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

来源:星星旅游
1、基本情况

  作战时间:1935年1⽉19⽇⾄1935年5⽉9⽇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参战:红⼀⽅⾯军;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俘敌3600余⼈。摆脱了敌⼈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被迫撤出⾰命根据地,开始了⼤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逃跑主义,使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万多⼈减少到只有三万多⼈。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泽东⼒主摆脱敌⼈主⼒,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7⽇,红军⼀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的统治,在事实上确⽴了⽑泽东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命的新局⾯。

  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等⼈⼤为震惊,急调其嫡系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及⼴西⼀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命根据地的红4⽅⾯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命根据地。  3、战役经过

  四渡⾚⽔之战,是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的⼀次出⾊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泽东充分利⽤敌⼈的⽭盾,灵活地变换作战⽅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当发现敌⼈的弱点时,⽴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歼敌⼀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渡⾚⽔

  遵义会议后,中⾰向各军团⾸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红军各部进⾄⾚⽔、⼟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坝、⼤渡⼝、江安⼀线北渡长江。

  1935年1⽉19⽇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城、⾚⽔前进。24⽇,先头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城,并往⾚⽔疾进。26⽇,红1军团在黄陂洞、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计划受挫。27⽇,纵队进驻⼟城。28⽇,红3、5军团、纵队、⼲部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1军团2师在⼟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4个旅迅速增援,双⽅形成对峙局⾯。28⽇晚,政治局和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军路线,避开强敌。29⽇凌晨,红军⼤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城镇向西渡过⾚⽔河,即四渡⾚⽔第⼀渡。 2⽉上旬,红军进⾄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张国焘借⼝嘉陵江“江阔⽔深,有重兵防守”,抗拒命令,不仅不率红4⽅⾯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北攻陕南,致使川军⽆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堵红军北进。  ⼆渡⾚⽔

  红军进⾄扎西地区,敌仍判断红军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增兵外,⼜调滇军和川军潘⽂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已⼤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郎滩,成功掩护于2⽉18-20⽇三⽇内,在太平渡、⼆郎滩第⼆次渡过⾚⽔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向前进。24⽇占领桐梓。25⽇夜占领了娄⼭关。27⽇,在董公寺击溃了敌⼈3个团的阻击,28⽇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次⽇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鸦⼭、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红军乘敌⽴⾜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和⼤批武器,全部为红军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余,是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次的胜利,极⼤地⿎舞了⼠⽓,打击了敌⼈的⽓焰。  三渡、四渡⾚⽔

  红军遵义⼤捷后,蒋介⽯于1935年3⽉2⽇急忙飞往重庆,亲⾃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为粉碎敌⼈新的围攻,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向的⾦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兵⼒攻击鲁班场守敌。红军的⾏动果然调动了敌⼈,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红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进占仁怀,16⽇从茅台第三次渡过⾚⽔河,再⼊川南。敌误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红军形成合围,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3⽉10⽇1时,红⼀军团*、聂荣臻⼀个“万急”电报建议红军改驻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沙县城)的追剿军王家烈纵队(黔军)。红军总司令、前敌司令部(3⽉4⽇根据总张闻天提议成⽴的)司令员朱德认为:打⿎新场是黔北⾸镇,⼜是通往毕节的要塞,黔军⽐军好打,打开打⿎新场有利于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政治局扎西会议决定创建川滇黔边根据地)基础。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时称前敌总指挥)⽑泽东在云南威信县境就构思好把滇军调到贵州腹地来,绕个⼤圈⼦把红军带出蒋介⽯⼤包围圈套⼩包围圈的绝境,北渡长江(⾦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同时⼆局戴镜元截获敌⽅向遵义调动的电令,军、川军、滇军正从四⾯⼋⽅向遵义、鸭溪、枫⾹、打⿎新场压来;同朱德产⽣分歧。

  候补委员,⾰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局以上⾸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新场问题。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新场,其余参会⾸长都赞成*、聂荣臻 “万急”电报建议。⽑泽东来了脾⽓,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长征》·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版195页)。在座的⾸长毫不客⽓地顶撞⽑泽东:“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就不⼲”(《从转折⾛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集》·党校出版社2007年9⽉第

