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准备厮杀的样子。
果然,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
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
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
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 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观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
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其将领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击溃。” 呆若木鸡
古时候,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无所事事,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比赛输赢,从中取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这种,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却因为驯养得不好,总是失败。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远近闻名,他应召去给齐王驯养斗鸡。
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驯养成了吗?”
纪沽子回答说:“还不行。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仗着傲气,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怎么样?现在成了吧?”
纪沽子说:“还不行啊!它听到其他鸡的叫声,见到其他鸡的影子,反应得特别迅速。”
齐王说:“怎么,反应迅速还不好吗?”
纪沽子说:“反应迅速,说明它取胜心切,火气还没有消除。”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问道:“怎么样了?现在难道还不成吗?”
纪沽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它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自若,毫无变化。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惊不慌,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像木头做的鸡,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没有敢与它斗架的,遇到它掉头就逃跑。”
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果然每斗必胜。 陈景润的草稿纸
陈景润是世界数学界的名人,他攻克了数学难题“哥德猜想”中的“1+2”,他的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 不过陈景润的成就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取得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高中时,陈景润的学校来了一位很出色的数学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这位老师向大家提到了数学史上的难题“哥德猜想”,他激动地告诉大家:“这道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在座的各位中能有人摘下这颗明珠。”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认为老师在开玩笑。
然而这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陈景润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证明“哥德猜想”。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十分欣赏陈景润出色的数学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华罗庚的指导下,陈景润开始挑战“哥德猜想”。
陈景润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伏在案头开始证明“哥德猜想”。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算啊算啊,钢笔不知用坏了多少支,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那些草稿纸很快便堆得比陈景润的个头还高,最后竟装了几麻袋。
就这样,靠着惊人的毅力,陈景润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终于证明了“哥德猜想”中的“1+2”,“1+2”也成为“哥德猜想”研究中的里程碑。后来,每当人们问他成功的诀窍时,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指指那几麻袋草稿纸。 在看到别人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更应去想一想别人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没有艰苦的努力,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