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1O期 2OlO年lO月 Vo1.7 N0.10 0ct.201O 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 的实证研究 赵越岷 李梦俊 陈华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 摘要:根据电子口碑和信息共享动机相关理论,提出了消费者在虚拟社区中信息共享的 理论研究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表达 正面情绪、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形象声望是影响信息共享意愿的重要因素,而个人习惯对信 息共享行为则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信息共享;电子口碑;结构方程模型;虚拟社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2~884X(2010)1O一1490—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s’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y ZHA0 Yuemin LI Mengjun CHEN Huap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electronic wor—of-mouth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sharing motivation theo~ ries,model of consumers’information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y is proposed.Moreover,the mod~ el and hypotheses are verified by the empirical study throug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ruistic,expressing positive emotions,self—efficacy,sense of belonging,image and reput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sharing intention.And habit affects in~ 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significantly. Key words:information sharing;electronic wor—of-mouth;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virtual community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 一的研究。但是,关于虚拟社区这种网络平台的 电子口碑研究还是较少,尤其缺乏实证研究。 关于电子口碑的研究,国内主要是使用实例研 群有着共同兴趣习惯的人通过共同的交流平 台组成一个群体,成员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 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国外有部分实证研究对 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口碑交流动机进行了统计 调查和分析 。而中国的虚拟社区消费者在 口碑交流中相比其他国家更少为他人提供信 息 ],因此,研究国内消费者在虚拟社区中的信 息共享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 流、分享信息,这便是虚拟社区。消费者在虚拟 社区中的信息共享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电子口 碑。ARNDT将口碑定义为接收者和传播者之 间,关于一个品牌、产品或服务,口头的、私人间 的交流,并且接收者认为这种交流是非商业性 的;而电子口碑则指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 行的非正式交流 。通过虚拟社区这样的网络 平台,电子口碑比传统口碑传播速度更快、范围 更广、持续性强、具有可测量性,对消费者尤其 是互联网用户的消费行为影响更为显著。 目前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及相关理论很 多 ,国内学者相继发表了一些从心理学和行 为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包括李仪凡等 收稿日期:2008—03—21 ・ 1490 ・ 1研究模型及假设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先导, 其对于个体的行为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 此理论形成的激励模型根据动机发生的原因不 同,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 机是由行为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 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赵越岷李梦俊 陈华平 的;外部动机则是指个体参与活动时,他人或相 关组织能给予个体的回报 。在信息系统研究 领域,个体意愿通常被认为与个体行为直接强相 关,如计划行为理论把个人的行为意愿看成是解 释和预测个体行为最强烈和直接的因素一 。 结合激励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把影响个 体共享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而个体信息共享意愿直接对个体实际共享行为 产生影响;引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口碑领域中的 相关变量,按照发生的原因不同,分别划归到影 响个人共享意愿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中。此 外,为了更好地解释和研究个体的实际行为,引 入了习惯这一非意识性因素,并假设它直接对 个体的实际共享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得出的虚 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研究模型见图1。 内部 8 图1研究模型 1.1 内部动机 “利他主义”是社会心理学上的重要概念, 主要指的是“纯粹利他”,即行为个体不追求任 何针对其自身的客观回报,单纯从利他行为本 身取得满足。心理学者指出,这种行为是因他 人所处情境而联想到如果自己身处同样的情境 而产生的一种情绪 ],而利他主义动机对个人 信息公开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 。由此,对于 虚拟社区中的消费者,有 假设1利他主义(A)与消费者信息共享 意愿(IS)正相关。 心理学家HEIDER 提出了平衡理论:人 类普遍存在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处 在不平衡和不和谐状态,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 张和焦虑感,产生不愉快。不愉快的体验可以 作为一种动机,驱使人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 衡状态。HENNI THURAU等[5 指出,在消 费行为中,这种不平衡来源于强烈的正面或负 面消费经历。基于口碑交流的文献,引入2种 与平衡需求相关的动机:表达正面情绪和发泄 负面情绪。正面消费经历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 强烈的想和别人分享喜悦的心理紧张,通过在 虚拟社区中和他人分享经历来表达正面情绪可 以减少这种紧张感,恢复平衡状态。