲疏远近就成为了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种专门关系导致的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扭曲也严峻束缚了中间业务的进展,各家银行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进展、爱护与客户关系方面,中间产品的创新进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和忽视。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现状分析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现状介绍

通过多年的进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间业务收入金额以及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2020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其中表达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21%。具体情形如下:

1.中间业务的进展速度较快,但占银行整体营业收入的权重不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连续进展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种类的同时, 开始着手加快电子银行、代理类、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的创新步伐,中间业务项目快速增加,产品种类日渐丰富,连续开办了代理、保管、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信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现在已进展到了上百个品种。

中间业务几乎涵盖了除存款、贷款以外所有的银行业务,服务对象涉及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服务范畴涉及了国际和国内多个领域,中间业务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收入增长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20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由454亿元增长到27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7%。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6%上升至2020年底的15%。据2020年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工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占各自营业收入的19.13%。⑤

2.新兴类型业务带来的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国内商业银行投行及理财等新兴业务收入由2004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298亿元,在收入结构中占比由13%上升至21%,增长额居各类中间业务第一位;信托及托管业务由9.7亿元增长至7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6%;担保及承诺业务也增长了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同时,电子银行和理财业务进展较快,包括网上银行、 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以及短信通等电子银行年交易量连续增幅超过100%,网上银行已成为传统柜台业务的重要

王苏民.商业银行进展中间业务的战略选择.现代金融.2020

补充。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膨胀,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扩大了中间业务收入的规模。

从数据可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提高,但仍存在模式单一,低附加值的传统金融产品占比偏高,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旧偏低等问题。在进展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方面,我国银行业仍是任重道远。

3.传统支付结算类业务依旧占中间业务收入首位,投资银行、理财收入、业务等作用凸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中,传统的支付结算类业务依旧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大份额,充分说明传统类中间业务的稳固进展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依旧起着重要作用,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和卡业务等传统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要紧来源。从工商银行2020年报数据来看,结算、清算及现金治理和银行卡收入合计占比40%以上。而投资银行、对公及个人理财收入合计占比达到48%,已接近半壁江山,颇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4.商业银行治理理念逐步转变,对中间业务进展的摸索日趋成熟。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与监管体制下,制约商业银行进展的关键问题是治理机制与治理理念的问题。在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应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及业务进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对现代商业银行进展理念的认识,全面提升治理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当前在银行界,传统银行经营理念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专门多银行开始或正在从传统的〝部门银行〞向建设〝流程银行〞转变。现代银行的治理理念日趋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大力进展。部分商业银行还在机构设置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中间业务治理部门,具体负责中间业务进展过程中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组织和谐。同时,中间业务部门在人员、经费、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空间,其他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治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全行的整体经营绩效得到较快的进展。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面临的问题

1.品种少,专门是创新的产品不丰富,产品范畴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世界银行业的中间业务产品有三千多种,而通过十多年的进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旧较少。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办理的中间业务只有几百种,且大多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等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而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产品类等新兴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较少,对收入奉献比重不大,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专门是现金治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收购兼并等政策承诺、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整体进展水平较低。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许多商业银

行只是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它银行开发新产品,再简单仿照后推出类似产品,并凭借研发费用低的优势以低价策略推广,损害了其它先行商业银行的利益。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暴露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产品研发滞后等缺点,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显现行金融监管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系统治理不科学,科技手段运用有限。国内商业银行的科技优势要紧运用在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上,技术含量低,且收费的项目少,造成中间业务的自我生存能力不强,进展速度缓慢。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研发、运作、优化进行系统性治理,缺乏长远的规划与配合。在运作中,有的商业银行重点在下达中间业务的任务,而对如何推进中间业务进展,如何提高进展质量,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治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常常使基层行在执行中无所适从、举步维艰,在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而且,当前专门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治理模式是部门银行的模式,中间业务治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缺乏统一打算和整体和谐。这种分散化的治理,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治理方法,甚至不同的进展理念,选用不同的考核目标和鼓舞措施,这既不利于统一方向,又不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最终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推动中间业务的进展。

3.市场竞争不理性。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为了占市场、上规模,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费用,只要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这种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进展模式严峻威逼这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育,可能产生的后果之一确实是,中间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不成比例,市场无法形成奖优惩劣的有效机制。

