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教学重点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难点
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课前准备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2.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节气吗? 3.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4.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5.学生对照节气歌说节气。
6.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7.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诗意思的初步了解,从而达到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积累古诗,从古诗画面入手,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之风光不仅仅是美好,还有苦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二、我爱阅读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阅读。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学生自由猜)
2.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学生根据图片讲故事。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呢?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月亮的词句。如:①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②好像弯弯的镰刀。③像只核桃。④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
5.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能说出月亮一个月之内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以及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二十四节气歌,还听了月亮姑娘的故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借助课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阅读。 四、课外拓展
1.推荐阅读《月亮儿歌》。
初一月亮看不见, 初二月亮一根线。 初三初四像镰刀, 初七初八月半边。 一天更比一天胖, 直到十五月才圆。 十七十八月出迟, 廿二半夜月半圆。 一天更比一天瘦, 廿九三十见月难。
2.国学诵读:唐·李白《静夜思》、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日积月累。
2.搜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巩固课时目标,拓展文化积淀。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词语,与日常清洁卫生活动有关:一组表示清洁工具,一组表示清洁活动。引导学生在词语语境中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字文本分析 词句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猜“摸、读、揭”3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声旁相同,读音相近,采用先猜字音后查字典验证的方法识字;二是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写话”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写写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书写提示”旨在通过书写“劝、堆、转、特”4个字,让学生了解某些字做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形态以及笔顺都可能发生变化。“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二十四节气歌》,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我爱阅读”编排的是《月亮姑娘做衣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1.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认识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 2.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运用查字典的方法验证。 教学目标 3.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4.练习写话,注意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5.观察偏旁发生的变化,进行描红、临写,提高书写能力。 6.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累背诵,丰富积淀。 7.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句。 2.按要求练习写话。 3.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初步了解二十四课时安排3课时 点 节气的知识。
1.通过词串识字,认识两组与清洁活动有关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猜一猜加点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再运用查字典的方法验证。 3.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
1.正确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生字读音。 3.正确朗读句子,了解比喻句的特点。
一、识字加油站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在进行大扫除时需要做哪些事?可能用到哪些工具?
(2)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词语及对应图片)自主识字。
sàozhǒumātuōbòjībōlílājī扫 帚 抹布 拖把 水桶 簸 箕 扫地 擦玻 璃 倒垃 圾 摆桌椅 (1)借助拼音,自主认读词语,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合作读,读对了夸一夸,不会读的帮一帮。
3.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学生领读、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自主识字的情况。 (2)(课件出示多音字“扫”)提示学生注意“扫”表示动作时读“sǎo”,表示工具时读“sào”。如:在“扫地、打扫、扫视、扫除”等词语中读“sǎo”,在“扫把、扫帚”中读“sào”。
(3)(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指名认读。
(4)(课件出示“扫帚、簸箕、玻璃”的读音)提示学生“扫帚、簸箕、玻璃”中,“帚、箕、璃”读轻声。
(5)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4.识记字形。 (1)联系生活识记。
①引导学生观察两组词语的特点。
A.指名读第一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第一组词语表示清洁工具。) B.齐读第二组,说说自己的发现。(第二组表示清洁活动,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均表示动作。)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扫帚”“抹布”等工具的用途。如,用扫帚扫地,用抹布擦桌子、擦玻璃,用拖把拖地,用水桶提水,用簸箕装垃圾等。
(2)按偏旁归类识字。
①(课件出示“拖把、垃圾、簸箕、玻璃、桌椅”5个词语)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以上词语中,每个词语的两个字均偏旁相同,形旁表意。
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重点讲解。
【簸箕】 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也有用铁皮、塑料制成的。“簸、箕”两个字都是均含竹字头。
【玻璃】 在中国古代,玻璃和珍珠、玉石一样是很珍贵的东西。“玻、璃”两个字都是王字旁,也称斜玉旁。
【垃圾】 一些脏土、废弃的杂物等。因此“垃、圾”两个字都是提土旁。 ③让学生说一说“水桶”的“桶”为什么是“木”字旁。
5.运用词语:出示大扫除场景图,运用今天学到的词语说几句话。 6.拓展延伸。
(1)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清洁工具,做过哪些清洁活动。
(2)学生自由交流。(例如:用吸尘器吸尘、用洗衣机洗衣服、用消毒柜给碗筷消毒、用黑板擦擦黑板等。)
二、字词句运用
1.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猜得对不对。 (1)(课件出示第一句)这床被子摸上去很柔软。 ①读句子,猜一猜加点字“摸”的读音和意思。 ②和同学交流猜字、识字方法。
A.这个字和之前学过的哪些字很像?(寞、漠、模。) B.猜读音。(mò?mó?mō?)
