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6期 NO.6.2006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11月 NOV.2006 论道德人格的认知奠基功能 兼析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意义及其科学基础 丁 峻 (杭州师范学院综合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关于道德对认知,情感对思维,人格对意识和表象体验对想象推理等系列活动的功能性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精神 意义之审问,乃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有趣复杂的重要问题。从认知科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情知意发展乃是一种互动互补与协 同增益的过程;《中庸》所确立的“诚意”人格及其促进的主客观认知效应,以及孔子所概括的“知一仁一勇”三达德之人格行 为规范对于主体提高知天知人知己的催化作用,都凸现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精神意义及其科学基础,也为今人开掘中国 古典文化的认知价值乃至创新演绎而提供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坐标。 关键词:道德人格;认知功能;情知互动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6)06—0017—05 论及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民族文化现代 化的价值,从历时空维度观之,其属于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化的流变化合之形而下表象判言问题;从 共时空维度观之,其属于伦理文化与认知文化和 实践文化相互作用的功能转化之形而中概象推置 问题;从超时空维度观之,其属于哲学同科学文 化、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相互作用的形而上意象 创设问题。在此,本文拟从伦理文化与认知文化 即天理、天道,它内化为人的德性而成为人道;天 理又以中庸为规范、以中和为特征。这是儒家认 知世界本原的核心理念。 与此相对应,儒家关于世界本原的主观表征之 认识观无有别它,唯独“诚意”:“唯天下至诚,为能经 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 有所倚!”[1](P165)“诚者,天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P136)。天 相互作用的这个“形而中”层面,来浅析道德人格 的认知奠基功能,顺便探讨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 价值及其开放进化的科学基础,以期造益于相关 的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进步。 道以中庸为规范、以中和为特征,而孔子在此把 “诚”作为天道之状态、人道之状态,作为天道与 人道相契通的本体标志。总之,唯拥有了诚心实 意,才能择真而好学(致知)、择善而修情(仁)、知 耻而守美(勇);有诚意方能正心修行。 如何能够使天道与人道相贯通、使天性与人 一 “诚”——形而上力量对知行活动的 下行性能动性统摄效应 (一)“诚”——作为世界本原的儒家道德人 性相濡染呢?孔子指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 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知之一也…… 及其成功一也。子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1](P129)知、仁、勇作为天德与人德 相表里的天下之达德,同作为“天下之正道”、“天 下之大本”的“中”(即天道、人道),以及作为“天 格观标志 《中庸》一书阐明了诚与中之全体大用,体现了 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诚”指诚意,“中”指正 心,两者构成修身的情感境态与认知基础。因为“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P84)。天命 收稿日期:2006—1O—O8 下之定理”、“天下之达道”的“庸”与“和”(即天 理、人伦)相互匹配,构成了具有多元一体化层级 结构的儒家伦理体系;成为契通天道与人道的根 作者简介:丁峻(1958一),男,宁夏中宁人,杭州师范学院综合研究所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焦 本法门和修行途径:“知之一也”、“行之者一也”、 “及其成功一也”;“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 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治天下国家矣”。[1](P129)即唯有人们在思想活 动和实践活动中以诚心实意来贯通整合并内外修 行知、仁、勇三达德之时,才会逐步知天知人知己、 爱天爱人爱己、顺“天时”致“人和”达平心! (二)真诚人格的认知催化效能 一有实现了内在统一和协调练达之后,才能建构出 独特而和谐的人格意识及其个性精神。