4.风险计量不准确,风险操纵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的中间业务治理方法及操作规程,各银行在开办中间业务时,主观性强、规范性差,易发生业务风险;开办中间业务涉及环节较多,需要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协同配合,因各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致使在中间业务的治理上难以做到统一,易造成风险操纵盲点。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治理上还缺乏系统丰富的体会,对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

5.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员素养有待提高。中间业务涉及业务领域广、所需知识面宽,因而各家商业银行需要大量高层次与复合型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在专业人才储备依旧在技术支持水平上,对中间业务进展的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治理系统,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国际金融、投资、保险、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4章 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我国关于银行业盈利模式和中间业务的研究与进展时刻较晚、程度不高,在许多方面不够完善。而在世界发达国家,上述问题不管在进展历史、进展程度、制度的规范等方面来看,都明显领先于内地。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是专门必要的。从多方面考虑,本文选择以香港银行业为比较对象。第一,香港银行业进入内地较早,与内地银行的交流也较为频繁,本地化经营方面也颇有心得;其次,银行客户的行为适应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客户的行为适应和特点与内地客户相比,契合度相对更高;再次,香港银行业的竞争较为充分,银行背景较为多元,能比较好地吸取世界其他地区银行业的先进体会。

1.利率走势——受欧洲主权债务问题阻碍,在第2季期间,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飙升。然而基于要紧已进展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于年内其余时刻拆息在较低水平回稳,反映零售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综合利率也坚持于低水平〔图9〕

由于香港差不多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受市场因素阻碍明显,而且全年同业拆借水平保持在较低位置。内地尽管也有SHIBOR作为银行间拆借利率,但信贷市场利率水平依旧要紧以人行基准利率作为参考。

图9: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综合利率与最优待贷款利率

«香港金融治理局2020年年报».2020

2.盈利走势——2020年,零售银行香港业务的整体除税前经营溢利上升10.4%,除税后平均资产回报亦由2020年的0.97%稍升至1.01%〔图10〕。收费与佣金收入增长,以及呆坏账拨备下降,是上述升势的要紧缘故。另一方面,尽管贷款增长迅速,但净利息收入稍减。

能够看出,除2020年因国际金融风暴阻碍利润大幅下降之外,近几年香港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增长率比较平稳,大多在10%以上。而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几年税后利润连续增长,2020年增速高达30%。这与两地银行业的经营水平未必有多大相关性,而显示内地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较低,是否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是差别的缘故之一。

资产利润率方面,香港银行业近几年在1%-1.5%之间浮动,比内地银行业水平略高,但波动幅度稍大。上述差别的缘故,估量与香港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及香港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率稍高有关。

图10:香港零售银行的表现

图11: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形表

图12: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性情形表

图表源自«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2020年报»

3.收入结构——2020年零售银行的收费及佣金收入增加10.3%,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20年的45.2% 相应提高至47.9%。由于息率连续低企及贷款业务竞争猛烈,在2020年,零售银行年度平均计的净息差由2020年的1.48%进一步收窄至1.32%〔图11〕。

依照香港和内地几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制作表格如下:

图13:香港银行业与内地代表银行比较

指标 年度 恒生银行 工商银行 招商银行 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 2020年 32.6 20.6 20.2 2020年 34.5 20.2 18.9 1.84 2.16 2.28 净息差〔%〕 2020年 2020年 1.72 2.35 2.71 从上表能够看出,内地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明显高于香港同业水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内地每年存贷款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存贷款增长率都接近20%的水平。在净息差与存贷款规模增速双双较高的情形下,内地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也能保持较高的增长,为银行整体盈利做出庞大的奉献,导致非利息收入占比不高。而香港银行业由于净息差水平较低,且面临市场竞争及国际市场阻碍,提升净息差能力有限,使得净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因此,香港银行业开拓非利息收入的意愿和行动也要强于内地银行业,表现在非利息收入相对大陆银行业占比较高。

