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修改)

实习报告(修改)

来源:星星旅游
实习报告

至5月下旬,我再次到锻压车间经历了2个月的实习,本次实习的重点更趋向于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也是为以后给客户针对特定情况而做分析解释所做的准备。理论知识的丰富会让一个销售人员更专业,更容易让客户信任、接受。本次实习报告将从钛的“相”、“组织形态”、“影响锻造的温度、变形量、变形速率、冷却速度”等方面展开。 一、相

钛,随着温度改变,其原子排列的晶体结构要发生变化,既组织转变、同素异构。高纯度钛的组织转变温度为882.5℃。也就是说,在882.5℃以下,是密排六方晶体的α-Ti (α相), 在882.5℃以上,是体心立方晶体的β-Ti(β相)。882.5℃这个温度是纯钛发生组织转变(α相→β相)的温度。故将其称为相变点。由α-Ti 转变β-Ti,其塑性变形的能力会发生变化。因为金属塑性变形(锻造)时,首先是沿着晶体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优先产生滑移。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原子间距小,原子结合力强,而晶面的间距增大,则晶面间结合力较弱,滑移阻力当然就小,更易产生滑移。

钛在冶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杂质,常见的杂质元素有:O、N、C、H、Fe、Si。根据杂质元素含量的多少将工业纯钛分为四个牌号,杂质含量越高,强度越高,塑性越差。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或满足某种机械性能,还会人为的添加进一些元素。目前常用的有三类。

Ⅰ类: α 稳定元素Al;(和O、N、C一样可提高相变点温度,称α稳定元素)

Ⅱ类:中性元素Sn、Zr;(对相变温度影响不大的)

Ⅲ类: β 稳定元素Mo 、V 、Co 、Ni 、 Cr 、Mn、Cu、Fe 、 W 、Si ;(可以降低相变温度)

不常用的添加元素有: Ga 、Sb 、Nb 、Ta 、Bi 、Ag、Ir 、Rh 、Hf 、Ge等。由于加入元素不同,从而得到了不同类型、不同牌号的钛合金。这些元素和钛原子将形成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具体参见下图,不再赘述。

二、组织形态

一般在生产实践当中把钛合金的组织分为魏氏组织、网篮组织、双态组织、等轴组织,还有人定义了三态组织的概念。

魏氏组织 网篮组织

双态组织 等轴组织

三态组织

由锻造温度,变形量,冷却方式等将影响α相的析出、两相晶粒的长大和形态,最终产生出这几类的组织形态。锻造温度,变形量,冷却方式等即为“加工工艺”,组织形态则反应了加工物料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等。因此一个成熟、良好的加工工艺,造就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成材率、合格率、生产成本等等。

α相和β相相比,α相有更高的堆积密度,具有各向异性,有更高的抗塑性变形能力,更高的抗蠕变性能。 三、钛及钛合金的锻造

锻造有两个目的:1、加工成直接要求的尺寸或者为方便后续加工而加工成需要的尺寸;2、细化晶粒,控制组织类型,获得理想可用的性能。这里说的是理想可用的性能,但不是最高的性能。因为当在

一个成本和性能的平衡点以上,性能要求越高,成本也会增大的,所以要求一个适合的使用条件即为理想可用。

钛的锻造通常分为常规α+β锻造、近β锻造、亚β锻造、全β锻造。

α+β锻造是α+β区热变形,可把前道工序的组织予以变形,破碎,直接细碎成等轴组织。其综合性能好,疲劳性能好,是细化组织必须采用的工序。

近β锻造在α+β两相区上限加热,有利调整初生α相量(β转相量),多用于获得双态组织的工艺,即等轴的α相和条状的α相。综合性能优于α+β锻造工艺制品,Kic提高。

亚β锻造因加热在相变点以上10~40℃,一火次锻压加工,多获得编织状或网篮状 组织。Kic性能高、da/Dn值低、ak值好。

全β锻造因加热在β相变点温度以上50~120℃,依据加热时间(≥2hr)、变形量(在两相的变形量≤30%)可知:一火次锻造,多数获得变形魏氏组织。大尺寸工件组织均匀性差;性能与上面工艺相当,塑性指标低于上面工艺,性能均匀性差些。细化晶粒功能差。