不妨借用 句话来认识孔子三位一体人格论的心理学效 应:“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129);“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3](P160)。孔子的仁知观包 括了自知自爱、知人爱人、被知被爱这三大系列 的情感规范与认知观念,表现了人人平等、自觉 自愿、自主自由的“存在本体”认识论思想。仁 知统一,意味着人道与天道、伦理与逻辑、主体 与客体、情感与思维的和谐统一,由此从历时空 《中庸・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 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 为能化”。[1](P139,142)孔子在此深入阐释了“诚 的经验世界和共时空的逻辑天地导向超时空的 理念王国、推动个性主体形成全新的人格意识 意”与“明知”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由诚心而实 现明心。同时真诚的人格行为对于他人有深刻感 化功能,由此揭示了意念志向情感活动和认知能 和个性精神体系,在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相互 融通的基础上走向审美与创造的直觉灵感状态 与统觉通感境界。由是观之,孔子的仁知勇三位 一力的规范牵导作用: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体人格论,实际上是人本化的精神宇宙意义上 的理想人性建构理论,其意义已经超出伦理修行 的范畴、具有认知和创造的源头动力价值与精神 奠基功能。[4]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1](PI41) 真诚的人格意识是贯通整合知仁勇人格三达 德的核心力量,因为“诚者……性之德也,合外内 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所以“成己,仁也;成物, 知也”。[1](P145)在此,孔子把诚意视为成全自我 孟子有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 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2](P207)这是对儒 之仁的大道,由此导向成全万物的认知之情,内外 之道相通、内外之性相合:“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家伦理文化的认知价值和体用功能之完整释说。 因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 (P86),所以,虚静淡然、不偏不倚、守仁居义、得道 故至诚如神。”[1](P143—144)苟子也认为,“君 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心何以知? 日:虚壹而静”;“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 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 今一度也”;唯此方能“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 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知天地、知人我、知明 行。[5](P34—331)这样,“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能 遂性、称意合理的情感修养乃是塑造人格行为的 首要根基和动力源头,即“唯天下至诚为能 化”——先化自我、再化众人、后化天地;先化性 情、再化智思、后化意志人格!因而,“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 之宜也”[1](P145)。换言之,以仁心成全自己是 “诚”,以仁知引导自己是道;成全万物则是智慧, 为仁知而勇于进取、努力奉献则可称作勇。 如此,知仁勇发源于诚心、又复归诚心,从而 完成了儒家伦理人格对主客体世界之认知与完善 过程的历时空摄取、共时空整合与超时空创新之 文化价值使命! (三)真诚人格意识对成全自我与万物的决 定 I生作用 仁、能知、能善(勇)、能修、能治、能不断发展,于 是真诚的人格意识便成为练达人格能力和提升个 性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了。 二 真诚人格意识对大脑心理的动力影响 (一)促进以仁为核心、以关为动力的情感经 验塑造与感性心理建构过程 在心理活动层面, 人的各种经验和情感状态均呈现为表象形式;而 在建构自我的表象过程中,又存在着自上而下的 “理念意向性驱动”和自下而上的经验与情感的 全息融通情形。因此,以诚意为核心的人格精神 从孔子培育理想人格的精神机制中,当能发 现最早的心理学动力观和道德体验促进理性认知 的价值论意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知意唯 状态可以有效提高主体对多元经验与多态情感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丁峻:论道德人格的认知奠基功能 l9 融通整合水平,从而促进人的经验情感塑造与感 性心理建构过程。 美者,天下鲜矣”也即是说,如果人的情 感不端正、不合中庸之道,则会造成认知方面的种 种偏颇与失误。 