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 中国市场2011年第22期(总第633期) 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马剑平 ,黄先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430060; 2.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本文试图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流变脉络中探讨其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我国目前在构建多层次金 融中心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中心;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一OO44—03 1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启示 一1.3资本项目是否可完全兑换并非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 依据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 般而言,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有市场主导模式和政 府主导模式。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我们 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表1金融中心形成过程模式分类比较 比较项目 市场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 带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中心发展不便,但它不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 件,在资本账户可兑换前,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 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管理上,将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严 格分开,既避免了银行在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也避免了 目标任务 与经济发展相伴相随 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国内利率市场的冲 击,可以实现维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 的经济增长率。 政策取向 自由度和开放度高,多奉 干预程度高,多奉行积 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动力 极干预的经济政策 2 国内金融中心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区域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 发展若干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可能。纵向来看,不同区域都 发展动力 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原 人为制定政策的推动力 发展时间 很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 相对较短,一般几十年 百年的时间 作用发挥 被动式的反作用 发展轨迹 渐进式 的时间 主动、积极、目标明确 突破式 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要求;横向来看,不同区域面临着缩小 差距、统筹发展的压力。在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背 景下,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通过在不同地区的 若干经济中心城市同时发展多个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区 域金融中心,这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 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把过于分散的金融资源收缩 于地区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金融发展极”,对周边 地区产生极化和扩散作用,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 择。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都把建立发展 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 新加坡、巴林、塞浦路 举例 伦敦、纽约、法兰克福 斯等新兴经济体金融 中心 1l1强大的经济是金融中心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除政府的大力支 持和推进外,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 久的金融发展历史,强大的经济基础,稳定的政治经济环 境,其中强大的经济是金融中心坚实的发展基础。 2.1多层次地确立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中央及地方政府按照 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级清晰的原则,通过在不同区域 重点发展一批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城市,形成了三个层级 1.2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同时拥有若干层次不同的金融 中心 一分明的金融中心(见下图)。 2.1.1第一层次:香港 国金融体系在空间上很少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大多 香港目前已经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要再上一个台 是集中于少数或个别大城市,形成金融中心。一个国家或 地区可以同时拥有若干功能互补、层次不同、既相互兼容 又共同发展的金融中心。如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 也有区域性金融中心芝加哥,还有国家金融中心旧金山。 阶,发展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受到经济总量和经济腹 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单靠自身很难实现。因此,在中央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在CEPA框架内密切了与深圳的 联系,在巩固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港深合 ]2011.6 马剑平,等: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 2-2_1选择盯住型发展模式 金融领域 广州和深圳、杭州和南京、天津在地理位置上分别与 香港、上海、北京比邻,又与之有着密切的经济、金融方 面的往来。香港目标定位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北京、 上海目标定位于全国金融中心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这 种定位决定了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地位,它们更 我国金融中心发展层次图 多地将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的传导枢纽和国 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中心。香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 的强大不仅不会影响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和天津区域 作,实现港深一体化,形成共存共进的功能互补关系,并 借助深圳的发展活力和金融资源,增强自身的金融实力和 金融中心的形成,而且还会为其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 影响力,携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而发展成为全球性国际金 融中心,从而使大陆作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广阔腹地和 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 2.1.2第二层次:北京和上海 北京作为我国的全国金融中心,一方面在金融监管和 金融政策上与上海功能互补;另一方面依托环渤海经济 圈,联合天津,利用其空港和海港等交通设施和金融资 源,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金融优 势,逐步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 心。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已建立起包括证券市 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体 系最完善的城市。上海还将依托长三角地区强大的经济能 量,对外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联系,对内加强与杭州和 南京两个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合作,借用二者的经济金 融资源并通过二者扩大自身的极化和辐射效应的作用范 围,发展成为面向东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2.1.3第三层次: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青岛、济南、 天津、大连、沈阳、郑州、长沙、武汉、成都、重庆、西 安、兰州、南宁等 这些城市将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地理区位优势以及 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发展成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如深 圳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巩固在全 国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并且主动对接香港,做香港向内陆 辐射的传承点,最终与其一道发展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 心。