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灭亡》中杜大心的都市生存体验

《灭亡》中杜大心的都市生存体验

来源:星星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灭亡》中杜大心的都市生存体验

作者:钟燕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

摘 要:杜大心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悲剧英雄人物形象,杜大心作为都市中的知识分子,通过分析杜大心在都市中的独有体验和思考,可以看出都市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将杜大心放在都市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展现出都市生存体验对以杜大心为代表的悲剧英雄人物的思想个性的影响,以及都市空间与杜大心式的知识分子悲剧的关系。 关键词:《灭亡》;杜大心;都市;生存体验

《灭亡》的故事背景是二十年代末的上海,杜大心中学毕业后从家乡到上海求学,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团体,并受思想的影响最终放弃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浪潮之后,各种西方理论的翻译传播使得上海成为有志知识青年聚集之地,大批知识分子从各地涌入上海,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杜大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思想的影响,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杜大心的理想是“那时候谁也不再哭了,谁也不再受苦了,每一家都有住宅,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人都有衣服,人们安静地过着和平的日子。”其实杜大心所期待的理想社会状态就是自由平等的、没有阶级和压迫的。然而他在都市中每天所看到的的却是与这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景象。与海派文学中的都市描写注目于都市的摩登大楼、歌舞声色不同,巴金更多关注的是都市中的底层民众的生活,也正是都市空间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更能牵动杜大心这类知识分子的心。

《灭亡》便是以都市空间中血淋淋的悲剧开篇的。“一辆黑色汽车,旁边躺着一个似人非人的生物。然而现在他是死了,死得象一块石头,硬硬的,冷冰冰的,但也是血淋淋的,伏在地上,动也不动。他底头被轧碎了,脑浆淌出来。他底褴楼的衣服裹着枯瘦的身体,上面涂满了血迹和污泥。单从服装看来,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底生命之价值也就被估定了。”这一事故的描写就是都市空间中阶级关系的一种体现,撞人的是戒严司令部秘书长的车,处理事故的在秘书长面前的态度却极为恭敬,而被害人单从“他底褴楼的衣服裹着枯瘦的身体”来看,“他底生命之价值也就被估定了”,他甚至不配被称之为人,只是秘书长口中的“这东西”。底层民众的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掌权者可以随意对待的“东西”。而围观群众的反应是“有的用手指着,有的用口嚷着,各人自由地大声说话。有的怪死者自己不小心,有的说车夫太不把人当人,有的说这是命该,有的叹死者可怜,也有的在骂那杀人的机器。然而并没有人骂那秘书长。”这反映出掌权者在群众当中形成的威慑力,而杜大心的形象也正是在与群众的对比中凸显的。杜大心在人群中愤愤地责骂秘书长“那秘书长,那该死的东西,那狗”,这话象一块石头似的,掷在李冷的心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些就是杜大心在都市中所看见的现实世界:到处都充满了倾轧、剥削和掠夺。杜大心在都市中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冰冷的无爱的世界。小说中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很多杜大心所关注的都市中的细节,除了秘书长汽车压死了人却像压死条狗一样扬长而去,还有一个饥饿的小孩因偷吃一个萝卜却被大脚妇扭送到巡捕房;秃头老汉和十多岁少女艰难地推拉粪车的情景;山东汉子叫卖小孩的声音;者被杀时看客们的麻木神态;以及楼下夫妇间的打骂,等等。这些看似互不关联的细节,从杜大心的视觉听觉写来,无不强有力地烘托了他所感受到的都市空间。“他们两个都知道就在那里,他们所认为是罪恶的一切都在活动。不仅是昨天...今天,而且明天以及明天底明天....他们感到一个暴力底威压,好象一个代表全世界底罪恶的神在追逐他们。他们觉得如果不靠着一种奇迹,他们就会在恶神底手里灭亡了。”杜大心在都市空间中看到的是罪恶的一切,这些罪恶对杜大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迫感。

在这样无爱冷漠的都市空间中,杜大心的物质生存状态又如何呢?杜大心住在康悌路康益里弄的十九号后门的一个亭子间,康悌路并不是热闹的街道,康益里更是很清静的弄堂。杜大心在繁华的上海大都市中只占据了狭小僻静的一个角落:

房子很小,也没有什么陈设。靠着右边的墙壁安置了一张架子床,上面放着薄薄的被褥,虽有床架,却没有帐子。对着门的一堵壁上开了一个窗洞。窗前便是一张方桌。桌上乱堆着旧书,墨水瓶,几管笔,一些原稿纸。

杜大心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子很小,陈设也很简单,仅一张方桌就占去了墙壁三分之一的位置。这样狭小的生活空间对人的心理状态会形成一定的影响,易造成人的心理压抑,引起紧张情绪。然而在繁华的都市空间中的这间狭小的房间恰恰又是杜大心唯一的私人空间,他回到这间小小的房间以后,展露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内心的情绪完全暴露出来,甚至不顾面前还站着陌生人李冷。“突然房里起了哭声,声音很低,好象是一只无家的狗受了谁的鞭打以后的哀号。”在公共空间的杜大心所展现出来的是冷峻、坚硬的形象,对一切丑恶都充满着憎恨。然而回到自己的房间,他白天所看到的令他愤恨的一切又变成痛苦来啃食着他的心。在这小小的房间里,杜大心白天所受的精神上的强烈的刺激非但不能得到缓解和抚慰,反而变成梦魇继续更加激烈地缠绕着他。这种情形下,杜大心的精神时刻都是处于紧绷状态的,他白天被工作消耗着自己的体力,被都市中所见的罪恶、痛苦折磨着精神,晚上仍然被恶梦缠绕着。从功能上看,杜大心的房间并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让杜大心的身体和精神得到休息,反而加剧了他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这也是杜大心身体状况极差,并且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的一个因素。

杜大心最终会走向极端的憎恨,与他的都市体验分不开。杜大心在都市中看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之上的罪恶,无论是那个被秘书长的车撞死的“东西”,还是那个偷萝卜的小孩,或是被卖的小女孩,在他们的身上看到的是千万个穿着同样的衣服、有着同样面貌的人,这些受苦的民众总是特别能引起杜大心的痛苦。但是同样地还是这些受苦的千千万万民众,却甘心成为那些压迫者的奴隶,并且成为自己受苦受难的同胞的痛苦的看客。小说中多处细致地描写了都市中的看客形象,无论是开篇的对于车祸惨剧的围观还是对于张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的砍头现场的围观,看客们对于他人痛苦和悲剧的消费,都在杜大心的心里引起了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他一面同情着这千千万万受苦的民众,一面又憎恨、诅咒着这些残忍麻木的看客。 作者簡介

钟燕(1992年6月),女,民族汉,籍贯江西赣州,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