1版81页)。⽑泽东离开会议,张闻天搞了个举⼿表决(电视剧《长征》中有这个场境),结果把⽑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表决掉了。深夜,⽑泽东独⾃⼀⼈打着马灯,去到周恩来住处,要周恩来晚⼀点下发进攻打⿎新场的作战命令,说服周恩来后,⼜同周恩来⼀起去说服朱德。

  1935年3⽉11⽇⼀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召开20多⼈的会议,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参会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委员。⽑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新场,使、红军再⼀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没有⽑泽东当夜此⾏,历史的结局会改写成另外的样⼦”(⽯仲泉·《从转折⾛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集》·党校出版社2007年9⽉第1版第4页)。会后,⽑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成⽴新三⼈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周恩来将⽑泽东的提议转达给张闻天。

  3⽉12⽇,张闻天召集政治局扩⼤会议,提议成⽴了政治局军事指挥机构三⼈团。⽑泽东1943年在⼀次会议上说:“在打⿎新场,洛甫每天要开⼆⼗余⼈的会议。洛甫提议要我为前敌总指挥……以后组成三⼈团(⽑、周、王)领导”(《从转折⾛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集》·党校出版社·2007年9⽉第1版第1页)。1959年初努⼒纠正已发现的“⼤跃进”的⼀些“左”的错误的时候,⽑泽东在讲到真理有时在少数⼈⼿⾥时说:“⼤多数⼈也可以搞错的,⽽⼀两个⼈可能是正确的。列宁那个时候有这种情况。我也有许多经验。⽐如,苟坝会议,我先有三票,后头只有⼀票,就是我⾃⼰。我反对打打⿎新场;要到四川绕⼀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散会之后,我同周恩来讲,我说,不⾏,危险,他就动摇了,睡了⼀个晚上,第⼆天⼜开会,听了我的了”(⽯仲泉·《从转折⾛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集》·党校出版社·2007年9⽉第1版第2页)。

  苟坝会议成⽴周恩来、⽑泽东、王稼祥三⼈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步确⽴和巩固了⽑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突围转移(“长征”的提法是1935年5⽉红军进⼊彝民区后朱德提出的)中的,主要是领导红军打仗、求⽣存。⽑泽东在遵义县枫⾹镇苟坝村复执中国⼯农红军领导权、指挥权,使党和红军的命运实现了⽣死攸关的伟⼤转折。在帮助周恩来指挥军事时,就构思成熟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从⼀渡⾚⽔河、⼆渡⾚⽔河两次被动转移实践中形成的。⽑泽东不放弃进攻驻仁怀坛⼚的军周浑元纵队,反对进攻打⿎新场;就是希望从长计议,实施把滇军调出来,进滇⼊川战略计划。

  1935年3⽉13⽇,⽑泽东命令红三军团第⼗三团团长彭雪枫指挥红⼗团、红⼗三团由枫⾹坝奔袭驻遵义县第⼗⼆上区西安镇(今泮⽔镇西安村)、泮⽔镇黔军犹禹九旅周相魁团、宋华轩团,佯攻黔西县打⿎新场,是⽑泽东实施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之始,⽬的是把固守在仁怀坛⼚的军周浑元纵队引出来聚歼。彭雪枫指挥红⼗团、红⼗三团⼀举将黔军周相魁团、宋华轩团驱逐到打⿎新场,驻进遵义县第⼗⼆中区岩孔场(今⾦沙县岩孔镇),开展打⼟豪、建⽴苏维埃政权。军周浑元纵队倾巢⽽出,向打⿎新场开进;前锋⾏进到三元洞,发现主⼒红军没有去进攻打⿎新场,急返鲁班场修筑碉堡、⼯事固守。