负面消费 经历会使消费者不满,产生沮丧、焦虑和愤怒等 情绪。ALI一一CKE等 一一一 指出,发泄的需要是消费 者讲述负面个人经历的主要动力,在虚拟社区 中分享负面消费经验可以帮助消费者消除不满 一一一 情绪,故有 假设2表达正面情绪(E)与消费者信息 共享意愿(IS)正相关。 假设3发泄负面情绪(V)与消费者信息 共享意愿(IS)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 虚拟社区中为其他人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判断。 人们通过和他人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对自己的 能力感到更加自信。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促使 人们同其他人共享信息。在企业知识共享的相 关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知识共享的影响 已经得到证实 。类似地,可以推断消费者在 虚拟社区中的自我效能感对其信息共享意愿有 着正向影响,故有 假设4 自我效能感(SE)对消费者信息共 享意愿(IS)正相关。 社会心理学上把人们对特定群体和组织的 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称为归属感。虚 拟社区的消费者通过互动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 沟通,形成并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强烈归 属感的虚拟社区消费者,会对社区产生一种义 务和责任感,愿意为了社区的利益去共享信息。 WASKO等 发现,有些虚拟社区消费者认为 共享知识是作为虚拟社区消费者应有的责任。 由此,有 假设5归属感(SO)与消费者信息共享意 愿(IS)正相关。 1.2外部动机 互惠行为作为个人参与社会交换的一种收 益已经被很多研究所强调 ,而虚拟社区中的 信息共享行为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种社会交 换一 。人们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希望将来也能够 获得其他人的帮助,互惠是对信息贡献者最明 显的回报。当一个人认为他在虚拟社区中提供 信息将来能够获得回报时,会更愿意去共享信 息。WASKO等 指出,强烈的互惠感更能够 促使人们在虚拟社区中共享信息,并且那些经 常帮助其他人的虚拟社区消费者似乎能够更快 地获得帮助 。基于此,有 假设6 互惠(R)与消费者信息共享意愿 ・ 1 49] ・ 管理学报第7卷第1O期2010年1O月 (IS)正相关。 和心理帮助。LIMAYEM等 把使用信息系 统的习惯定义为“使用某个信息系统已经成为 对特定状况的自动化反应的程度”,并且指出, 习惯是区别于行为频率、过去行为和个人经验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所有接触 都以付出和回报这一形式为基础。个人参与社 会交换是基于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报酬(如认可、 地位和尊重)的期望 。声望是支持一个人在 的。当消费者有在虚拟社区进行交流的习惯 时,他更有可能在虚拟社区中和他人共享信息, 因此,习惯对于消费者实际的信息共享行为有 着积极的影响,故有 集体中达到和维持特定地位的重要资源 ]。在 虚拟社区中共享信息可以帮助个人提高他在网 络中的声望,建立好的形象。已有研究表明,提 高形象声望是人们在组织电子网络中提供有用 假设l0 习惯(H)与消费者实际信息共享 信息的重要动机,经常通过共享信息帮助他人 的成员能够获得尊重和更好的形象声望 。因 此,当人们认为在虚拟社区中共享信息能够提 高其自身的形象和声望时,就会更积极地去提 供信息帮助他人。由此可得 假设7形象声望(IR)与消费者信息共享 意愿(IS)正相关。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模型,个人的行为意愿 是由个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直接决定的 。主 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 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个人行为决策受到其他 个人或团体的影响。SHANG等一 在其对在线 购物的研究中引入了“追求时尚”这一因素来表 示这种社会影响,研究发现,它对消费者在线购 物行为有重要影响。消费者在虚拟社区中共享 信息被看作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和在社 会上适当的行为。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可能 是影响他们在虚拟社区中共享信息的主要因 素,因此,有 假设8追求时尚(F)与消费者信息共享 意愿(IS)正相关。 1.3信息共事意愿 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 的行为意愿所直接决定的。行为意愿是个人打 算进行某项行为的意愿的度量,常用来预测和 解释实际行为。YE等 的研究已经证明行为 意愿和实际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直接关系,故对 于虚拟社区中的消费者而言,其信息共享意愿 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实际信息共享行为,故有 假设9信息共享意愿(IS)与消费者实际 信息共享行为(AI)正相关。 1.4 习惯 习惯,通常的理解是经常的行为,无意识的 行为,不用做出判断的行为。互联网和各种基 于互联网的交流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 通习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与世界沟通的离 不开的媒介,人们在网上表达和讲述他们的思 想、兴趣、经历和生活,从网络中寻找信息、建议 ・ ]492 ・ 行为(AI)正相关。 2 实证分析 2.1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并对提出的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为了保证问 卷的内容效度,所使用变量的测度指标均借鉴 于已有文献中相对成熟的指标测量结构。为了 保证问卷中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指标翻译采 用了回译法,即在问卷被翻译成中文后,邀请一 位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教师将问卷回译成 英文并与原文比较,根据差别调整问项的表达。 问卷除基本信息收集外,所有量表问题均采用 Likert 5点评分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 表非常同意)。 在收集数据前,对问卷调查进行了预测验。 根据结果对问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删 除缺乏信度、效度或可靠性的问项,并修改不合 适的措辞以及模棱两可的问项。 问卷调查主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展开,此外, 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已经毕业的校友中进 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 198份,回收率为66 。样本中,66 为男性, 34 为女性,其中,超过5O%的样本年龄在 21~25岁之间。样本群体中,9O%以上的人每 周至少访问一次虚拟社区,4O 以上的人每天 都访问虚拟社区。样本群体在虚拟社区中共享 消费信息的类别非常广泛,包括图书音像软件、 消费电子、食品保健、服装鞋帽和体育娱乐用品 等,涵盖各个方面,样本结构很好地代表了各类 消费品信息共享的状况。 