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 名 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
襁褓(qiǎng bǎo):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ân)、韶[sháo]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jì] 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mào diã):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tiáo]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 :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女子出嫁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不以官职,不以多音。)
谥号:
文
经天纬地忠信接礼刚柔相济武
克定戡乱刚强以顺成
礼乐明具康
安乐抚民献
聪明睿智懿
温柔贤善元
体仁长民章
法度大明景
由义而济宣
施而不私明
照临四方昭
明德有功勤学好问 修德来远 慈惠爱民 愍民惠礼 道德博闻 锡民爵位 修治班制 敏而好学 施而中礼 刚强直礼 保大定功 夸志多穷
辟德斥境 折冲御侮 刑民多服 威强敌德 持盈守满 遂物之美 通远强立 安民立政温柔好乐 渊源流通 令民安乐 向惠好德 智质有理 柔克有光 行义说民 道德纯一 思能辨众 立建国都敬慎高明 出言有文 布义行刚 耆意大图 善闻周达 诚意见外 圣善周闻 任贤致远 独见先识 谮愬不行 察色见情圣闻昭达 容仪恭美 昭德有劳
立义行德 招集殊异 正 内外宾服 恭
尊贤敬让 执事坚固 治典不易 爱民悌长 执礼御宾 责难于君 芘亲之阙 尊贤让美 既过能改 正德美俗
庄
严敬临民 威而不猛 履正志和 宪
赏善罚恶 敏 应事有功 端 守礼执义 介 执一不违 通
物至能应 靖
宽乐令终 贤
行义合道 孝
慈惠爱敬 忠
盛衰纯固 惠
爱民好与 和
柔远能迩 安
好和不争 质
名实不爽 威
赏劝刑惩 勇 率义共用 义
博闻多见 事起而辨 恭巳鲜言 明德有诚 能养能恭 危身奉上 柔质慈民 号令民悦 兆民寗赖 忠正无邪 猛以刚果 行善可纪 继志成事 协时肇享 干蛊用誉 秉德不回 五宗安之大虑行节临患不忘国 推贤尽忠 廉方公正 柔贤受谏 勤施无私 不刚不柔 推贤让能 以责服远 强毅执正 制事合宜 见义能终 先君后己 取而不贪 除去天地之害 刚
强毅果敢 追补前过 致果杀敌 强而能断 壮
胜敌克乱 共围克服 死于原野 武而不遂 屡征杀伐 节
好廉自克 谨行制度 襄
辟土有德 愍 在国逢难 勤 能修其官 温 德性宽和 良
中心敬事 密 追补前过 荣 宠禄光大 顺
慈和徧服 僖
质渊受谏 纯 中正纯粹 修
勤其世业 恪
敬共官次 敦
温仁忠厚 思
追悔前过 容 宽裕温柔 肃
因事有功 温良好乐 和比于理 小心畏忌 好学近智 威容端严 善行不怠 大省兆民 甲胄有劳 温共朝夕 能记国善 谋虑不僭 外内思索 念终如始 刚德克就 纯心决断 正己摄下 穆
布德执义 中情见貌 清 避远不义 定
安民大虑 纯行不爽 大虑慈仁 安民法古 简
治典不杀 平易不訾 毅
致果杀敌 强而能断 右谥法上文五十六言 友 睦于兄弟 礼
奉义顺则 恭俭庄敬 达
质直好善 疏中通理 怀
慈仁短折 执义拘善 理 康 才敏审谛 裕 昭 强学好问 素 正 达礼蔽乐 翼 恭
思虑深远 爱民好治 洁 纯 不污不义 齐 孝 执心克庄 隐
违拂不成 不显尸国 确 忠 执德不惑 果 忠 好力致勇
正直无邪 失位而死 怀情不尽 一德不懈 平 壮
治而无(生+月)制事有制 布纲治纪 悼 襄
肆行劳祀 未中早夭 恐惧徙处 懋 襄
以德受官 以功受赏 信 衷
守命其时 出言可复 灵 荣
乱而不损 易 荣 好更故书 虚 荣
凉德薄礼 愿 荣
败乱百度 纵 荣 弱而立志 厉 杀戮无辜 剌
狠愎遂过 荒
外内纵乱 躁 好变动民 戾 不悔前过 丑 怙威肆行 幽
壅遏不通 爱 啬于赐予 炀
好内达礼 携 怠政外交
不勤成名 华言无实 妄德败礼 不思妄受 好乐怠政 早孤陨位 好内怠政 死见神能 动察乱常 去礼违正 好祭鬼神违天虐民极知鬼神 夸 华言无实 谬 名与实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