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同学会,不能不对自己所经过的学习历程回忆。根据我的个人感觉,我的受教育过程是失败的,即失败大于成功。中国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是在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受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明显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受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是纯理论的,当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学校,死读书,只要成绩好,你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将来有出息„„以后的发展证明,这种观点存在多么大的错误!回忆过去,在你身边发生过很多的事情、事件,或者错误,作为教育的主体者——老师,没能指出你的错,没能教你如何去分析对事情的对错,引导你对某些事情的判断,即没能教你做人的道理。而我们父辈,则大多是泥腿子的农民,除了给你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你上学(实际上这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也很少、甚至不知道教你分析问题、分析事情、分析现象的能力。不信?有这么个现象很有趣的,我自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中,特别是高中同学中,学习成绩好的这一批,(当然他们上的是所谓的重点大学),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混的日子,很多还不比读书只是在中等的同学,我简单地分析了一下,因为平时读书好的学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优越感,很多时候会“傲”,(所以历史中有恃才傲物这个成语),孰不知,他们的结果„„这批好学生的以后日子只能郁闷,难施其才。读书中等甚至只是一般的同学,他们平时受到一定的挫折,比较谦恭一点,工作后,反而让他们受益非浅„„予自我批评一下,老早就学过了这一句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为什么经常去“省”呢?说起来,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真的是矛盾!还有一点,我想也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我有个大学同学,他进大学的时候,(我跟他一样,拿到中医学院的大学通知书,根本不知道有中医学院这个学校),他实际上,很感兴趣的课目是物理,对中医的阴阳、五行、之乎者也根本不感兴趣,还真的不想读了,但那个时候,能从农村里,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已经是非常的不易,放弃了真的可惜,所以,再没兴趣,也只能好好读下去再说,可想而知,他毕业后,走上中医的工作岗位,日子会过得怎么样„..有一天,与女儿的对话让我又有了同样的感觉,她现在是高二学生,在县重点中学,成绩排名蛮好,有几次都是个位数,在一般人(包括老师)眼里,真是个好学生,在跟她谈到上大学时,她当然要去理想的大学,具体谈到选择专业时,她则茫然,我问她的兴趣课目是什么,想上什么专业,以后的理想是想干点啥,小孩子心里没底啊!我跟她分析了一些时事,招生问题、毕业分配就业政策等,让我咯噔一下停下了,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个很俗的话题„„我希望的是小孩子到了17、18岁,能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那样,才能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出工作效益„„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我想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
致,记得曾经提出过素质教育的问题,前段时间,教育部又在提出中小学减负的老话题,我认为,应该这样:语文是国语,必须学;地理、历史课,要学,是培养中小学生从小爱国的基础,要学;数学、科学、英语则应被视为选修,有兴趣的学,实在没兴趣的,不要强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