图14:香港银行业零售银行净息差〔按年计〕

通过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在盈利方面的比较,能够总结如下: 1.由于实行利率市场化,香港银行业在利率方面关于外部因素的反应相对更为敏锐,同业拆借市场上利率水平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相应的,香港银行业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大,关于银行业的经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盈利指标的差别,显示了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差别。关于香港银行业而已,起于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利润大幅下降。而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却显出一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悠然,利润一路上扬。从积极意义来说,内地金融市场的进展现状和监管体系的特点,庇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减轻了国际金融风暴对内地的阻碍。但也要看到,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展,以及内地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内地的商业银行如何凭自身的力量直面以后猛烈的竞争,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从收入结构来看,内地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远远超过香港地区的同业,甚至比2001年以来香港银行业的水平都要高。因此,内地与香港,在利差收入占比上80%与50%的比较结果显而易见。但从长期来看,利率的市场化也是内地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高利差这一天然的优势可能会逐步一去不复返。不满足于现在,而是利用现在难得的机会大力进展中间业务,培养更稳固的、自主性更强的利润增长点,才是当前内地各家银行的当务之急。

上述差别事实上表达了内地与香港银行业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方面的不同,以及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外部阻碍程度的区别。因此,由于文化风俗、进展经历、经济和社会进展程度的不同,内地银行业的进展可不能复制香港。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香港的体会必定有需要我们学习借鉴之处。而这其中,大力进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提高收入水平是重要的一点。

第5章 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大力进展中间业务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缘故,进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缘故进行了分析。并以香港银行业为例,将内地与香港银行业在盈利模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两地银行业差别的缘故。认识到与先进金融市场化地区相比,内地银行业在盈利模式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优化收入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比重,大力进展中间业务,培养新的稳固的利润增长点。而不能连续依靠高息差和存贷款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息收入,而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的附庸。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产品创新,积极适应客户需求;发挥科技作用,实现业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明确中间业务中进展的重点,促进传统类业务与新兴类业务共同进展,在确保传统类中间业务收入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新兴类业务的跨更加展,并最终实现培养中间业务市场,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固性,提升盈利水平。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进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阻碍

要提高我国银行业关于进展中间业务的认识,积极推进〝产品创新、系统支持、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治理架构,调动商业银行进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对进展中间业务的认识滞后,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进行定位。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限制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进展。中间业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后的生存与进展是极其重要的, 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能够毫不夸张地说,中间业务的进展状况是我国商业银行以后与国际银行业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中间业务的进展放在与存贷业务相同的战略位置来抓。

要认识到进展中间业务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加之对国内银行业资本约束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资产业务进展将受到较大的阻碍。在近几年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传统存贷款业务收入增速逐步下降的情形下,中间业务收入能否实现快速增加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快盈利模式转型和提高营业收入的关键。中间业务收入增加较快将会带动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资产回报率及成本收入比的快速提高。因此更要关注中间业务的进展,切实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经营战略转型的重点工作来抓。中间业务进展差不多成为衡量一个商业银行进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差不多上市的银行情形看,中间业务收入及其市场份额的提升是股东十分关怀的方面,也是同业竞争水平的重要表达。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经营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满足了客户不同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发觉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选择适合市场需要,能发挥银行优势的中间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商业银行要在对中间业务品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确立中间业务进展的重点业务。中间业务进展要想取得突破,必须做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关于传统业务,要深度挖掘进展潜力,巩固并提升传统业务进展水平;关于新兴业务,要时刻关注业界进展情形,努力提升在新兴业务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营销水平,逐步缩小差距。只有两项并举才能摆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中间业务进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1. 发挥银行卡的载体优势,带动相关中间业务进展,全面提高收入水平 银行卡是最为典型的产品载体之一,由于其集支付结算、金融理财、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专门强的业务辐射作用。一是银行卡是代销基金、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商户收单业务等多种中间业务的要紧载体;二是银行卡业务能够通过网银、 银行、自助设备办理业务,渠道多样且便利性好;三是惠农卡、军人保证卡等特色卡种对特定客户群体发行,能够依据不同的群体定制对应的营销方案,利用捆绑销售扩大客户使用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范畴。

2. 利用电子银行渠道优势,扩张市场份额,提升业务附加值。

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电子渠道,是在银行卡业务联网基础上扩展出来的更为便利的服务载体。随着电子渠道的开展,网上交易数量和金额日益增加,比重也日益增大。电子银行业务以其快捷、便利、安全成为年轻客户群体的首选交易渠道。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开拓和营销,尽早抢占市场。

