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数据新闻看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之路——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例

来源:星星旅游
学术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之路

——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例

徐婧雯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传统新闻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将大数据应用于新闻可视化是当前新闻可视化的热门话题。数据新闻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传播方式之一,俨然成为媒体转型的重要关注对象。本文基于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的具体分析,探析当前我国新闻可视化产品的现状与缺陷。

关键词: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一、数据新闻概念辨析

数据新闻的说法最早是在2002年美国记者菲利普·梅耶在《精确新闻》和《新精确新闻》中提出的。2006年《华盛顿邮报》发表《报纸应当停止以叙述故事为中心的世界观》,指出报纸应转变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结构化数据。迄今为止关于数据新闻的理解诸多。2010年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作出界定,认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1]

德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保罗·布拉德肖指出,数据新闻“简言之就是一切通过数据处理的新闻”,它与其他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你将传统新闻的嗅觉,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的能力与庞大的大数据信息结合时,新闻报道

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

[1]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5月1日至6月27日这一时间段发布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栏目的所有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总量为56篇。栏目更新时间不定期,平均每月发布22篇。根据战迪对新闻可视化报道做出的两个维度上的分

类,[2]本文将报道分为基于纯粹数字统计的硬数据和基于文字、图片与视频结合的软数据两类。根据分析可以看到,在“数据新闻”栏目里,软数据的比例较高,一共有33篇报道属于数字、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软数据报道,12篇属于纯数据统计的硬数据。

三、研究发现

(一)数据核心型硬数据

硬数据报道主要是以数据作为报道的核心支撑,通过人口数据、时间、地点的数量频次统计、比例对比、数量关系及发展趋势来完成新闻故事。

新华网6月26日发布的《大数据看中国:就业背后的变化》属于典型的以数字为核心的数据新闻报道。报道中以数字生成的图表作为基础,配以少量的文字对图表进行解释说明。该篇报道以视频和长图文结合。从图文来看,报道中由这些数据组成:2018届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程度的调查、求职方式、实际月薪;十年来的薪水数据对比;工作婚恋比例、关于机器人取代工作机会的心态调查。从内容来看,报道涉及的数据十分广泛,有最新的数据和十年的多角度就业数据对比,可以说是将最新的就业数据一网打尽。

但是,从叙事逻辑与可视化安排来看,这篇报道的逻辑性不强,仅仅是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堆砌起来,尤其

36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036-02是这种多字体、多色彩、多图案可视化安排中,显得紧

凑的数据铺天盖地,标题与标题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在长图文中难以将上下文的逻辑连接起来。例如在十年来的薪水对比部分数据较多,每一个小部分由一个小标题组成,如时间VS薪水、行业VS薪水。在传统的文字报道中,标题与标题间的字号、字体代表着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也不同。但在数据报道中,可视化的呈现过程摒弃了这种潜在的阅读习惯,字号加大可能只是突出强调,而大标题与小标题可能用着同一种字号、字体和颜色,这种排版使得整篇报道的阅读节奏凌乱,打散了报道逻辑,使得最后的报道缺乏叙事主干,在阅读中迷失了阐释方向。当这种阅读是在移动端实现时,这种情况则会显得更加严重。

在数据的呈现中,除了表格外,该报道还使用了大量的卡通图案进行数据对比呈现,在涉及理工学科比例时,形象地使用了试剂瓶的图案,提到公务员铁饭碗时,用碗的形状进行比较。这种可视化设计虽然十分形象贴切,但实际上在阅读中不仅没有帮助阅读理解,而且图案设计使比例的对比结果难以在第一时间内看明白,反而成为阅读障碍。(二)多元素结合的软数据

相较于以数据为核心支撑的硬数据,软数据多是以文字、视频和图表等多元素结合的形式呈现,有着明确的新闻导语。

比如5月31日新华网发布的《吸烟的这些危害,你一定要知道!》属于以长图文形式的软数据报道,报道有明确的导语:“烟草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究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哪些伤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报道有明确的行文线索:烟草的有害成分、吸烟的现状报告、吸烟与疾病、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吸烟影响精神健康、二手烟的危害、吸烟对公共场所的危害和戒烟小贴士。与《大数据看中国:就业背后的变化》报道一样有很多报道内容,但是本篇报道逻辑清晰,阅读线索明朗。其一在于报道标题均为一级标题,多标题间的逻辑关系单一,标题的呈现也简单明确;其二在于报道中数据、文字、图片等多形式结合,内容清晰,简单明了。在这篇报道中,数据主要是作为论据而使用。在“戒烟小贴士”部分,文字部分指出“任何人在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且戒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健康获益就越大”,在文字下方给出了相应的数据与图示“60、50、40或30岁时戒烟分别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这种安排使结论有了有力的论据,配上数据图示显得更具说服力。