2 格物致知对修养诚意和正心修身的能动 由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1](P86),“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5](P234),所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忿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 性促进作用 孔子认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1](P21—22)这 身,在正其心”[1](P42—43)。也即是说,致诚笃意 是正心的法门,唯有正其心才能修练性情:“此谓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P40)可 见,修身须从正心始,正心必从致诚笃意始;诚意 是使性情达到中和的首要基础和根本力量(即 “元意识、元认知、元调节因素”),也是一个人塑 造经验情感、建构表象心理的核心动力。 (二)推动以4e,为特征、以真为目标的逻辑思 维素质塑造与知性心理建构过程 在心理活动层 面,人的各种知识概念、符号逻辑和语义加工状态 均呈现为概象形式。概象化的心理活动旨在编 码、保存和转化人的多元知识信息,体现人的认知 规则与策略(包括语法句法规则、推理策略、想象 路径、审美方法、道德规范、人格准则等人文内 容),同时也表征了个性主体认知客观世界的运 动变化之时空图式(包括自然规律、数理逻辑、科 学知识、概念定理等抽象化与符号化的科学内 容);更重要的是,人的概象活动还涉及到个性主 体对自身形象、自我情感、先前经验、知识结构、思 维优势、人格特征、价值理想和自我意识等本体内 容的内向认知过程。 概象心理主要发生于人脑的联络皮层区:下 接感觉皮层之表象化合平台、上承前额叶新皮层 之意象发射平台。它主要表征人对内外世界的抽 象认识、语义模式与符号规则,是建构人格精神与 世界模式的核心中介。而以诚意为核心的人格精 神状态,则能够促使主体高效优化与深广整合共 时空的内外逻辑及语义法则,从而有力提升人的 思维素质与知性心理建构水平。 1 致诚笃意对正心修身之奠基性导向功能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在正其 心者”。[1](P22,42)这里强调了修身与正心的情感 内容及其人格价值。而修身与正心还能造益于人 的认知活动,因为“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 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里所讲的“意”,乃指人的自我意识与世界价值 观:“心”乃指人的情感心态;“身”乃指人格行为。 可以看出,孔子把深究事物的原理之认知客观世 界的活动视为端正意念、强化诚意和修练意识境 界的根本出发点,由此导向致诚意识之形成、合理 情感之变造、人格行为之修练等一系列有序的建 构精神世界的逻辑过程。那么,为何格物能够致 知,为何必须由知物、知人而达到知己呢? 要达到知的境界,就须从认识他人和客观世 界开始(即格物致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 人也”。[3](P9,220)可见,知人须从知其言、观其行 开始;知君子之道须从认识天道(即普遍的客观规 律与自然法则)开始,立身处世须从了解体用人伦 规范开始。于是,“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 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斯三者,则 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129) 3 情知意的相互作用关系 进一步来说,知 有三种境界:自知自爱、知人爱人、知天乐道;而自 知自爱乃是君子之辈的更高层次的人格境界,也 是一个人正心修身的根本依托、知天知人的终极 归宿和关爱天地与他人的精神源泉! 子贡曾引用说:“故君子之言日 ‘智莫难于知 人。…[8](P71)孔子也认为:“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 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 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8](P82)孔子 进一步辨析了知人与知己、爱人与爱己、远知与近 知之间的相互关系:“知及人,仁不能守之,虽得 之,必失之。知及己,仁能守之……”[3](P176)也 即是说,单有聪明才智而缺少仁爱之心,则仍然难 于保持成功的结果。 关于人的六种品德与六种弊病之间的错杂流 变方式及其人格行为负面效应,孔子深刻地分析 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 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 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薤 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PI91,15) 忽视了激发引导人对道德文化的审美体验与丰富 多样的早期经验养成(塑造),致使出现了人们的 道德经验贫乏、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知缺乏感性 可见,好学是致知的法门、致诚的坐标、达仁的阶 梯、勇行的动力;善思则是使知识与情感相结合、 思想与言行相统一的正心修身之内在机关。如 此,才能达到“知之一也”、“行之一也”、“成功一 tg”的内外实践完满境地! 同时,情感力量能够对认知活动产生动力导 向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动力和能动自由的知性建构、道德意识浅薄、道德 行为低水平化等种种问题;其根本要害在于,情感 与认知相分离、道德意识与言行相脱节、人格与理 性精神相隔膜。