现金治理业务确实是基于电子渠道的进展产生的新业务种类,目前在国际银行界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业务。现金治理不是简单的收付款,而是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服务,协助客户对现金流量及存量进行统筹规划,在保证客户流淌性的基础上,实现客户效益最大化。现金治理在本质上是为客户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商业银行在提供这一业务上有自身的优势。开展现金先进治理业务关于客户来说存在规模经济的约束和准入门槛,因此,商业银行的现金治理业务要紧针对大型客户和集团客户,在开展此项业务采取个案推进的方式,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投入,能够在办理传统结算业务的基础上,提高使用现金治理系统客户的资金治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由于它所具有操作复杂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差不多成为许多商业银行针对优质企业的主打和核心中间业务产品之一。在我国,通过外资银行的引入,现金治理业务市场在迅速扩大和成熟,国内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差不多涉足这一领域。中国工商银行利用其广泛而优质的客户资源,凭借网点众多、分布广泛的

优势,在现金治理业务方面进展迅速。现金治理差不多成为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抓住有利时机,进展代理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一直是占比较高的类别。目前商业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种类较多,适用的客户群体覆盖高端客户到低端客户。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百姓保险意识的增强,银行客户有越来越强烈的保险需求,但却对投资了解甚少、理财意识较为淡薄,而且我国商业保险的普及程度较低。作为商业银行要牢牢把握这一机会,大力进展代理保险业务。

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积极扩展在金融服务业的传统领域,同时逐步进展成为基金和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广泛的个人客户群体,同时大量充当了客户投资顾问的角色,这使其在保险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的销售方面拥有优势。因此,银行与保险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融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进展方向。在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方式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满足了客户对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分销的需求。

4. 重视和进展银行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简单的吸取存款、发放贷款的中介机构,而开始提供一系列的投资产品。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作为银行客户的企业和个人消费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提起财宝治理,那是少数富有人群享有的特权。而现在随着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进展,投资和理财行为差不多走进大部分中产阶层的家庭。销售投资和理财产品成为了商业银行业务进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代表了以后进展的趋势。

在我国,随着百姓理财观念的形成,个人理财的需求如火山般迸发出来,个人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进展契机。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差不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中产和富裕群体;资本市场长期低迷,通胀水平处于高位,使得居民个人迫切寻求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的渠道;利率水平连续上升,同业拆借利率连续攀升,又为银行推出低风险产品提供了天赐良机。这些都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大进展的基础。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销售火爆,产品刚推出就被〝秒杀〞的情形屡屡显现。不管是从产品的销售额,都出现出了巨额的增长,由此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一跃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5. 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牌战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以及客户转换银行成本较低的特点,决定了中间业务的进入门槛不高,关于单个银行而言产品的可识别性不强,客户黏性差,客户流失可能性高。

上述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品牌策略在中间业务进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外商业银行的体会来看,对中间业务品牌的定位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微笑服务时期、宣传广告时期、创新时期,以及银行品牌定位时期。所谓品牌定位确实是通过商业银行对品牌的推广,使某家银行在市场分布、客户分布和目标客户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让客户产生专门的印象。在实行品牌战略时,商业银行应尽量采取辨识度高、认知性强的标志,并将尽量多得银行产品纳入其中,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在我国,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系列品牌、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系列品牌,差不多上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进展的关键

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依靠强大的资金清算系统和电子网络系统,先进银行凭借强大的网上银行系统,获得了巨额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我国银行在中间业务技术的财力上投入不足,电子网络和设施的功能不完善,覆盖面有限。因此应加快银行业科技化进展步伐,在实现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同时要培养高素养的科技人才,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治理责任

在对中间业务的治理上,商业银行要形成一个统一安排、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做到统筹安排;要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治理责任,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使各级部门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1)明确中间业务治理责任,加强中间业务组织领导

中间业务的进展应引起商业银行全员的关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应为中间业务进展的第一责任人。由于中间业务品种多,同时各部门应确定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主抓这项工作,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指导,关注产品创新,确定重点产品,对中间业务进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设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治理部门,充实高素养的人员,加强对业务统筹治理

建议商业银行在省一级分行及以上层面成立一个专业治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与中间业务相关的各项工作。一是制定中间业务进展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研究鼓舞措施,制定打算并实施考核;二是加强与同业及本行内的交流与沟通,汇总先进体会并形成分析报告;三是在本行内牵头实施各个层面的体会交流工作,将好的体会和做法推广;四是组织中间业务委员会,切实发挥中间业务委员会作用。加大对促进中间业务进展项目的研究,研究各项业务进展现状、不足及提升进展水平措施等。