2.2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MOS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和 效度的测量。这里采用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测量 系数Cronbach’S a,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 看到,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0.75,说明测 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 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赵越岷 李梦俊 陈华平 表1 变量指标及信度测量 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通过检查因子负荷和 交叉负荷来衡量。每个指标在其所测量的变量 上的因子负荷应该大于其在其他变量上的交叉 负荷 ]。指标的因子负荷和交叉负荷见表2,说 明所有测量工具具有足够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 度。 2.3模型结果与讨论 AMOS软件的运行结果给出模型的拟合 参数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所提出的研究模型 能够较好地拟合,由AMOS处理的模型结果见 图2。 表2 因子负荷及交叉负荷 表3模型拟合参数 . 墅 . I至 丝圭 卜 I耋垄垩堕: 塑卜 s。 童 堂 nzs ’。。’。。。。。赢 函 卜 。。。。。。。。。。。。。。。。。。。。。一0 235‘ [ 委]一㈣ 外部 o113 厂1孺—_卜/o l15 臣匿 /0町 厂函丽 图2 结构方程模型t值及假设检验结果 注:*表示p<o.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从图2可知,利他主义、表达正面情绪、自 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形象声望对信息共享意愿 的影响显著,假设1、假设2、假设4、假设5、假 设7、假设9得到证实。假设10也得到证实,有 使用虚拟社区习惯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无意识 的信息共享。 发泄负面情绪对信息共享意愿没有显著影 响,假设3没有得到证实,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样 本是作为消费者的群体,对于购买到质量差的 产品或遇到糟糕的服务,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 采取退货或投诉等方式来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和愤怒,该假设就降低了他们到网上发泄情绪 的可能。这需要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证实。 互惠对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假设 6没有得到证实。有研究提出,这可能是由于 虚拟社区中的互惠是~般性的,而不是传统的 直接互惠,因此,削弱了互惠对信息共享意愿的 影响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追求时尚对信息共享意愿也没有显著影 响,假设8没能得到证实。由于问卷调查的对 象大都是高校大学生以及高学历群体,他们对 于网络非常熟悉并经常使用网络,对于他们而 言,参与虚拟社区等信息共享行为并不算追求 时尚,这可以在其他调查对象中做进一步的数 据搜集进行验证。 3 结语 虚拟社区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便于消 费者进行利他行为以及表达正面情绪,社区可 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形 ・ 】494 ・ 管理学报第7卷第1O期2010年1O月 象声望来促进口碑交流。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与其他消费者建立 更亲密的关系,也会加强信息共享。通过文章 标记、贡献度积分和权限分级等方式提高消费 者的形象声望,使其感受到重视和尊重,从而愿 意继续共享信息。虚拟社区应为消费者提供满 意的内容(话题集中的分类讨论区)和服务(多 样化、人性化),使其乐于参与虚拟社区并形成 习惯,促进信息共享。 参 考 文 献 [1]ARMEI INI G,VII I ANUEVA J.Electronic Word of Mouth:What Do We Know About This Powerful Marketing Too1.9[ED/OI ].(2007—05—31)[2008—03— 2o3.www.ebcenter.org. [2]KANKANHAI I I A,TAN B C Y,WEI K K.Contri— bution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 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5,29(1):113~1 43. [3]YE S,CHEN H,儿N X.An Empirical Study of What Drives Users tO Share Knowledge in Virtual Commu— nities.Lecture[M]//LANG J,I IN F,WANG J.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erlin:Springer—Ver— lag Berlin Heidelberg,2006:563~575. [4]李仪凡,陆雄文.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实证研 究~一以网络游戏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 (5):55~6O. [5]HENNIG-THURAU T,GWINNER K P,WALSH G,et a1.Electronic Word—of Mouth Via Consumer—O— pinion Platforms:What Motives Consumers to Artie— 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Inter- active Marketing,2004,18(1):38~52. [6]FONG J,BURTON S.Electronic word—of-Mouth:A Comparison of Stated and Revealed Behavior 0n Elec— tronic Discussion Boards[J].J urnu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2006,6(2):61~7O. [7]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Ex— 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 ogy,1992,22(14):1 l11~1 132. [8]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 14(3):83~86. [9]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sonal Relations [M].NY:Wiley,1958. [1o]ALICKE M D,BRAUN J C,GLOR J E,et a1.Com— plaining Behavior in Social Interactions[J].Personal— 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3): 286~295. (下转第1501页) 国有控股集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马庆仁 曾德明 禹献云 等 Complexity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Ka)Methods [8]GUPTA A K,GOVINDARAJAN V.Knowledge [阳.