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二模】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10~13题。(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所给的词条,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填序号,2分)
喻:①晓谕,开导。②明白,知道。③表达,说明。④比喻,譬喻。
⑤通“愉”,愉快。
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11.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回并起用。
理解:举百里奚和舜等六人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后文“大任”的重要性。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困苦,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作者认为,人只有与忧患不断斗争,超越自我,才能有所作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位国君,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侵略,他
就有被的危险。 理解:这句举国君丧失政权的事例,反面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忧患”和“安乐”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它们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一】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③④
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
⑤
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唐]颜之推 文)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1 / 19
①
②
(选自《戊戌政变记》,梁启超 文) ①朝士:朝中士大夫。 ②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③信:依靠。 ④坺:bá,耕地时翻起的土块。 ⑤办:治理。 答:
13.古诗文中,有不少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语句。调动积累,写出在这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 一句:“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1分) 【东城二模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9分) 10.答案:⑴② ⑵④ 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1.答案:B 评分:2分。
12.示例:忧患既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让人成就大业,也可以救国家于危难。安乐不仅会让人能力低下,不懂
社会事务,还会造成灭国的危险。 评分:4分。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谈“忧患”“安乐”的影响,各2分。
13.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分:1分。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西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8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③
④
⑤
①
②
2 / 19
【注】①《事物纪原》: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的原始归属。②武后:指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
一做过正统女皇帝的人,称帝期间多权略,能用人,治国有方,但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所以才会有下文所记“她冬天到后花园游玩,百花惧怕其威严都改在冬天开放”的这一传说。③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它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这句是李渔自己领悟到牡丹品格高贵,不该受屈,堪当花王。“八千”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句,借指被降职流放到边远地区。④允:确实,果真。⑤肇:开始。 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濯清涟而不妖 濯: .
11.“强项”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解释【乙】文中加点词“强项”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强横。 B.强,通“僵”。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 C.指有竞争力的项目。 D.刚正,不为威武所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共2分) (1)香远益清
翻译: (2)予初不服是论
翻译:
13.【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牡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借牡丹表达了怎样的看法。(4分)
答: 【西城二模答案】 (三)(共8分) 10.答案:洗
评分标准:1分。有错字不得分。 11.答案:D
评分标准:1分。选错不得分。 12.示例:(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2)我当初不信服这种观点
评分标准:共2分。每句1分,关键词“远”“益”“予”“是”理解有误,此句不得分。
3 / 19
13.示例:【甲】文中的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作者通过写牡丹要表达对追求富贵的世态的厌弃。【乙】文
中讲了牡丹没有屈从于武后而被贬的故事,作者借牡丹要表达的是对刚正不屈品格的赞许。
评分标准:4分。两文作者看法各1分,共2分;结合选文各1分,共2分。 【海淀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共10分)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①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②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图1),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图2),(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③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①[四裔]四方边远之地。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1分) ..
A.薄如钱唇 日薄西山 B.瞬息可就 功成名就 ....
