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
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
________________。【F】
3. 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
. ②屋舍俨然
. ⑥太丘舍去
.
⑦其人舍然大喜
. (2)寻
①寻向所志
. ②寻病终
. (3)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
. ②遂迷
. (4)志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⑥必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F】
先苦其心志. ⑦志怪者也
.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
(5)具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具答之
.
④各具情态
. (6)闻
①鸡犬相闻. ②村中闻有此人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F】
==== (7)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 ____________
【F】 ②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F】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
____________【F】
⑥作亭者谁
.
____________【F】
⑧泠泠作响
.
____________【F】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
(1) 缘溪行
缘:____________
(2). 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
.
(3) 初极狭,才.通人
(4)才: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
..
(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_ (6) 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 (7).. 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__
. (8) 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____________
(9) 设酒杀鸡作食.
(10)咸: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来问讯
.
(1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12) 不复出焉 焉:____________【F】
(13)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14)..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 是:____________【F】
(15). 叹惋:__________
皆叹惋
(16)便扶向路..
扶:
向:____________ (17). 诣:____________
诣太守
(18). 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
. (19)
未果 未果:____________
(20).. 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____________
..
5. 重点虚词欲穷其林
.
(1)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见渔人,乃大惊
(2)乃.
乃不知有汉.
6. 重点句子翻译
====== ____________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既出,得其船,便 扶向路,处处志之。
(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
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前两段中找出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并描绘其画面。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5.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 6. 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素 养提升设问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
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考点精练
一、(2019原创·题材相近)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
1~5题。(16分)
水益涩①
,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
②
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
④
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
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
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
⑤
书“雪窦山”字。
(邓牧《雪窦游志》有删节【注释】①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
同“垄”。④牧竖:牧童。⑤髹 (xiū):用赤黑色的漆写。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
...
A.路行/六七里 B.寺/负紫芝山
C.樵童/牧竖相征逐
D.独/野人往返捷甚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水益涩
____________
.
(2) 曳舟不得进
____________
.
(3) 越信宿 ____________
. (4) 修且二百跬 ____________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3分)()
... A. ①不类城府
②佛印绝类弥勒
.
.
B. ①遂缘小溪
②缘溪行
.
. C.①欲问地所历名
②问所从来
. .
====== )
====
D.①或强然诺
.
②或王命急宣
.
(4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5.文中的雪窦山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除自然环境相似之外,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分 )
(2
二、(2019 原创·主题相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16 分)
【甲】《桃花源记》第 2~4段
【乙】
①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②
③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计
④
,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
⑤
⑥
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节选自《汉书
·龚遂传》,有删改)
【注释】①山阳:汉郡名,在今沧州市东南。②二千石:指享受二千石俸禄的,一般作为太守的代称。③禽:同“擒”,逮捕。④末计:指商业和手工业。⑤课:督促。⑥收敛:收获庄稼。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
是...
(3分)( )
A. 仿佛/若有光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山阳/南平阳人也
D. 吏民/皆富实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便要还家
.
====== ====
(2)便扶向路
.
(3)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4)好末计
.
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B. ①二石兽并 沉焉
.
C.①请循其本
. D.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②其中往来种作.
②盗贼并起
.
②劳来循行
. ②狱诉止息.