  1935年3⽉14⽇,红三军团第⼗三团团长彭雪枫率领红⼗团、红⼗三团奉命由岩孔场赶往鲁班场参加会攻军周浑元纵队,途经遵义县第⼗⼆上区(泮⽔区)洪关坝(今洪关苗族乡),遭溃驻⼩坝场(今洪关苗族乡⼩坝场村)的黔军伏击,牺牲30多名红军战⼠,当地农民将这30多位烈⼠掩埋在皂⾓树梁⼦⼭上。当时已9岁的⽼农马光昌述说:他亲眼看见⼀个60岁左右的⽼头剥光了红军⼫体上的⾐帽,挑到马家沟河中冲洗。那个⽼头还送给他⼀顶帽⼦,帽⼦上有红布五⾓星,他戴着跑回家,遭到⽼⽗亲⼀顿臭骂:如果皂⾓树梁⼦⼭上埋的是⼟匪或黔军⼠兵的⼫体,我宁可相信那些⼟匪或黔军官兵没有⽗、母、兄、弟等亲⼈,也不敢相信他们的亲⼈那么狠⼼!

  3⽉15⽉2时,红⼀、红三、红五军团和⼲部团各部由现驻地向鲁班场运动,对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形成扇形包围,拉开决战态势。⽬的是要把各⽅⾯的军都吸引到黔北来,找个缝隙突出蒋介⽯设置的⼤包围圈套⼩包圈。双⽅激战⾄下午5时,⽑泽东、朱德接报:距鲁班场西北60⾥,川军8个团向鲁班场开来;军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向鲁班场开进,前锋已到遵义县第⼗⼆下区枫⾹坝、花苗⽥。⽑泽东、朱德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向仁怀县中枢镇(今仁怀市中⼼城区)、茅台镇转移。16⽇,朱德从坛⼚经怀阳洞向中枢镇⾏进,前往茅台镇指挥红军三渡⾚⽔河,第⼆次挺进川南。如果说红军⼀渡⾚⽔河、⼆渡⾚⽔河是受军围追堵截所迫的被动转移。那么,从茅台三渡⾚⽔河就是带有战略性的主动转移。

  1935年3⽉16⽇17⽇,红军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河,进⼊四川古蔺县。渡河前,⽑泽东吩咐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派⼯兵去⼆郎滩和太平渡查看⼆渡⾚⽔河时架设的浮桥是否存在。虽然时任中⾰⼯兵营营长王耀南的回忆有待考证(因为当时为了摆脱军追击,后卫过河后是要毁桥的),但是却佐证了三渡⾚⽔河的⽬的完全是为了迷惑蒋介⽯,调动军。红军进⼊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再次把主⼒和注意⼒集中到川南。

  3⽉20⽇~22⽇,⽑泽东命令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郎滩、九溪⼝第四次渡过⾚⽔河。3⽉23⽇经习⽔⼆郎、仁怀三合、⼤坝、⾼⼤坪。

  3⽉24⽇经⼩箐沟到喜头的⽯⽕炉、李村沟及鱼塘。  1935年3⽉25⽇进驻闷头台(今仁怀市喜头镇)⽵林湾。

  3⽉26⽇经⼟地坎、天⼦庙(今喜头镇共和村)、⽕⽯坪、当晚进住洞⼝坪(今遵义县芝⿇镇⽵元村)。3⽉27⽇经草皇坝到⼲溪、到⼲溪后,朱德命令红九军团,⽴即移狗(苟)坝西之马鬃岭(苟坝与纸房的界⼭)为暂时活动枢纽。从28⽇晨起分两部:⼀向长⼲⼭(今仁怀岗镇)、⼀向枫⾹坝(遵义县枫⾹镇)伪装主⼒活动。

  1935年3⽉28⽇,朱德再次命令红九军团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枫⾹坝⾄长⼲⼭⾄坛⼚路上)摆露天标语,路侧放烟⽕扮炊烟,散消息,伪装主⼒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消灭之的模样,掩护主⼒秘密迅速南转移。

  在⽑泽东、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红⼀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纵队秘密、迅速地钻过鸭溪⾄⽩腊坎不⾜15华⾥军封锁线缝隙,转移去黔西县沙⼟镇后⼭乡。

