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第1学期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
1、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答案必须用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才有效。第四题、第五题答案必须写在主观题答案卷上才有效。 2、
答题卡必须写上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号
要填涂正确,特别注意“科目”栏填涂“原理”。主观题答题卷必须写上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3、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45分,每小题1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实践 D、唯物史观
1
考完试后分开交答题卡、主观题答题卷、试题卷。
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是【d】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b】
A.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 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C.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6、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c】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2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9、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生产力间接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11、下列哪些精神产品是对经济基础最直接的反映【a】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圣经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1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d】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c】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16、即使处于同一社会环境,人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对立。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b】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在社会发展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社会意识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9、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
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b】
A、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B、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C、只存在于阶级社会 D、仅仅存在于无阶级社会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B、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3、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5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5、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7、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a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2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
A、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29、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d】
A. 货币的出现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
6
C.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D. 商品交换的实现 30、资本有机构成从技术水平来看,具体表现为【b】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b】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2、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多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3、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5、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3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A、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7、马克思在分析个别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中,分析了资本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8、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c】
A、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B、C的比重越来越大,V的比重越来越小
C、两大结构两大部类之间实现交换补偿 D、资本有机构成不
8
断提高
39、金融资本是【b】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增长在一起的
B、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增长在一起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借贷资本融合增长在一起的 40、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c】
A、否定资本主义一切生产关系的改良 B、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全面肯定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4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依据是【b】
A、认为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论是错误的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4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
A、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古典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理论 4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d】
A、通过自然过度实现的 B、资产阶级改革实现的 C、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实现的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
9
现的
4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选择 C、两条不同道路 D、两种不同理想
45、“忘记远大理想就会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
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句话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个人对理想职业的追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
46、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优秀思想成果,它们是【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4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绝不能证明必然的,这是如此正确。这说明【abc】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D、事务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48、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客体存在复杂性
49、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全球性的问题【abc】
10
A、全球性问题是科技的负面作用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技所带来的进步是主要的
D、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应该限制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50、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描写的东西决非出自想象和虚构,
而是无处不存在,无处不发生的东西。他说他自己不过是一个客观地观察他周围活动着的人物和发生着的事件的人。他说;“法国本身正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我不过是一个记述它的书记而已。我一面作恶行和善德的记录,描写性格,记述社会生活中的最主要事件,一面恐怕写着历史家忘却了的历史——正在描写风俗史。”巴尔扎克的话表明( bcd )。
A、社会意识源于他的天才 B、社会意识的产生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C、社会意识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51、体现发展的是【bcd】
A、因祸得福,福祸相倚
B、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具有人民的历史选择性。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中
5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方法是( abd )
A、依赖社会发展规律展望未来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从细节上详细地描绘未来社会的特征,以便人们在将来遵守 D、只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未来的实践
5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bcd ) A、它并未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B、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11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D、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55、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三、判断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下列命题,对者涂A,错者涂B,共10 分,每小题1分)
56、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7、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有错误的真理。【】
5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59、矛盾的同一性就是一方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t】 6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6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t】
62、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t】
6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消除了经济的竞争。【】
64、唯心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史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t】
12
65、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高度和谐的社会,没有矛盾的存在。【】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
材料(2):
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83页)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第777页)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3
(1)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五、论述题(20分)(要求论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论题。共2题,任选作1题,2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案有效。)
1、真理和价值有怎样的辩证统一关系?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研究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2、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对世界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制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有: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分)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或不平衡,要赶上或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不平衡。(2分) 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要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同样需要长期艰苦奋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探索。(2分)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资本主义列强仍不断采用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和平演变等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
14
杀。
(2)社会主义国家应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2分)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2分)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克服社会矛盾自我完善。(2分)四是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2分)
五、论述题(20分)(要求论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论题。共2题,任选作1题,2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案有效。)
1、真理和价值有怎样的辩证统一关系?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研究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答案要点:(1)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1分)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3分)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3分)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3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
15
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2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2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2分)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分)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2分)坚持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2、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对世界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16
答案要点:
(1)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2分)其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分)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相互妥协、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2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解决商品销售问题,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2分)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基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分)
(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首先,世界经济的运行风险加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一个国家内部失衡会反映成外部失衡,并将其他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大了各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资本管制
17
的有效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3分)其次,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的体制、价值观念、文化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管理危机。作为一个跨越国界的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要求国家减少干预,让渡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仲裁机构协调执行。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被淡化,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冲击。(2分)最后,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发达国家凭借着资本和技术优势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权,是世界财富的集中者。(2分)
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共赢的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8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答卷(A卷)
2008学年第2学期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题号 得分 评卷人 一 二 三
注意:一、二、三大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只把四、五大题的答
19
四 五 总分 案写在本答卷上。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20
五、论述题(20分)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