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1500字
《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收入“穷婶母的故事”、“纽约煤矿的悲剧”、“袋鼠通讯”、“下午最后的草坪”等七篇小说,其幽默和深沉的风格已展现于作品中。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
《去中国的小船》
“我”在东京街头遥想的中国并非是地球仪上的中国。“中国”在这里只是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东西,是不在『此处』又在『此处』的地方。
当你透过移动的车窗细致地望着外面的街景时,楼宇、人群、噪音、车流、广告牌……一切都有意无意地映入你的眼帘。而你感到其中有无数选择和可能,但同时又是零。你好像拥有一切,却又好像一切都不拥有。终于,你懂得了那一句:“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的场所。”
《穷婶母的故事》
“词语这东西类似连接意识的电极。只要通过电极持续给予同一刺激,那里必然发生某种反应。反应的类型当然因人而异,就我而言,则类似独立的存在感,恰如舌头在口中急剧膨胀的感觉。而附在我背上的,归根结蒂乃是穷婶母这一词语,既没有含义又无所谓形式。说得夸张些,好比概念性符号。”
你背上的“穷婶母”存在吗?
《纽约煤矿的悲剧》
同样是面对台风,孟加拉虎气急败坏,大猩猩却无动于衷。
“感觉上就好像两人碰巧同坐一台出了故障的电梯。”
《袋鼠通讯》
“我”怕给你写的信不够完美,于是我一直没有动笔。
“不料今早在袋鼠栏前,从三十六这一巧合数字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即大的不完美性。”
“我”猜想着你有原谅我的可能性,于是我开始给你写这封“不完美的信”。
以下是“我”的胡言乱语:
“我放弃了写文章的努力,而三言两语的事务性通知也写不成。字那东西是不可信的。如我写‘巧合’两字,但您从‘巧合’这一字体中得到的感觉,与我从同一字体中感觉到的,说不定会截然不同或者完全相反。这岂非极不公平?我连裤头都褪了下来,您却只解开衬衫的三个纽扣。(偷笑[偷笑][偷笑][偷笑])无论怎样看都是不公平的,不是吗?我不喜欢不公平性。当然世界这东西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至少自己不愿意主动助长它的气焰。这是我的基本态度。”
哈哈哈~~
《下午最后的草坪》
隔着书页,那种热烘烘的草味儿和干爽爽的土味儿扑鼻而来,我忽然觉得割草是一件极具哲理性的活计儿。
《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
“你为什么总看右手呢?”
她以为只有气味永远剩了下来。
“只有香皂味儿。”
《悉尼的绿色大街》
“我”在最煞风景的绿色大街开私家侦探事务所。根本不差钱儿的“我”一想到钱放在银行利上生利,就烦的不行。
哈哈~
“我”在南半球,却要坚持把十二月至二月称为冬天,将六月至八月唤作夏天。我坚持要打破周围人的僵化观念――冬天就必须冷,我认为悉尼这里“冬天热夏天冷”。
“结果,周围人都认为我是怪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