  1935年3⽉30⽇从后⼭的梯⼦岩、江⼝、⼤塘河3个渡⼝全部渡过乌江,进⼊息烽地域,跳出蒋介⽯精⼼设置的“绝境”。  1935年3⽉31⽇,⽑泽东去到红⼆师,在路旁摊开地图,在图上画了⼀道从贵州省向东南、向西、向西南,⼊云南,经昆明附近⾄元谋、⾦沙江畔的⼀长条⼤迂回的红杠杠,第⼀次公开他把“滇军调出来”的战略构想。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说:“在茅台附近四渡⾚⽔河,除留⼀⽀⼩牵制敌⼈之外,其余急⾏军通过枫⾹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部东击、黄平。这时候,蒋介⽯亲⾃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来'保驾'……在部署这次⾏动时,⽑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

调出来,就是胜利’。”

  四渡⾚⽔河,是红军创建川黔边根据地、川滇黔边根据地中在⾚⽔河流域进⾏的运动战战役。都是⽑泽东在遵义会议进⼊党领导核⼼后帮助周恩来、朱德指挥和在苟坝会议进⼊党军事领导、指挥核⼼后亲⾃指挥的,⼀渡、⼆渡⾚⽔河的过程是⽑泽东构思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的基础;苟坝会议成⽴⽑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为⽑泽东实施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萧华将军《长征组歌·四渡⾚⽔出奇兵》、⽑泽东本⼈说四渡⾚⽔是他⼀⽣中的“最得意之笔”,⼴义上指⼀渡、⼆渡、三渡、四渡,狭义上特指三渡,四渡。  4、胜利原因  政治原因

  从1934年12⽉18⽇黎平会议到1935年3⽉11⽇新的三⼈⼩组成⽴,近三个⽉的时间⾥,朱德⾝为总司令、中⾰,既负责作战计划⼜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部署,⽽且有权制定⾏动⽅针供周恩来审批,⽑泽东仅协助周恩来。

  ⼀渡与⼆渡时,⽑泽东尚未取得军事⾏动领导权,是由朱德全权指挥的。⼆渡之后,成⽴了三⼈军事⼩组,⽑泽东才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由于朱德早年曾在云贵川⼀带作战,对这⼀带的地形与民情⼗分熟悉,对赢得四渡⾚⽔⾏动的胜利也是⾄关重要的,敌⼈的电报中曾经分析道:“红军除朱、罗(炳辉)在滇军做过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此外,情报⼯作的成功也是此次作战取胜的重要原因。⼟城战役,由于不明敌情,对敌⼈的兵⼒判断有误,战役结果很不理想。四渡⾚⽔前,四⽅⾯军将廖承志带来的密电码破译法送交给红军⼆局电报队,可以及时截获敌⼈的电报并且破译,能够准确掌握敌军调动的情况,从⽽做到避实就虚,赢得战场取胜的主动权,达致军事⾏动获得成功。  军事原因

  四渡⾚⽔战役,红军⾸先能够从敌我双⽅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动⽅向。遵义会议前,敌我⼒量对⽐极为悬殊,为保存有⽣⼒量,⽑泽东等⼈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泽东等⼜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四⾯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红军跳出敌⼈重围⽽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但是,红军⼀渡⾚⽔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党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渡、三渡、四渡⾚⽔,最后巧渡⾦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四渡⾚⽔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泽东等以⾼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造成了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妄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最后,红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的关系。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避战,实⾏逃跑主义,只⾛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的围堵。遵义会议后,在⽑泽东等直接指挥下,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再造成敌⼈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量地歼灭了敌⼈的有⽣⼒量。如果没有向扎西的“⾛”和回师东进⼆渡⾚⽔,就不可能⼤量调动敌⼈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的“⾛”,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来回打转,以⾄将其拖疲、拖垮,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的。  精彩概述

