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可行性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可行性研究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2007年2月1《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顾问魏小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评审时去掉)编制组长付磊博士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基础分析李栋研究员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厉新权研究员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刘国华研究员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首席经济师石建国研究员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特邀专家魏松滨教授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古建工程师李劲松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项目设计姜波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主任莫克力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战略规划师陈书砚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建筑设计师王超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景观规划师王强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规划设计师屈小羽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建筑设计师郭俊杰研究员同和·山致设计室建筑设计师2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可行性研究目录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一、项目选址二、投资单位及基本情况三、项目建设的宏观环境1、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2、区域旅游发展呈上升趋势3、宗教旅游形成市场热点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2、促进贵州旅游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的需要3、发展宗教事业和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五、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及结论1、有利因素2、不利因素3、不确定性因素4、结论六、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第二章项目资源分析一、旅游资源定性分析1、人文历史悠久,佛教一脉传承2、世界植物王国,生物珍稀多样3、景观组合协调,民族文化独特二、关于四大佛教名山三、项目资源比较评价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优越二、区位条件改善三、地域文化浓郁四、发展具有保障五、旅游前景广阔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一、布局描述1、主要布局2、分区布局二、选址说明(见图)三、重点创新四、建筑风格定位五、规划渊源六、给水排水和消防(一)给水3(二)消防(三)排水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五章项目市场分析及市场预测一、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二、旅游市场现状三、项目定位1、战略定位2、市场定位3、目标人群细分4、产品定位5、主题定位四、项目市场前景预测第六章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一、项目投资总额二、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三、投资回收分析第七章项目生态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二、环保建设建议1、增加植被2、景区内道路的绿化3、管理接待中心绿化4、道路交通绿化5、景区"双禁一降"6、水体保护7、景区垃圾处理第八章项目文化效益分析一、宗教文化层次二、原生态文化层次第九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一、进一步弘扬我国佛教界爱国爱教的思想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矛盾三、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五、增强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六、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七、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第十章风险分析及结论一、政策风险二、建设风险1、建设周期2、战争3、政策性叫停4三、经营管理风险1、专业管理团队2、市场风险-3、财务分析论证四、结论…………………………………………………………………………63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一、项目选址(项目位于江口县寨沙,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项目所在地位于苑净山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都较好,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地点选址在江口县梵净山脚下,太平河流域中上游的寨沙湾。是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投资单位及基本情况项目投资万是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曾一兵先生对佛教事业异常热心,并且对佛教文化深有研究。现三亚南山旅游区的金玉观世音(国宝)就是由曾先生策划设计,三亚金玉观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众多原国家工艺美术院的工艺美术大师共同创作的成果。投资万通过对金玉观音的创作和运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作经验,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运作基础。三、项目建设的宏观环境1、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成为世界上新兴的旅游大国。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吸引外资超过600亿美元,实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带动和形成了旅游外需持续扩大的局面。同时,670亿外资的引进,意味着外商的大量进入,形成了一个入境旅游随对外经济发展同步高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的入境旅游人次,从1978年的180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亿人次,增长了66倍;年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9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2005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列世界第五,成为亚洲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使我国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随着旅游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分析,到2004年,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培育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是要把旅游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到2020年使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现在世界平均值是11%)。根据世界旅游组织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