因此,尽早强化人的表象建构与 感性塑造之奠基活动、深入精微深化人的概象建 者。”[3](P61)可以看出,孑L子极其重视人的感性塑 造、经验与情感世界之表象建构活动,认为它们可 以使个性主体在快乐自由的情境中认知自我、他 人和天地万物,借助美感诗意而激发直觉灵感、良 知道德感和平心理智感,从而达到对内外世界的 共时空性概象把握与超时空性意象创构,由此产 生全新的理念意识与人格行为。 在此不能不指出,儒家倡导的伦理人格认知 观具有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和语义逻辑上的表 征盲区:一是其注重认知人文内容、忽略了主客体 世界的科学内容;二是满足于形而上层面的抽象 分析和形而下层面的浅泛议论,缺少形而中层面 的演绎推理与形式化归纳模型,从而造成儒家伦 理思想体系缺乏情知意层面的操作性方与人 格心理加工主客观信息的表征性内容。对此,杨 振宁等科学家、哲学家近日做了精辟的分析,[9] 兹不赘述。 (三)强化以勇为特At-、以善为目标的理念意 识塑造与人格行为完善过程 在心理活动层面, 人的理念意识与人格境界以何种形式呈现于脑海 心灵呢?笔者认为,理念意识与人格境界并不是 纯粹抽象、无缘无故的“空穴来风”产物,也不是 神秘莫测的神谕天机或唯心之象,而是从表象到 概象逐步抽析与重组整合的“文化结晶”和思想 “精华”——即意象形态的主客观世界之全息图 式、价值坐标、规律秩序、意义时空与理想境态。 进一步来说,人的理性精神包括理念意识、人 格理想、世界价值观和情知意融会贯通的升华境 态。对此,孔子所概括的知、仁、勇之三位一体人 格“三达德”及其“知之一也”、“行之一也”、“成 功之一也”的体用统摄效能,乃是最早做出的伦 理精神本体论建构图式与认识论思想路径。 笔者认为,培养、引导和激发一个人对美德、 对自然、对艺术、对科学、对人生和自我的情趣爱 心和美感诗意,既是使其诚心求知、正心修身和专 心修养性情意志见识的原动力之所在,也是塑造 理想人格、建构理性精神的内在基础。然而,自古 以来中国的伦理教育过分注重灌输规范性知识, 构与知性塑造之思维模块有序活化工作,便成为 提升人的意象建构水平与理性意识塑造品质、健 全人格精神及完善行为实践的当务之急,同时也 成为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之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国内的经济学家也呼吁 将中国文化从笼统的“格物致知”和抽象的“格心 致良知”升进到新世纪的新境界,为中国文化、经 济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提供新的精神生产力: “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 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像i,q-多学者 所认为的那样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中国 文化有能力在一个更高的经济基础上实现上层建 筑的创新,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新的内部自 洽的实体。”[1o]有学者认为,“逻辑使理念世界有 了主心骨。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一个主要差别, 就在于有无形式逻辑(而决非单单在于思维方 式)”[11】。换言之,单有意象、表象之思维加工仍 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形而中的概念(概象)逻辑 体系(包括主客体世界的范畴论、关系论、价值 论、认识论等理念体系的概念结构与思维框架), 方能使形而上世界同形而下世界发生相互作用。 然而,传统的“道器为一”、“体用一源”、“技 为末艺”之观念,混淆了理性与知性、意-bq与经 验、知识与技术之殊然界限;科技不发达又内源于 缺少形而中层面的精细逻辑分析与符号形式表征、 外源于统治阶级重伦理人治轻科技经济的政治文 化与制度偏向。所以,西方的认知型文化催生了人 类对主客观世界的科学解释、逻辑实证和知识理性 表征;东方的伦理型文化则强化了人类对主客体世 界的价值关系认知倾向、导致形而上文化与形而下 文化共同回归于实用理性之狭窄浅泛天地,使伦理 价值与实用价值发生体用冲突、使人格与言行发生 内在、使情意与认知发生脱节。正如庄子所分 析的那样,“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于 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 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 为方。……道术将为天下裂”。[12](P327—332)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丁 峻:论道德人格的认知奠基功能 2l 是在知性(概象)层面,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情知 的源头动力效能,尤其对个性主体的认知能力、思 分离、逻辑贫乏,从而导致人格矛盾和情迷意乱、 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行为会产生显著的催化 难以依托薄弱的感性和空泛的知性来支撑托举出 效应。因此,儒家倡导的道德人格对于今天开发 发达高远、坚实深厚的理性大厦。由此使宋代到 大脑潜能、提升认知水平、健全发展和谐人格、优 清代的中国科学文化出现大滑坡、政治文化出现 化行为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与 大变故、思想文化出现大冲突。 