(α+β)钛合金热加工工艺 -- 组织类型基本规律如下表所示:

 钛及钛合金加热时间、保温

因导热性差,热透时间的经验:按横截间尺寸(mm)计,每1mm为1分钟计算,为热透时间,以A表示;铸锭热透时间A1=A+40~50分钟,坯料热透时间A2=A+20~40,分钟,铸锭直径D≥400mm 时,应有予热阶段,最好在900 900℃炉内予热 1小时,为宜。加热炉内坯料的上表面温度达到规定的温度以后,仍继续加热,使坯料的底面和坯料的中心的温度接近或达到上表面温度,这段加热叫保温,这段时间叫保温时间。  钛及钛合金锻造注意点

1、坯料出炉后应尽快运送至锻压设备上,锤击的轻重或在锻压设备上每次压下量的大小和锻压的频率、送进量均需依据锻造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变形过程中的热效应与热损失的平衡关系要按工艺要求来确定。

2、常规α+β锻造和近β锻造,既要利用了热效应弥补一些热损失而减缓坯料的降温,又不允许在短时间内产生过大的热效应而使坯料过热,即热效应稍小于热损失;对于亚β锻造,为确保主要变形量在 α+β区完成,控制热效应比热损失更小一些;对于全β锻,为保证变形量全部或主要地在β区内完成,要做到热效应与热损失基本平衡,甚至允许热效应大于热损失。

3、终锻温度视合金和锻造工艺而定:全β锻的终锻温度通常在β相变点附近或更高;常规α+β锻、近β锻和亚β锻的终锻温度多在800℃左右,纯钛在700℃。

4、每火次的变形量要依据不同的合金、锻造温度和其它条件来确定:一般变形量在30~70% 的范围内选择。

5、锻造过程中如出现表面缺陷,要及时用打磨或其它方法清除后方可继续锻造。

6、锻造结束,一般采用分散空冷,也可水冷。  锻压过程坯料内部金属的流动

因砧头和物料接触面摩擦力的作用,在镦粗过程中,上下表面附近区域几乎是不参与变形的,金属在各向应力的作用下会向四周流

动,中间产生鼓形突起。金属流动中上下应力的作用鼓形区域变化量也是很小的。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反复镦拔尽可能的让更多的金属区域参加变形,从而达到变化均匀、组织均匀的作用。

在锻造过程中,随着应变的发生,晶粒被拉长,位错密度增加,但到一个临界值以后,会有新的位错产生但位错密度不再发生变化,亚晶也不停的发展,也在临界值以后,亚晶保持等轴,尺寸不变,平均取向差不再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的过程。金属在热加工时在金属内部同时进行着加工硬化与回复、再结晶与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在拔长过程中表面摩擦力的原因造成伸长困难,变形量较小。这时就需将坯料沿长度分成许多小段,然后依次逐段压缩,才能致使坯料的变形主要沿长度方向伸长,而宽展较小。即每次送给量 L要比宽度B小。拔长时压下量太大后会出现折叠。如进一步拔长,需将坯料沿全长连续压缩一遍后,绕轴转90再压,如此继续。

 锻造缺陷 1、

拔长过程产生的裂纹

2、

镦粗过程产生的裂纹

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经济大潮时代,作为一名销售科的业务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更好的学好钛加工的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我按照要求认真参与了技术和生产工作,总结了实际生产

经验并充足了技术理论水平,密切关注和了解钛加工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以后从事的钛销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销售人员,在大浪淘沙中能够创造出一片天地,让自己的所学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5-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