③再读句子,猜一猜意思。引导学生说说猜读方法:“扌”表示与手有关,“莫”提示字音;“摸”应该是用手接触物体的意思。
小结:借助熟悉的字换偏旁猜“摸”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即借助熟字猜字音与字义。
(2)(课件出示第二句)他挑了一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
①引导学生从例句中的“书”字思考,猜我们日常学习的“读书”“早读”
活动中“读”的读音。
②引导学生观察“读”字的偏旁,猜“读”与语言、说话有关,表示依照书本文字念。
③小结“读”的猜读方法:在语境中猜字音与字义。
(3)(课件出示第三句)他揭开米缸的盖子,发现里面没有粮食了。 .①学生借助熟字“喝、渴”,尝试利用语境猜字,发现无规律可循。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猜“揭”:“揭”与手的动作有关,表示要把米缸的盖子打开,那就是“jiē”开盖子,读音为“jiē”。
③教师小结“揭”的猜读方法:联系生活经验猜出字义,再猜测字音。 (4)用部首查字法验证字音、字义。
①教师从熟字、语境、生活经验中小结猜字方法。
②分小组查字典验证,现依照验证的字音、字义,读通句子。
(5)巩固拓展:(课件出示句子,同桌合作猜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 .
◇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 .◇土地渐渐滋润起来。 .2.读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1)(课件出示3个句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那棵大枫树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 ◇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绿油油的小柏树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
(2)指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读句子,引导找出“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像扇子似的”“像战士一样”等词句。
(3)想一想:这3个比喻句各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一句把大枫树比作一把绿色太阳伞,第二句把大耳朵比作扇子,第三句把小柏树比作战士。)
(4)认识比喻句。
①(课件出示本体、喻体)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1:引导学生发现大枫树和绿色太阳伞在形状、颜色等方面相似,把大枫树比作绿色的太阳伞是恰当的,“好像”一词把两个事物相似处进行了连接。
预设2:引导发现大象的大耳朵和扇子在形状方面相似,所以把大象的大耳朵比作扇子。“像”把它们之间的相似处进行了连接。
预设3:引导发现笔直的绿油油的小柏树和战士在站姿等方面相似,用“像……一样”将他们之间的相似处进行了连接。
②教师小结:三个句子的共同点,即把一个事物比作另外一个事物,并且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的地方,用“像”“好像”等比喻词进行连接。
(5)认识比喻词。
(课件出示3个句子)找出三句话的关键词,发现关键词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连接作比较,这些关键词是“好像”“像……似的”“像……一样”,这样的词叫比喻词。
(6)拓展巩固。
①在学过的课文中找找比喻句。
②把找出来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找出并注意句子中的比喻词,思考比喻词前后的两个物体之间是否有相似处,把什么比作什么。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天上的云,雪白雪白的,好像一群小绵羊。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田野葱葱绿绿的,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7)仿说:选用“好像”“像……似的”“像……一样”中的一个词语说比喻句。
生:高高的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通通的柿子,好像一盏盏小灯笼,十分好看。
三、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劝、堆、转、特”4个汉字)指名读、齐读、接力读,再指名用汉字口头组词。
2.说说这些字的偏旁是什么,再在书上圈出这些字的偏旁。
3.(课件出示偏旁与对应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偏旁及汉字书写变化。 4.教师示范书写“劝、堆、转、特”。 (1)提示写字姿势。
(2)强调书写偏旁时笔画大小、形态或笔顺的变化。 ①书写“劝”时,“又”变成偏旁,捺变成长点。 ②书写“堆”时,“土”变成偏旁,末横变成提。
③书写“转”时注意左窄右宽,“车”作偏旁时,笔顺变为:横、撇折、竖、提。
④书写“特”时注意偏旁要窄,“牛”作偏旁时,笔顺变为:撇、横、竖、提。
5.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注意偏旁的写法及书写姿势,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有的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如“又、土”;有的字变成偏旁后,笔顺也会发生变化,如“车、牛”。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细心观察,正确书写。
6.拓展巩固。
(1)在学过的生字中找出含有又字旁、提土旁、车字旁、牛字旁的字。 (2)(课件出示“邓、戏、地、城、轻、较、物”7个汉字)观察汉字结构、比例等,发现笔画大小、形态或笔顺的变化。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教师总结本课时所学知识。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不仅能在生活中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还能说比喻句,写好汉字偏旁的笔画大小、笔顺和形态。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猜字方法,认识更多的生字,掌握生字的书写规律,规范地书写汉字。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注意积累比喻句,这样,在平时的说话、写话中,我们就可以灵活地运用比喻句啦。
2.师生用多种方式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句。
练习写话,能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一、引出话题,了解要求
1.(课件出示各种小动物图片,如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金鱼等)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引导交流: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说理由,如眼睛、耳朵、毛色,喝水、睡觉等。
2.了解写话要求。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一读。
(2)明确题目提出了哪些要求。(想养什么小动物、养这个小动物理由)
二、按照句式,说说理由
1.你想养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按下面的句式试着说一说。
◇我想养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养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同桌互说,再指多名学生说,教师根据情况适时指导。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生1:我想养小猫,理由是小猫不仅模样可爱,还可以帮人类抓老鼠。 生2:我想养金鱼,因为金鱼很好看,可以给我带来快乐。 2.设置疑问,提出新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都能说清楚自己想养什么小动物,也说了想养小动物的理由。如果像你们这样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会同意你们养小动物吗?也许同意,也许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应该怎么说服爸爸、妈妈呢?