  四渡⾚⽔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的⼀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19⽇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9⽇胜利渡过⾦沙江为⽌,历时3个多⽉,共歼灭和击溃敌⼈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在⽑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红军采取⾼度机动的运动战⽅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彻底粉碎了蒋介⽯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是两军统帅⽑泽东,蒋介⽯在军事指挥能⼒上的⼀次最直接较量,⽑,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的,长征是⽆与伦⽐的。⽽四渡⾚⽔⼜是“长征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战湘江后,其兵⼒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余⼈,元⽓⼤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蒋介⽯重创红军于湘江边,⼠⽓正盛⼜调集40万重兵进⾏围堵,3万对40万!双⽅兵⼒悬殊。蒋介⽯在实际指挥中,计较⼀战⼀役的得失,把主要⼒量集中于对红军尾随追击。相反,⽑泽东则紧紧把握调出守⾦沙江(长江)的滇军跳出包围圈,北上抗⽇这个战略⽬标,

  不计⼀战⼀役胜败,利⽤红军机动灵活特点,因势利导,牵着⼤东奔西跑、疲于奔命,造成敌⼈的被动,寻机歼敌,最终巧度⾦沙江成功跳出40万包围圈北上抗⽇。

  ⾦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为红军北上必经之路,四度⾚⽔就是在这⼀背景下打响的。1935.1.28⼟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1935.1.29⼀渡⾚⽔河迫使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当机⽴断乘遵义空虚杀他个回马2.18-21红军秘密⼆渡⾚⽔河重回贵州,成功把⼤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部署,刚刚送⾛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此时如梦⽅醒,黔军⽅⼨⼤乱,5⽇内红军攻克娄⼭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兵纷纷掉进河⾥,遵义战役⼀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个⼤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地⿎舞了全军的⼠⽓,沉重地打击了军嚣张⽓焰。

  ⽑泽东在忆秦娥《娄⼭关》中写下了⽓壮⼭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今迈步从头越…

  连蒋介⽯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围剿以来的耻辱,蒋介⽯被打疼了,⼜指挥⼤向遵义杀来。

  3⽉16⽇⾄17⽇⽑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河再次进⼊川南,⼤则隐蔽起来,待敌⼈⼤军向西再次追⾄川南之际,⽑泽东⽴即决定,乘敌不备主⼒折兵向东,红军在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不觉中于3⽉21⽇晚四度⾚⽔,并31⽇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吓得魂飞魄散,⼀⾯令守城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马匹,随时准备逃跑。⼀⾯严令云南军阀⽕速“救驾”。这⼀着,早在⽑泽东的预料之中。⾏军中⽑泽东在⾬中展开地图画了⼀条⼤⼤的弧线:“只要将守⾦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就在滇军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之势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惊失⾊,⼀⾯向蒋求救,⼀⾯将云南北部⾦沙江南下增援。这样,重兵布防的⾦沙江防线就空了。

  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4⽉29⽇,发出万分⽕急的指⽰抢度⾦沙江,红军⼀部进抵距昆明15公⾥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之势。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红军主⼒趁机掉头向北⽇夜兼程以⽇⾏百⾥的速度直驱⾦沙江,并于1935.5.3⽇……5.9⽇,7天7夜,红军主⼒就靠7只⼩船⼤摇⼤摆地巧度⾦沙江北上,将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沙江南岸。敌⼈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飞,⽆影⽆踪了!

  ⽑指挥红军三个⽉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向,调动和迷惑敌⼈,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量歼灭敌⼈,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可以说,四度⾚⽔,⽑蒋双⽅战略谋划⽔平,⾼低⽴现,⽑泽东以⾮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这⼀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5、历史意义

  四渡⾚⽔战役历时三个多⽉。这次战役,红军实⾏⾼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地区,迂回穿插于敌⼈数⼗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从⽽摆脱了敌⼈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向主动,从失败⾛向胜利。

  四渡⾚⽔战役,是⽑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次战⽃的教训,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量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农红军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泽东曾说,四渡⾚⽔是他⼀⽣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森·索尔兹伯⾥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的,长征是⽆与伦⽐的。⽽四渡⾚⽔⼜是“长征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