4 / 19
①
②
C.功多业熟 熟能生巧 D.辨认真足 丰衣足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
12.【甲】文第②段在介绍活板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制字、 ① 、排字、 ② 、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乙】文第②段在介绍瓷器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 ③ 、晒坯、利坯、画坯、 ④ 的顺序说明的。(4分)
13.结合【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内容,说说制字之“活”和烧瓷用火的特点各体现在何处。(3分) 答: 【海淀二模答案】 (三)
10.A (1分)
11.示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2分)
12.示例:①设板 ②炀板 ③旋坯 ④过釉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3.示例:制字之“活”:每字为一印,一字多印,奇字旋刻。烧瓷用火的特点:先发门火,火力从下攻上;后发窗火,火力从上透下。
(共3分。制字“活”,2分;烧瓷用火,1分) 【朝阳二模】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2-14题。(共7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 / 19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滁皆山也/环环相扣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与日去 ....B.风霜高洁/冰清玉洁 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 ....C.四时之景/春和景明 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 ....D.鸣声上下/一鸣惊人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
1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那山。 理解:琅琊山环绕着游州城,它的树林和山谷非常美丽。 【乙】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理解:早晨,雾气消散,山间便变得明亮;晚上,烟云聚拢,山谷又变得昏暗了。 【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滁州游山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太守之所以喝醉,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且同游者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14.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3分) 【链接材料】
孟子见于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④
⑤
①
②
③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籍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闯王车马之音,见羽施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
⑥
庶几元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王]指齐王。 ②[乐]欣赏音乐。 ③[齐其庶几乎]齐国大概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庶几,差不多。 ④[钟鼓之声、管籍之音]指音乐。 ⑤[举]皆、都。 ⑥[王]成就王业。 【朝阳二模答案】 (三)(共8分) 12.答案:D(2分) 13.答案:乙(2分) 14.答案示例:
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欧阳修所说的“醉能同其乐”体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所说的“与众乐乐”,也是倡导君王要“与民同乐”,关注民心民情。 (共3分。思想,1分;说明,2分) 【丰台二模】
6 / 19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共8分)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云归而岩穴暝 .B.野芳发而幽香 .C.临溪而渔 .
吾谁与归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执策而临之 .
D.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
9.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例句】①醒能述以文者 .A.①可以一战 .
②问其姓氏 ③四时之景不同 .. ②其真无马耶 .
③暮寝而思之 .
B.①以一平板按其面 ②劳其筋骨 ..C.①静以修身 .D.①不以臣卑鄙 .
③古仁人之心 .
③当余之从师也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马之千里者 ..
10. 依据上下文,下面对【A】【B】【C】三句的翻译和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理解:结合上文可以发现,醉翁亭高踞峰回路转处的酿泉之上,这里可以说是最佳位置。选择这样优美的环
境建造醉翁亭,可见建造者独具匠心。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 / 19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理解:这里“醉翁”二字不仅是字面意思,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滁州山水景物的喜爱和陶醉。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哪里还会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理解:借舟子的话,来表明作者对雪的喜爱与痴迷。“痴似相公者”与作者做对比,突出作者对雪的痴迷之
情,天下无人能比,无人可及。 11.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的优美篇章。请阅读上面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三则文段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3分) 答: 【链接材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
③
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昭庆寺。②棹:读音zhào,划船的意思。③东阿王: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洛神”是诗人描摹的一位美丽的女神形象。 【丰台二模答案】
8.D(2分) 9.B(1分) 10.C(2分)
11.【参要点】《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茂盛的草木、清澈的山泉和山间早晚变化之美,以及四季不同的美景;《湖心亭看雪》描写了西湖边披着雾凇的树木,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和幽静深远意境;《游西湖记》描写了青黑色的远山,如同美女的秀眉;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这一切都写出了西湖山水的秀美。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石景山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共7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
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8 / 19
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
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9.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更定矣”和“更有此人”的“更”同是“更加”的意思。 B.“人鸟声俱绝”和“字俱碧鲜”的“俱”同是“都”的意思。 C.“余拏一小舟”的“拏”和“鼓枻飞去”的“鼓”同是“划”的意思。 D.“类若乘空”的“若”和“形如象牙”的“如”同是“好像”的意思。
10.人们评价张岱的散文“笔墨淡,情却浓”。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一项是(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理解: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无限感慨。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的痴人。
理解:此句借舟子之口直接点明“痴”字,坦露文人雅士独与天地往来的率性认真与傲岸情操。 C.高槐深竹,樾暗千层。
翻译: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林荫层层叠叠。
理解:此句中的“高”“深”“暗”生动细致地描摹了天镜园的美景,让人如临其境,心向往之。 D.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翻译: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理解:昔日的美景美味与今日的国破家亡形成了对比,令作者不禁对过去的奢靡享受深感惭愧。
11.【甲】【乙】两文皆出自《陶庵梦忆》,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3分) 【链接材料】
《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明朝灭亡之后,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一幕幕过往,让读者看到那个曾经生活闲适、性情潇洒、爱好广泛的风流天才,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追求。 答: 【石景山二模答案】
9 / 19
⑤⑥⑦⑧
(三)(共7分) 9.A(2分) 10.A(2分)
11.示例:虽然遭逢改朝换代之乱,心怀国破家亡之悲,但作者仍然留存着天镜园一草一木的美好记忆,仍然有深
夜独自看雪的闲情逸致,由此可见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3分。结合材料得出结论1分,结合两文内容分析2分。) 【怀柔二模】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1-14(共8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苏世长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有删改)
【注】 ①高祖: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怎么办得到?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10 / 19
③
②①
A. 吾与徐公孰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非所宜 ..C. 闻寡人之耳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D.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
13.下面对【乙】文中的句子“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的翻译及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翻译: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样像呢?
