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的现状
作为一名大学生,两个月的暑假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间。我们能够利用这两个月做些什么?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良好的暑假实践经历,不仅可以考验一个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此次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形式总结如下:
实践怪现状
一:实践一职难求
“暑假我找了好几家的单位都被拒绝了,现在找实践单位好像比找工作还难!”07级涉外文秘专业的王同学向我们抱怨道。王同学从6月下旬开始就关注网络上招实践生的单位,也“真刀真枪”寻找过一周时间,可收获甚微。事实上,早在暑期开始之前,许多同学早已迫不及待,情愿“自掏腰包”,零薪酬到各大企业实践,以期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许多受访的学生表示,近两年经济环境恶化,面临就业寒冬的学生很珍惜实践机会。就算是零薪酬也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竞争异常激烈。
二:自己贴钱去实践
许多外地的同学暑期实践只能选择住在学校,“实践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为了有一个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家里人已经给我寄了生活费”,经贸系国际商务专业陈同学说。她的观点道出了一部分同学的心声。 许多的企业在考虑让学生进去实践的同时,还必须收取一定的所谓实践费的费用。但同学们在面对这一职难求的窘迫局面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忍忍就过去了。对于往来于实践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车马费,伙食费等也只能
学生自己支付。这无非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专业实践成了打杂
有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刚到公司第一个月基本帮不上忙,得找专人带,万一犯了错还得公司承担。第二月刚刚有点上手,暑期实践期却结束了。而同学对实践单位也颇有微词,更有甚者把实践归结为八个字--“端茶”、“倒水”、“拖地”、“擦灰”。 这种总结虽有偏颇,却形象地表现出了实践内容的尴尬。不少同学认为,缺乏技术含量的实践是在浪费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法律,新闻,文秘方面专业的实践问题较好解决,但像金融、会计类等专业就有点麻烦了。毕竟,一般的企业是不会让一名“陌生”的实践生来给他们做账、管钱,而保险公司也不会把涉及到现金等一些核心业务拿出来给学生实践。
四:大学生对口实践难
好不容易有单位提供实践机会了,但专业不对口,许多同学又困惑了,“我一个学法律的,去当啤酒促销员好像也不合适吧。”经贸系大二学生小吴似乎比其他同学“幸运”。在朋友的介绍下,小吴顺利地在泉州某一商旅宾馆实践。不过,与其说是实践,倒不如说是兼职,因为小谢所做的工作就是前台服务,与她所学的专业根本不对口,为什么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实践呢?小吴告诉记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实践单位。“留在那里“工作”,就算学不到知识还能知晓这社会的鱼龙混杂到底是怎样一情况,全当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课程”她感叹道。
五:实践只为应付学校
由于找实践单位真的是太困难,有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坦言,如果不参加实践,同样可
以应付学校安排的暑期实践任务。那就是开学前找个单位签个字盖个章就可以了,在上谷歌百度搜索几篇所谓的社会实践报告,这样就“打发”了社会实践。戳个章,抄篇实践报告相对于同学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事罢了,但这样却严重的与学校所设想的初衷完全相违背。
有专家建议,实践期间,大学生首先要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否感兴趣在这方面长期发展。其次是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切忌被动等待工作。对于所谓的一些打杂工作也不要轻视,这些工作是在职场中生存的基本技巧,打杂会让实践者跟更多人交往,可以从中积累与人打交道的技巧与经验。不管什么样的实践岗位,都是与在校读书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既然花了时间,就尽最大努力用好。
暑假工现状
相对于找实践单位实践而言,暑期打工也许是同学们较为能够接受的一件事。不仅能够打发漫长的暑假时光,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最后就是同学们普遍认为的积累社会经验。但是打工就真的像同学们多想的那么的好吗?
一:盲目“跳巢”成就“打工狂人”
暑假找工作本来就是件难事,但是就有这样的怪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换着来之不易的工作,经贸系大二的同学小王就是这样一个怪人。两个月的时间他都换了将近十个工作了。“工作换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以后就知道怎样应付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了。”他自信道着。但是,背后所透露的问题真的是让人不免要担心,为何会频繁更换工作?是什么原因?工作单位的问题?还是个人问题?这都让人浮想联翩。暑假打工兼职本来就是件危险性较高的事,同学在保证好自己的个人权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工作单位人员
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是暑假工作太容易找,还是你的工作能力真的是有待考证。
二:天之骄子与廉价的劳动力并无差别
“在这个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经理(老板)并不会在乎我们员工的感受,他只希望用我们最廉价的劳动力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轻松而钱又多,后者劳累而工资又少”机电系应用电子专业的小刘同学激动地陈述着自己的打工经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面对残酷竞争的压力下,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曾经人们为之骄傲的天之骄子一下却沦为廉价的劳动力,是什么造成如今的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呢?作为学生的我们今后的暑假又将何去何从。暑假工的生活和安全等问题都一直存在,总有些不负责任的工厂会因种种的理由来拖欠同学们那点微薄的劳动报酬,这时候因为我们还只是个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就显得有些无奈。
三:只是希望锻炼自己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力,也不乏这样一群人.从上大学起,她们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小生意”,做过促销,当过家教,给社团拉过赞助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她们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有所提高。她们都认为,利用假期打工,报酬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想学点东西,锻炼自己,为将来求职做准备,和出游相比,收获可能更实质一些。这样做不仅能挣到一些钱,更重要的是自己已是成年人,不久就会走上社会,如果仍旧不够独立,父母会更加操心。
四:学校的努力,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
暑假期间学校新出的一个措施让暑期留校学生找到了不出校门就可打暑假工的好机
会:由某保险公司提供科研项目和人员经费,由校方提供场所和所需的设施,聘请愿意参加勤工俭学的黎大学生从事该公司的客户档案数据录入工作。活动是三方共赢的合作:学生得到锻炼,学校获得更多合作机会,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学校在为学生解决暑假实践难的问题上市煞费苦心。暑假的两个月的时间并不能立竿见影的让学生感觉到社会的生存压力。唯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缺失。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缺少社会经验,而暑期实践正好可以让他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减轻一些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所以,就社会氛围而言,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应该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强烈呼吁具体用人单位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网开一面。尽管同学们假期打工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和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们来说,打工我们初次独立地走出学校和家庭,步入社会的尝试,通过假期打工,接触了社会、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在职场的生存技能,为毕业后的求职做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