时代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得益于儒家思想与政 这一切均来源于儒家文化同现代心理科学、 治文化的相互认同与契合,[13]由而在实用理性 神经科学之知识体系的神通妙合。所以,深入阐 (儒家为“内圣”、统治者为“外王”)之内引PI"导 释儒家人格文化的认知奠基效应、自洽进化特性 合力作用下,推动了伦理文化偏离移情致知、成就 及其生命科学机制原理,当会有助于开掘改造、扬 自由人格与创新精神的人本坐标、滑向注重功利 弃创新和传播转化儒家文化思想宝库之合情合理 价值的人际关系与就范等级秩序现状的世故守旧 价值的三大工程:中华文化传承光大,民族精神复 圆滑练达型之实用人格境地。根本症结不能完全 兴图强,社会文明人民幸福。 归之于儒家文化本身,还应从独尊私利的政治文 化、逐步哀退的科技文化和由此造成的物质生产 参考文献: 力低下及经济贫弱状况等现实存在境遇与社会宏 [1]子思.中庸・大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观条件方面加以诊治。同时,应当肯定孔子所创 [2]孟柯.孟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立的知、仁、勇人格三达德伦理体系,并对此进行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丁峻,胡若飞.对孔子三位一体人格论的文化批判[J].宁 深微的科学阐释和批判扬弃,使之在当代政治文 夏社会科学,1988,(6). 明、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曙光普照下释放出应 [5]苟况.苟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有的巨大深远的人格精神建设性价值。 [6]F.Vernus.New Concepts of Science on Consiciousness[M]. 最后回到人格发生之心脑本体上,一是感觉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皮层最早成熟并经历童年的两次“生长进发期”; [7]丁峻.体验——人与世界的价值契通甬道[J].宁夏社会科 学,1988,(1). 二是前额叶新皮层成熟最晚、体积扩展最巨、双向 [8]孔安国,孔猛,等.孔子家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联系最致密,人在26岁前后才完成该区神经髓鞘 [9]杨振宁.儒家文化的优势与缺陷[N].科学时报,2004—12—30. 化,30岁方步人人格框架初成阶段并不断充实、 [10]林毅夫.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N]. 丰富与完善之;三是理念意识活动对情感认知活 日报,2004—11—29. [11]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 动具有能动的下行性牵导定向与功能强化作用; 店,2002. 四是孩提时代的经验建构与情感塑造遵循“先人 [12]庄周.庄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为主”的原则、体现了终身活跃和强烈持久深广 [13]赵敦华.哲学的“进化论转向”[J].哲学研究,2003,(7).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of Hmnan Moral Personality upon Cogniiton —On the Value of Modem Mentality Re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Bases of Confucianism DING Jun (Institut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Hangzhou 3 1001 2,China) Abstract:To review the valuable and functionaI effects of human morality on cognition,we found that the SO—called SINCERITY and THREE—IN—ONE CHARACTER of ideal personality by Confucianism,i.e.“the kindness--the wisdom--the courage”, serves as a universal regulation for people to learn to love,to undertan and benefit the three worlds--nature,society and mentali— ty by oneself.In a word,human moral personality can promote their cognition,enhance their mentality and optimize their behav— ior—and—practice,which stands at a firm scientific platformon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Key words:moral personality;cognitive effect;emotion.cognition interaction (责任编辑:沈松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