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
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 写作提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伟民,戴健林.应用社会心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罗伯特?斯宾雷著,李瑾译.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题目2、
论正确进行社会角色认知的意义。 写作提示:
1.解释角色与角色认知的概念; 2.社会角色认知的功能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题目3、
论群体规范在教育中的作用。 写作提示:
1.群体规范的含义; 2.群体规范的功能;
3.群体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菲利普?鲍尔著,暴永宁译.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题目4、
根据社会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写作提示: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印象、社会吸引、交往品质等);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要回答如何沟通、如何给人好的印象、如何增加吸引力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范文琼等.人际沟通技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明学.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题目5、
论社会心理在越轨行为控制中的作用。 写作提示:
1.社会控制的含义与意义; 2.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3.越轨行为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因尼斯著,陈天本译.解读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常受到各自的职务、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反应。这种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发生重大作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某些疾病,像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等,都与人际关系的失调有密切关系。人际关系环境协调了,心理疾病会不治而愈。在原始社会里,原始入主要同自然搏斗,人际关系单纯,所以,原始人很少患心理疾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层次增多,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体力智力不仅要适应工作环境,心理也要适应社会环境,所以,人们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大增。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改善人际关系,为群体成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人际环境,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又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与提高。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关系密切,不论大小事,群体成员总要在一起交谈;而有的除了工作联系,其余时间互不往来。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1.人际因素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及相似性等。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同在一地居住,同在一学校读书,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同在一栋楼房生活,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
人们交往次数越多,越便于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进而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协调关系。如
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然不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当然,不必要的交往,也会使人感到厌烦,正像人们常说的\"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
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喜好,或有相同的经历、遭遇、兴趣和对事物的态度,或双方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好,人际关系就密切;相反,如果社会动荡,人心不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你争我夺,则人际关系恶化。 3.组织文化因素
一个组织是\"工作型\"还是\"关系型\";是强调做好工作,实现组织目标,还是强调搞好关系,形成和气的团体;是重视政绩和能力,鼓励通过扎实工作、勤劳创新来获得组织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重视处理人际关系,靠拉票联系感情来获得认可,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4、个人因素
在群体中,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心胸开阔、坦荡,性情和善、宽厚,富有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人,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欢迎,因而也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性格孤僻、古怪、固执、自高白大、目空一切,或敏感多疑,或感情贫乏、麻木不仁的人,就难以与入相处,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