广州定位为华南区域金融中心,以避免与深圳的重复 建设。青岛定位为山东半岛区域金融中心,济南定位为山 东中西部区域金融中心,两市将发挥各自经济和资源优 势,利用比邻日韩区位条件,积极与日韩开展金融合作, 最终共同发展成长江以北、黄河下游的“济南~青岛” 两极区域金融中心。这些城市都是依托于地理优势,或者 依傍于更大的经济中心,从而发展成为区域内的金融 中心。 2.2因地制宜地选择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 在坚持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下,我国区域金 融中心发展在总体上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并遵循客观经济 规律,根据不同城市的市场化程度、经济金融实力、基础 设施条件和区位优势,在不同地区政府作用的力度和作用 的方式、作用的重点有所差异,实行适合不同城市特点的 业务、管理、技术、人才上的种种支撑和引导。而广州、 深圳、杭州、南京、天津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恰恰是香 港、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补充,并成为它向内辐射的支 点和跳板。因此,上述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采取盯住 香港、=jE京、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主动承接其金融 辐射,引进先进的金融创新手段和技术及管理方法,借助 香港、上海和北京的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 2_2_2分工合作型发展模式 青岛和济南、大连和沈阳、成都和重庆,地理位置相 近,处于同一省级行政区或较近的地域范围内,其经济腹 地和辐射范围有重叠之处。由于区域金融中心对中心城市 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潜在的利益巨大,势必导致区域内 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阻碍各自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减缓 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青岛和济南,大连和沈阳, 成都和重庆在发展区域金融中心时,采取分工合作型发展 模式,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并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 自的区位,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重点 和经济腹地,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 浪费。 2.2.3政府适度主导型发展模式 郑州和武汉是我国中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两座城市在 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采取政府适度主导型模式, 不仅地方政府出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支持政策,而且省 级政府也应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还积极向中央政府争取政 策。通过政策的扶持,加快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加强 市场的培育,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在市场自发 和政府扶持的合力推进下,把武汉和郑州建成中部地区的 南北区域金融中心。 2.2.4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重庆是我国第四大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 市、成都是我国西南的龙头城市,而且都是央行大区分行 所在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区位和交通优势并不显著, 而且这两个城市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其他地区。 这两个城市在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经济发 展水平的约束。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缓慢,金融需求与供给 不足,导致其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全,单靠地方 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见效缓慢。因 此,重庆和成都都采取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争取中央政 2011.6脏 金融领域 府的倾斜政策和长期扶持,从而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科学发展。 中eit市场2011年第22期(总第633期) 式建成的金融中心所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符合我国各地加 快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各地在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过 程中,出现了过度依赖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倾向。过度依赖 于支持政策的倾向,使政府对金融业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发 展干预过多、过细, “越位”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政府 失灵。 2.3.3对政绩工程的偏好,引发了行为动机的偏差 表2我国区域金融中心之争 2.3国内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所形成的城市竞争态势(见 表2)有利于不同层次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所在城市金 融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金融发展成就常常被看做是评价地方政府管理 业绩的标准之一,近年各种具有行为诱导倾向的城市竞争 力评价也大多将城市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放在重要位置。有 关城市发展阶段、竞争力或绩效的诸多评价具有广泛的社 会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对地方政府推动城市金融业布 局的激励远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得更为直接。中国各 主要城市竞相发展区域金融中心,除了区域金融中心能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开动因外,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对于 地区 城市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西安VS兰州VS成都(西安明显居于上风) 大连VS沈阳 中部地区 西南地区 郑州VS武汉VS长沙 成都VS重庆 长江三角地区 环渤海地区 珠三角地区 全国 南京VS杭州VS苏州 济南VS青岛VS天津 广州VS深圳 北京VS上海 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主要业绩也是其主 要动因。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局部利益和自身政绩的考 虑,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动机存在偏差,所制定的区域金 融中心发展规划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色彩,所出台的支持 政策揠苗助长倾向严重,并且仅从当地利益出发,侧重于 2.3.1非均衡性过度竞争,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大多拥有若干区域金融中心,但 各区域金融中心所在城市一般相距较远,大多位于不同的 行政区,以确保其辐射的地域不交叉。而我国现在区域金 融中心发展的城市竞争态势却是,竞相发展区域金融中心 的不少城市相距很近,大多不超过500千米,有的甚至不 发挥对区外金融资源的极化效应,而将辐射效应尽可能的 局限在区内,片面地希望只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 持。这种狭隘的观念与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开放性的本质特 征相冲突,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超过200千米,如广州VS深圳、南京VS杭州、成都VS 重庆、大连VS沈阳、青岛VS济南,并且许多是在同一 参考文献: [1]李嘉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 个省级行政区内。距离过近,不可避免地使得区域金融中 心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经济支撑来自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 地域,这一点在大连VS沈阳、青岛VS济南之间表现的 尤为突出。这样就导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的城市,为了争 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2.3.2过度依重于政策措施,降低了政策的边际效应 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91. [2]金名.中国金融中心——“三城演义”[J].上海经济, 2005(2):32—34. [3]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J].现 代经济探讨,2006(2):8O一83. [4]袁增霆.中国城市的诱惑:金融中心[J].西部论丛, 2006(12):38—40. 目前,我国各地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采用 的也是政府推进模式,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并且这一模 [5]N.S.B.Gras.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Harper,1992.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