(1)学生讨论交流。(可以多说几条自己的理由)
(2)小结:为了说服爸爸、妈妈同意我们养小动物,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多说几条理由。
(3)怎样从不同方面说理由呢?我们可以读绘本故事《我想养只大蜥蜴》,从中获得启示。
①介绍绘本。
绘本故事《我想养只大蜥蜴》中有个小朋友叫阿力,他想养一只大蜥蝎,开
始妈妈不同意他养,但阿力说了多条理由后,妈妈终于同意了阿力的要求。阿力所陈述的理由如下:
1.我有非养不可的理由,如果我不养它,它就会被送给史汀基,而史汀基的狗洛奇,就会一口把它吃掉。 2.大蜥蜴不仅非常安静,而且很可爱,它比仓鼠还要可爱! 3.每天喂它吃莴苣,保证它有足够的水,并清理它的笼子。 4.用自己的零用钱来买莴苣。 小结:阿力说服妈妈的法宝就是从不同角度多说理由。 ②提取方法。
方法一:有礼貌地表达理由,并且理由充分。 方法二:说动物的优点。
方法三:说自己能为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解除大人的后顾之忧。
三、小组合作,试说理由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阿力说服妈妈的方法,跟我们的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理由,试着多说几条。
1.小组交流,出示要求。
(1)轮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其一,其二,其三”等连接词。
(2)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尽量不打断别人;听完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疑问。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四、尝试写话,展示分享
1.学生尝试写话。
(1)出示写话要求:①写清楚想养什么,理由是什么;②理由不重复,不啰唆,试着多写几条;③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2)提示格式要求:注意开头空两格,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2.同桌互相读一读,评一评,打“☆”。 (1)开头空两格,一个标点占一格得一颗星。
(2)写清楚想养的理由,写出一条得一颗星,写两条得两颗星,写三条得三颗星……理由越充分,得的小星星越多。
(3)表达出自己很想养的欲望,得一颗星。 (4)例文欣赏。
我想养一只柯基犬。柯基犬的长相十分可爱。它的头部像狐狸,看上去十分机灵。耳朵直立,耳尖呈圆形,眼睛中等偏小,身体略长,腿短,跑起来像个小肉球。柯基犬的性格非常稳健、温和,胆子很大又机警,能看家。而且,柯基犬精力旺盛,可以陪我玩耍。我非常想养一只白色的小狗。因为小狗的身子毛茸茸的,白色的小狗看起来干净、摸起来柔软而舒服。小狗总喜欢摇着灵活的尾巴,跟在主人的后面,十分可爱。小狗还是看家的能手,只要听到一点儿声音,就会叫个不停,提醒主人。如果我有一只白色的小狗,我一定每天亲自给它洗澡,给它准备食物。
3.童谣总结。
想养一个小动物,养什么,先想好。表达理由有妙招,理由不能仅仅一两条。理由尽量多角度,这个法宝要记牢。句子写通顺,格式也重要,开头空两格,标点别忘了,不写错别字,写话定提高。 4.将完成的“写话”作品展示给爸爸、妈妈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积累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发挥想象读童话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
一、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有关节气的视频)激趣导入,简介节气歌。
教师引说: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特意设定了节气。节气是根据太阳在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变化次序,把一年365天分成24段,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们编成了诗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2.(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朗读节气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处”字在此处读第三声(chǔ),处(chǔ)暑;它的另一个读音是chù,到处(chù)。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小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合作读,相互正音;再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3.认识节气。
(1)出示二十四个节气,让学生简单了解二十四个节气与《二十四个节气歌》对应情况。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 (2)指名分句朗读,并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 4.背诵节气歌。
(1)自由朗读《节气歌》,边读边想每句所对应的节气。
(2)多形式朗读《节气歌》: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 (3)自由背诵,同桌互背,最后教师抽查。
5.学了本诗,你有什么感受?(《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6.关于节气的谚语。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有霜梅雨少。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7.看日历,进一步了解二十四节气。
同学们,在日历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大家回家后翻一翻日历,了解一下吧。
二、我爱阅读
1.激趣导入。
教师简笔画月亮从弯到圆时的样子,问:同学们知道老师画的是什么?(月亮。)从画中,大家发现了什么?(月亮是不断变化着的。)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关于月亮因身体变化而十分困扰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2.阅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指名接力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2)再读课文,遇上不懂的词语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赏析。
(1)快速读课文,画出文中写月亮样子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及相应图片)学生交流。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 ◇过了四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 ◇过了四天,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儿,像只核桃。 ◇又是四天过去了……她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 ①指4名学生读句子,并说说每句话分别把月亮比作什么。
②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月亮的样子,感受月亮的变化。 (2)找出文中写裁缝师傅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读一读。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四天以后来取。