“数据新闻”栏目共统计了45篇,第9卷第12期 2018年06月Vol.9 No.12June 2018(三)生活化报道方式该栏目报道内容多元化,关注大众日常生活状况。在新华网的45个样本中,报道内容涉及十多种类。其中,健康类报道占了24.4%的比例。数据可视化形式以信息图表为主,辅之以大量象征性图案,如《吸烟的这些危害,你一定要知道!》中所说的“戒烟小贴士”部分。文字的语言偏向生活化和口语化,如《水痘高发期,妈妈们该如何防“痘”?》《遭遇“水逆” 唐僧师徒四人的求生欲有多强》标题多使用第二人称、网络流行语,与新媒体新闻文体相似,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亲近感。

报道多采用长图文的形式,契合移动特性。在读图时代,大众更易于接受间接高效的信息图而非冗长繁杂的文字叙述。长图文的设计一方面契合移动端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便于用户保存和二次传播。在报道多为生活化的内容,如《宫颈癌疫苗,我能接种吗?》的健康科普类报道,通过长图文形式介绍了宫颈癌的危害、疫苗类型和接种价格、接种人群与注意事项,方便用户阅读后保存,以便后续再次使用或直接发给朋友,进行二次传播。

四、可视化为内容服务

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追求的永远是极简的效果,

[3]

这是数据新闻存在的最重要意义。数据新闻主要用来描述新闻事件中相关联的事物,但背后的因果依然需要深度报道来呈现。

可视化要为内容服务。目前的数据新闻普遍使用长图的形式,以图解形式搭配大量象征性意义的卡通图案。丰富的图案固然更吸引人,但是这种过分绚丽的可视化可能也会成为阅读障碍,本末倒置。如《大数据看中国:就业背后的变化》中呈现的那样,数据原本是为了更好地为文字说话,但是这种方式反而使内(上接第35页)杂的,除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也不乏其他因素,如新闻当事人的刻意造假,网络、自媒体的纯利益经营等。从研究中发现,虚假新闻的信息来源大多为自媒体,因此对自媒体的监管势在必行。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2016年广电总局就出台了(第6号)《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国家慢慢摸索着自媒体的监管模式,发布监管条例。在执行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截至2018年1月,被封自媒体号高达1101个,其中就有散布虚假信息的自媒体。然而,对自媒体的监管不能一关了之,还应该加强关闭之后的追惩。尽管自媒体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受众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主动查阅相关知识,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以便在面对虚假新闻报道时有自己的判断,不随波逐流地成为虚假新闻的下一个传播者。

容表达不明朗。可视化是为了帮助受众接收信息,辅

助阅读,为受众做信息“减法”,如《吸烟的这些危害,你一定要知道!》在呈现“吸烟与疾病”板块时,同样也使用了较多的图片;在说到结核、缺心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较为晦涩的疾病名词时,辅以相应的卡通器官图片,这种设计则便于文字理解与记忆,做到为内容服务。可视化呈现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并非炫酷的动态化效果就一定优于简洁有力的静态可视化效果,判断依据是呈现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和受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数据只有匹配在合适的图表中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多以静态的报道方式呈现,这种报道形式在传统媒体中也时常出现,还未跳出传统的展示方式。要真正跳出传统的报道形式,需要在互动性上下功夫。参考文献:

[1]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

[J].国际新闻界,2013,35(06):73-83.[2] 战迪.新闻可视化生产的叙事类型考察——基于对新

浪网和新华网可视化报道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 (1) :9-17+147.[3] 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

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1):103-106.[4] 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

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3):32-36.作者简介:徐婧雯(1995—),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3] 汶川地震之后又见“猪坚强”,两条腿的它活出了人

样![DB/OL].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a6454 874849541095950,2017-08-16.[4] 研究显示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 是真实新闻的6倍[DB/

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3/ 11/c_129826781.htm,2018-03-11.[5] 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DB/OL].三秦都市报(西

安),http://news.163.com/10/1022/07/6JJ6GCUA00014AED. html,2010-10-22.[6] 杨保军.全面认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J].新闻前哨,

2011(05):15-20.[7] 陈启虞.“有图有真相?”——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的辩

证思考[J].科教导刊(中),2014(10):215-216.[8] 肖实.我国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中真实性与意义性关系

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9] 施志君,乐娜.论网络“把关人”对网络媒体公信力

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2007,(03):112-115.[1] 央视报道玉树地震搜救犬救32人牺牲系假新闻[DB/[10] 岳修科.网络新闻失实问题探析[D].郑州大学,2013.

OL].腾讯新闻,https://news.qq.com/a/20100424/000654. [11]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htm,2010-04-24.2009:64-76.[2] 汶川地震“猪坚强”后代变身宠物猪 一万块一只[DB/.OL].南方都市报,http://news.southcn.com/china/content/ 作者简介:苏岚(1994—),女,四川达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本2015-09/24/content_133503907.htm,2015-09-24.科在读。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