理解:苏世长明知宫殿乃高祖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 【乙】翻译:这座宫殿是隋炀帝的建造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样奢华呢?
理解:苏世长不知宫殿乃高祖李渊所建,以为是隋炀帝所作,因此才露出讽刺之意。
14.邹忌和苏世长都是勇于劝谏的忠臣,【甲】文中邹忌以___⑴____,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避免受蔽。乙文叙述了苏世长___⑵____(概括事件),从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敢于劝谏的胆气和忧国忧民的忠心。(2分) 【怀柔二模答案】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1-14题。(共8分) 11.(2分)B
12. (2分)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13. (2分)甲
14. (2分)①以讽谏的方式(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委婉规劝 以自己受蔽的事为例 以和徐公比美的事为例)②劝高祖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劝告其以隋炀帝为戒,必须节俭,不要奢淫。) 【平谷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3题。(共7分)
(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甲】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
11 / 19
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二)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
③④
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 [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 殊不沾污/殊途同归 ....B. 有奇字素无备者/素不相识 旋刻之/天旋地转 ....C. 字平如砥/ 坦荡如砥 瞬息可就/一蹴而就 ....D. 兼与药相粘/德才兼备 更互用之/少不更事 ....
12.翻译(一)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的边缘薄得像铜钱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理解:说明活字的制作过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说明了活字比较薄,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翻译: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理解: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印刷数量越多,印刷效能越高的优势。 【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翻译: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
理解:“拆版”是活板排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利用特殊的药物来完成,掉落下来的字模可以重复使用。 13.“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 ① ”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
“ ② ”的缺陷。它们均具有 ③ 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①②空用原文回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3分) 【平谷二模答案】
12 / 19
①
②
(三)(共8分)
11.答案:C(2分) 12.答案:乙(2分) 13.答案示例:
①活 ②缣贵而简重 ③方便实用、造价低廉
(3分。共3空,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房山二模】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1—13小题。(共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录毕,走送之/众妙毕备 B.执经叩问/执策而临之 ....