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5(3): 1 084~1 094. Flows within Muh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6. [3]ALADWANI A M.An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od— e1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 ects[J].J 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 9(1): 185~210. [9]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fra一0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 tir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 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5):996~1 004. [4]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 pediments to Die—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10]I ENOX M.Managers and the Role of Heterogene— OHS Expectations in the Internal Diffusion of Knowl— Firm 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Winter Specia1 issue):27~43. edge ER].New York:Stem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2002. [5]COHEN W,LSVINTHAI D.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 990,35:1 28~ l52. (编辑刘继宁) [6]王星.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东北某国有制造 企业的个案研究Fj].社会,2009,29(4):26~58. [7]DARR E D,KURTZBERG T R.An Investigation of Partner Similarity Dimensions on Knowledge Transfer 通讯作者:曾德明(195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 (长沙市410082)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 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与公司治理。E mail: deming。@hnu.cn [J]. 0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28~44. (上接第1494页) r11]LIMAYEM M,HIRT S G,CHEUNG C M K.Habit in the Context of IS Continuance:Theory Extension ses,l99l,50(2):l 79~ZH. [18]SHANG R,CHEN Y,SHEN L.Extrinsic Versus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Consumers to Shop On line and Scale Development[c]//Proceedings of the E— leven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 terns,Naples,Italy,2003. 『J].Information 8L Management,2005,42(3):401~ 413. r12]WASKO M M,FARAJ S.It Is What One Does’: Why People Participate and Help Others in Elec— [19]HUI K,TAN B C,GOH C.Online Information Dis- closure:Motivators and Measurements[J].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2006,6(4): 415~441. tronic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 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0,9(2/3):155~173. [13]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EM]. New York:John Wiley,1964. [20]TEOA H,CHANA H,WEIB K,et a1.Evaluating In~ formation Accessibility and Community Adaptability Features for Sustaining Virtual I earning Communi- [14]WASKO M M,FARAJ S.why Should I Share?Ex 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tie[J].Int.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3,59 (5):671~697.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 lY,2005,29(I):35~57. r21]LIN H.Effects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1 5]KOI I OCK P.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 tion:Gifts,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M]// SMITH M A,KOLLOCK P.Communities in Cyber— space.New York:Routledge,1999;220~239. on Employee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J]. Journa1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2):135~ 149. (编辑黎仁惠) [16]DONATH J S.Identity and Deception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M]//SMITH M A,NO1 LOCK P.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New York:Routledge, 1999:29~59. 通讯作者:陈华平(1965~),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合肥市 230027)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研究方向为MIS、商务智能和调度。E—mail: hpchen@ustc.edu.en [17]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 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 uman Decision Pro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