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长沙》
1、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2、选自《诗词集》。,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3、 内容主旨: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艺术特色: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第2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文学常识
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3、2、2、中心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
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第3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1、文学常识
周国平:当代作家 哲学家 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2、生命本应一视同仁,生命贵在独一无二。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3、艺术特色:平淡而有味 首先,这篇散文由一封读者来信谈及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如实记下作者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其次,作者对生命的况味、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发现和领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字真挚而又生动,慢慢启发读者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再次,本文文字凝练,随意却不拖沓,自然散淡却意蕴丰厚,有深意蕴含其中。
第4课《边城》(节选)沈从文
1、文学常识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
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内容主旨: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
爱的执著——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 爷爷:
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明的善良。 翠翠、天保、傩送:
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天真、淳朴。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
1、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
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合欢树: 1. 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 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 3. 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4. 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3、艺术特色:
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6课《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里柯克
1、 文学常识
选自《外国散文欣赏》,里柯克,加拿大作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作
家。作品《里柯克幽默小品选》、小说《倒退的一生》等。 2、 内容主旨
作者勾勒出一个充满笑声的快乐家庭: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母亲,个个都想在“母亲节”里表示自己最虔诚的爱心,让母亲快快活活、安安静静地欢度这美好的一天。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母亲在自己的日子里反而比平日更加劳累。在略带调侃的叙述中能够品味出的是作者对母亲的默默付出的感激和对加人对母亲忽视的愧疚。 3、 艺术特色
构思巧妙,整体运用对比结构;散文化的小说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1、 文学常识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美):《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莫泊桑(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变色龙》、《套中人》
2、内容主旨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爱的象征。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而它更是爱的写照,没有贝尔门在凄风冷雨之夜绘藤叶,没有苏的悉心的照料,也不可能有琼西的康复。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3、艺术特点:
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第8课《邂逅霍金》葛剑雄
1、文学常识 选自《文汇报》。葛剑雄(1945-)教授,历史学家。霍金(1942-)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研究。著有《时间简史》。
2、内容主旨:
作者以在剑桥邂逅霍金的一次经历表达对霍金与病魔抗争,献身科学,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的尊敬以及对剑桥的那份平静、看似冷淡却又隐藏着平等、尊重自由的人文环境的赞美。
3、艺术特色:
叙、议、抒情相结合;人物描写的多角度、多层次。
第9课《一万阳春面》栗良平 1、文学常识
选自《电视·电影·文学》1990年第1期。栗良平,日本作家,原名伊藤贡,主要从事通话创作和演讲活动。 2、内容主旨
小说选取北海道一家小面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四个大年夜吃阳春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奋斗渡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并传达出周围社会温暖的人间真情。 3、艺术特色 巧妙的情节安排
⑴小说以一家三口四次吃阳春面的过程为结构线索,简单中蕴含变化,从吃阳春面这个点上引出人物、介绍背景、推动故事,展现了很高的叙事技巧。 设置悬念,适时揭秘 ⑵第一次吃面设置悬念;第二次吃面积累悬念和气势;第三次吃面揭开上文布下的悬念,将读者的好奇转化为关切,但又使读者产生新的悬念;第四次情节达到高潮,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第10课《再别康桥》徐志摩
1、文学常识
选自《徐志摩诗全编》。徐志摩(16-1931),现代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
2、内容主旨: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3、艺术特色:
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融合;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第11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北方》《归来的歌》。
2、内容主旨: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垦者等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3、艺术特色:回环递升的表现手法;缘情造境、以境显情的创作手法;通过意象的捕捉营造含蓄的诗意。
第12课《双桅船》舒婷
1、文学常识 舒婷(1952-)。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2、内容主旨: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3、艺术特色:
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语言平实
细腻,感情真挚。
第13课《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1、文学常识
选自《郭沫若选集》。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
2、 内容主旨
全诗以高涨的热情歌颂了地球母亲的这一光辉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地球母亲无私抚育的感激之情。诗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也体现了时期强烈的反封建束缚、要求个性的时代精神。
3、 艺术特色
首先,强烈的抒情色彩。
其次,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 再次,语言朴实无华,情感自然流露。
第十四课《中国新式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第15课:《蒹葭》
1. 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 诗经六义:按内容: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内容主旨:
本诗以蒹葭起兴,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赋),营造了凄清朦胧的意境,记叙了诗人追寻伊人的过程,伊人可视为所敬仰的和所热爱的人或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坚守信念、执著追求的形象。
3、艺术特色:
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⑵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起到回旋跌宕、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⑶语言上采用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如“苍苍”、“萋萋”、“采采”。描写景物更形象,细致。
⑷采用“兴”的手法,以秋景起兴,营造出朦胧意象。诗中对秋景的描述,这是赋的手法.
第16课《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柳),有《柳河东集》。
代表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黔之驴》
2、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性的基本法则,并由此推出治民之道,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提倡为官者不应好烦其令,要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
规律,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
3、艺术特色:
⑴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有一:郭橐驼种树的成功与“他植者”种树的失败; 类比有二:种树—治国;他植者—长人者:
①“他植者”种树马马虎虎与“长人者”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②“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与“长人者”“好烦其令”; ③“他植者”种树“木之性日以离”与“长人者”使人民“病且怠”。); ⑵简洁而生动,婉约而多讽。
第17课《病梅馆记》龚自珍
1、文学常识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2、内容主旨:
《病梅馆记》正是作者以\"文人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病态的梅花,以至于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扼杀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自由,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
3、艺术特色: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多用排比。 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的政治理想。 第18诗二首
《咏史》 左思
本篇主要表现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的对立情绪。由于门阀地位的,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凭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厚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一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借助于“涧底松”和“山上苗”,“金、张”和“冯公”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饮酒》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东晋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代表作:《桃花源记》、《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咏荆轲》
第19课《促织》蒲松龄
1、文学常识
蒲松龄(1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2、内容主旨: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
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征促织、捉促织、获促织、毙促织、献促织、议促织)
3、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20课《香菱学诗》曹雪芹
1、文学常识
选自《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内容主旨:
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围绕“苦”字描写了香菱苦听作诗的方法、苦读诗、苦心作诗三部分来写。曹雪芹写香菱学诗,不仅仅是表达“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看法;更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价,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色彩便更为强烈了。
3、艺术特色:
人物描写细腻、鲜明;用侧面描写来烘托。
第21课《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1、文学常识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45回。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原题为《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一般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 艺术特色
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第22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1、文学常识
节选自《水浒》第十回。原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施耐庵,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2、内容主旨
本文反映了林冲有逆来顺受发展到报仇雪恨而参加农民的全过程。是林冲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事例。 3、 艺术特色
1、简洁而洗练的环境描写。2、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