C.未尝稍降辞色/不辞而别 D.同舍生皆被绮绣/聪明反被聪明误 ....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才能够看遍了当时的书。
理解:因为我能做到“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所以藏书之家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才得以“遍观群书”。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理解: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这才使我最终得到不少教益。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翻译: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理解:我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不如人家,一点儿也不羡慕那些“烨然若神人”的同学。 13.“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是荀子的名言,请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一】【链接材料二】,说说宋濂、杨时、魏昭是如何“尊师”的。(4分) 答:_____________
13 / 19
【链接材料一】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②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④侍立⑤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链接材料二】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⑥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属(zhǔ):撰写。 ②见:拜见。 ③瞑坐:打瞌睡。
④游酢: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 ⑤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⑥泰:郭泰,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房山二模答案】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1—13小题。(共8分) 11. B (2分) 12. C (2分) 13.答案示例:
宋濂“尊师”表现在:在老师身边服侍,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问题。遇到老师训斥,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
杨时“尊师”表现在:不去做官,以学生的礼节拜程颢为老师。听说老师去世,设老师灵位哭祭,并用书信讣告一起求学的人。老师去世后,去拜见老师的弟弟程颐,见程颐坐着打盹,他站在旁边很久等他醒来。 魏昭“尊师”表现在:为老师煮粥,老师反复责难,他却没有一点怨恨,一心奉师。(每个人物答出一点即可得4分) 【门头沟二模】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0-12题。(共8分) 【材料一】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材料二】
14 / 19
三 峡 北魏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下列选项中每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 素湍绿潭 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C. 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虽欲言无可进者
11. 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理解:一年四季这里都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乙】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理解:这句话既传达了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又隐含了自己愉情山水、归隐山泉的
志趣。
【丙】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理解:引用渔人的歌谣想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2.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佳作。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动静结合 、俯视仰视结合的写 景方法。请你选择一种方法,结合两则材料进行赏析。(4分)
答: 【门头沟二模答案】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0-12题。(共8分) 10.(2分)D 11.(2分)丙
12.(4分)(每则材料结合句子点出对应的方法1分,特点1分)
动静结合:
15 / 19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耸入云霄为静,清澈水流,直视水底为动;(1分)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1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1分)写出了山川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特点。(1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1分)写出山川秀美,盎然生机。(1分) (三选一即可)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急流的水,回旋的清波为动;碧绿的潭水,倒映着 各种景物的影子为静。(1分)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景色秀美的特点。(1分) 俯仰结合: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耸入云霄为仰视;直视水底为俯视。(1 分)写出了山高水清、景色秀美的特点。(1分)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水为俯视;写山(山、树、瀑布)为仰视。(1分)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景色奇美的特点。(1分) 【顺义二模】
(三)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2—14题。(7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望之蔚然/望子成龙 渐闻水声/博闻强记 ....B. 临于泉上/临危不惧 名之者谁/不可名状 ....
16 / 19
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 晦明变化/窗明几净 ....D. 伛偻提携/旧事重提 觥筹交错/错综复杂 ....
13.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理解:这里是在言说作者的志向,不在乎喝酒,更在乎百姓能在这里同他一起游乐。 B.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投壶的射中了目标,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
乐。
理解:这句描绘的是滁州百姓乐于与太守同游,表现太守治下百姓的太平生活。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理解:树林里的鸟因为人们的离开而雀跃,指责人们破坏了树林应有的宁静。
14.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心做事,积极进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一】元和十年,柳宗元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
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材料二】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
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辈;类。③畚锸(běn chā)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
泥土的用具。亦借指土建之事。④沈(chén)意同“沉”。 答: 【顺义二模答案】
(三)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2—14题。(7分)
12.C 评分:共2分。 13.C 评分:共2分。 14.答案示例:
17 / 19
③
④
①
②
柳宗元:被贬期间改革恶劣风俗,甚至出私钱替人赎身。 欧阳修:任太守期间,受百姓爱戴,与民同乐。 苏轼:忘我守卫河堤,保卫全城。 评分:每点1分,共3分。 【昌平二模】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15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⑥
⑤
④
②
③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游记》)
注:①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②岚:雾气 ③勒:控制 ④石篑:人名,明代陶望龄 ⑤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 ⑥夕舂:夕阳 1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沿溯阻绝 湖上影子/苔痕上阶绿 ....B.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客此/客从外来 .... 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及下船/及郡下 ....
D.莫说相公痴/如痴如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分门别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8 / 19
①
翻译: (2)安可为俗士道哉!
翻译:
15.【甲】【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_______的特点;【乙】文表现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乙】文抒发了作者______。(2分) 【昌平二模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 (共8分) 13. C(2分) 14.(4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15.答案示例:(2分)
【甲】洁白广阔(开阔辽远、幽静深远)(1分) 【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只会附庸风雅、追逐名利; 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讽。(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给1分)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