(3)其他相关部门专人专管中间业务,将治理精细化。

相关部门设置专人治理中间业务,对涉及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详细的研究,查找与同业产品的差距,定期归集各支行产品反馈的信息,提出优化我行产品的建议;对下级开展培训,同时加强本条线相关中间业务的研究,对每类重点业务收入和每项重点产品业务量制定清晰的打算表,做到每月跟踪、及时分析、查找计策。通过上述工作将中间业务的治理做得更为细致。

5.5稳妥治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银行办理中间业务往往需要运用资金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也包含着风险补偿。当前世界经济变数较多,在2020年全球金融风暴中,尽管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直截了当风险在可控的范畴内,然而由于市场信心不足,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工具较少,加之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体会不足,风险治理水平离市场风险防控要求差距较大,均造成相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加。因此,积极稳妥地规避风险对快速进展中间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握风险操纵的原那么,完善内部操纵制度,实行稳健经营的方针。一是大力进展风险系数较低的中间业务;二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收购、兼并重组、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治理、信息咨询等业务;三是在业务创新的同时,尽可能规避潜在风险,让业务创新在完善的制度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进展的专业队伍

有没有高素养的人员也是阻碍中间业务进展的重要因素。中间业务涉及面广,对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专门高,而当前适应业务需要的高素养人员不足,这已成为不能进展具有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的瓶颈。因此,必须要重视人才培训,建立中间业务进展的专业队伍。一要采取多种方法对现有职员进行综合培训,通过理论和实务培训结合,使业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进展的需要;二要在内部公布选拔,选择熟知业务、善于钻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员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对他们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三要面向社会公布聘请,引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体会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队伍中来;四要建立相应的鼓舞机制,给予较高的待遇,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2020年报».2020

[3] 王苏民.商业银行进展中间业务的战略选择.现代金融.2020 [4] «香港金融治理局2020年年报».2020

[5] 李正.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 全球银行面临资本补充.每日经济新闻.2020 [6] 连平等.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 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经济治理出版社.2007

[8] 李政等.构建整合分块的金融信息平台助推中间业务进展.商业现代化.2020 [9] 叶学文.大力开拓中间业务 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飞跃.现代商业.2020 [10]

林正聪.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华东经济治

理.202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郭善文等.加快进展中间业务的摸索.农村进展与金融.2020

刘薇.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 王山章等.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展浅析.海南金融.2020 王桤伦.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如何实施战略转型.中国证券网.2020 田卓然.对商业银行进展中间业务的探讨.金融参考2020

马蔚华.中国银行业可连续进展的战略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0 柳晓春.关于我国进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摸索.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进展研究报告.2020 中国银行家论坛.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业转型.2020

卓尚进.应理性看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猛增和服务收费.金融时报.2020 Annual Income and Expense of FDIC-Insured Commercial Banks and

Savings Institutions.FDIC.2020 [22]

HK Economic History DB.2020

附录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Number of institutions reporting Total interest income Domestic office loans Foreign office loans Lease financing receivables

Balances due from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Securities Trading accounts Federal funds sold Other interest income Total interest expense Domestic office deposits Foreign office deposits Federal funds purchased

Trading liabilities and other borrowed money Subordinated notes and debentures Net interest income

Provision for loan and lease losses Total noninterest income

Total noninterest income/Total income

2020 7,658

2020

8,012

2020

8,305

2003

9,181

1984

17,901

536,906 541,166 603,210 404,186 358,521 395,112 383,430 412,286 289,714 226,913 25,769 6,012 4,293 86,767 12,444 4,018 2,491 58,869 8,510 3,627 31,475 4,405

26,368 6,553 5,232 97,416 15,937 3,442 2,788

38,886 4,536 10,417 91,353 25,246 16,460 4,027

20,079 8,911 2,765 67,000 7,900 5,052 2,765

33,623 2,170 16,924 65,488 2,398 10,958 N/A

106,886 143,508 245,537 122,325 268,207

88,665 131,589 9,064 4,834 35,159 5,786

34,636 20,040 52,165 7,107

68,048 190,293 10,640 8,554 30,559 4,524 37,322 33.42%

35,782 19,744 21,051 956 90,314 13,884 37,954 9.57%

430,019 397,657 357,674 281,861 157,906 249,647 176,218 30.51%

32.51%

25.61%

235,714 260,633 207,697 202,924

数据来源:FDIC\"Annual Income and Expense of FDIC-Insured Commercial Banks and Savings Institu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