◇裁缝师傅决定重做一件,又给她量了尺寸,让她再过四天来取。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裁缝师傅)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他叹了一口气,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4.练讲故事。
(1)按照月亮姑娘变化的顺序分小组合作讲故事。 (2)各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制作阅读卡。
1.裁缝师傅给月亮姑娘做了几件衣裳?为什么每次做出来都不合身? 我的问题 2.月亮姑娘怎样才能穿上合适的衣裳呢? 3.如果你给月亮姑娘做三件新衣裳,你打算怎么做? 我的阅读卡我的解答 1.三件。因为月亮姑娘的身材会变化,每次月亮姑娘去做衣裳时量好了尺寸,四天后去取衣裳时身材就变化了。 2.将裁缝师傅做的衣裳保留下来,等下半月变瘦后再穿。 3.我要给月亮姑娘做一件月牙形的衣裳,一件半圆形的衣裳,一件圆形的衣裳。
本语文园地内容共分为6个板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语用功能,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如“识字加油站”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大扫除时的情景,运用学到的词语练习说几句话;“写话”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故事,从中提取写话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日积月累”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诗歌;“我爱阅读”部分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简笔画让学生感知月亮的变化,再通过找描写月亮样子的句子积累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并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练习讲故事。本园地的教学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3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关键语句的作用:有时可以直接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有时可以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并总结了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仿照例子,将观察、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培养学生在观察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第二题引导学生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在习作修改中运用。三年级上册学过“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修改符号。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朝韦应物的古诗《滁州西润》,供学生朗读、背通。这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鹏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出示本单元围绕关键语句来写的典型段落,比如《花钟》的第一自然段、《小虾》的第三自然段,回忆相关的学习经历,结合具体内容交流学习经验。
3.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写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4.出示《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四自然段,请学生概括出这两个自然段的大意。交流,同学间互评,加深对概括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1.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出示本单元围绕关键语句来写的典型段落,回忆相关的学习经历,结合具体内容交流学习经验。
教学难点
1.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写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2.出示《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四自然段,请学生概括出这两个自然段的大意。交流,同学间互评,加深对概括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修改病句的符号,下面老师这儿有两句话,请同学们来改一改。
1.出示幻灯片。
(1)那里有名贵的各种花草。
(2)我爱看《小蜜蜂》《小溪流》《小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 2.学生修改病句。 3.继续学习“日积月累”。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承上启下,然后直接进入新课。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 要求:
(1)自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借助工具。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大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诗风格潇洒自然,醇厚朴实,在唐代诗人中,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言:“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4.朗读断句指导。
刚才大家都读准了字音,下面我们就来读出韵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理解词语意思: 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黄鹂:黄莺。 深树:树荫深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漂浮。 6.译文:
我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青草,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春天的潮水和雨水夹杂在一起,让人感觉雨势分外急迫。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 在地漂浮着。
7.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绘了西涧晚潮时雨中的美景及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8.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语言美,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在积累本上再积累两首诗人韦应物的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感受到了中国诗词的意境,感悟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语言美。
五、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