分)
(1)土地平旷,尾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5.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甲】文中的陶渊明和【乙】文中
的
龚 遂 共 同 追 求 的 社 会 理 想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10篇
桃花源记
知识梳理
一、1. 要 2.(1)
邀 邀请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②房舍,房屋
(2)向前,往前(3)做记号
④⑤学舍,书馆
3. (1) ①③⑥舍弃 (2) ①③④寻找
⑦同“释”,解除、消除
②随即,不久
②竟然
(3) ①③④⑤⑥于是,就
(4) ①做记号②记号③④有志⑤志向⑥意志⑦记载 (5) ①②详细
③同“俱”,全、皆 ④具有,有
⑥使⋯⋯听到
(6) ①③⑦听见,听到 说 ⑩听从 (7)①耕作,劳作 这里指有所作为 4. (1)沿着,顺着 都
(8)详细(9)
⑤见闻,知识 ⑧有名望,显贵②④⑨知道、听
②④做 ③鼓起
⑤写,写作
⑥造,建
⑦兴起
⑧发出 ⑨奋起。
(2)尽 食物(10)
(3)仅仅、只(4) 全,都
整齐的样子 (5) 类 (6) 田间小路 (7)全,
(11)与人世隔绝 先前的
(17) 拜访
(12) 出去 (13) 隔绝、不通音讯
(19) 没有实现
(14)判断动词,是 (15)感叹(16) (18) 打算,计划
======
(20)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5. (1) 指示代词,这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代词,指自己的
(2)连词,于是,表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
副词,
6. (1)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
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3)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4)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 绝的地方。
(5)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
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
与人世隔
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6)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二、率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他离开桃花源后复寻桃花源的情况
三、1. 他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
2. 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用:①所写景物,扫除人间一
切尘杂污秽,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
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
的条件。②写人间乡村可见之物,表现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
使得内容真切,同时也表明这
里不是仙境,而是人间。画面: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②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上,
有一排排整齐的房舍和肥沃的
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青葱茂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还有鸡鸣狗叫之声。 3.(1)“具言”指的是社会混乱不堪、苛捐杂税沉重、战乱频繁。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原因:不希望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被打破。(4) 埋下伏笔,暗示了桃花源本就是作者虚构的缥缈世界, 4.“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 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5.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2)“叹惋”的原因是: (3)“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能。为下文渔人再寻桃花源而不复得路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
(意对即可)
6.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素养提升设问
(1) 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2) 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
考点精练
的意思;
==== 一、1. (3分)C
【解析】C项中,“樵童”指打柴的孩子, “牧竖”指放牧的孩子,二者并
列作句子主语,不能分开,因此句子停顿应在“牧竖”之后。故选 C项。
2. (4 分)(1)更如
(2)拉 (3)过了
(4)长
【课内外链接】
此题实词
实词解释
课内链接/分析
益香远益清(《爱莲说》)
更如 .
修
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 (3 分)D 【解析】A项中“类”都是“像”的意思; B项中“缘”都是“沿着,顺着”
C项中“问”都是“询问”的意思;
D项中“或”分别是“有的”
“有时”的意思。
4. (4分)(1)趟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
(2) 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5. (2分)①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②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参考译文】水更加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
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趟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
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询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
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接着过了大溪,搭起木头作为桥,首尾相接,有三尺多宽,长将近二百余步,唯独当地村民来来回回轻快得很。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二、1.(3分)B【解析】B项句子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根据句意可知,应在“良田”之前停顿。故选
B项。
2.(4分)(1)
同“邀”,邀请
(2)从前的
(3)推荐(4)喜欢,爱好
【课内外链接】
此题实词
实词解释
课内链接/分析
举
推荐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好
喜欢,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3. (3分)C【解析】A项中的“作”,前者译为“有所作为”,后者译为“耕种,劳作”;B 项中的“并”,前者译为“一起”,后者译为“同时”;C项中的“循”,均可译为“遵守,按照”;D项中的“息”,前者译为“气息”,后者译为“平息,停止”。故选C项。
4.(4分)(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 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 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和芡实等多种食物。
5. (2分)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乙】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
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 盗贼同时兴起,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太守却不能将他们逮捕制服。
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 丞相和御史推荐龚遂, 认为他可以胜任, 皇帝任命龚遂担任渤海
太守。
龚遂发现渤海郡一带有追求奢侈的生活风俗,
喜欢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不重视耕种田地, 于
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
秋冬时督促人
是他便亲自做表率, 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
剑买牛犊,他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 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和芡实等多种食物。
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 遵守法令,
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情况都没有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